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赢在沟通 胜在合作 > 第4章 好话永远不嫌多(第2页)

第4章 好话永远不嫌多(第2页)

“高帽”就是美丽的谎言,你一定要做到以下三点:

(1)要让人乐于相信和接受。这就不能把傻孩子说成是天才,那样会让人感到离谱;

(2)要美丽高雅。不能俗不可耐、低三下四,那样会糟蹋自己,也让别人倒胃口;

(3)不可过白过滥,毫无特点,让人一眼识破。

3.多在第三者面前赞美他人

对一个人说别人的好话时,当面说和背后说是不同的,效果也不会一样。你当面说,人家会以为你不过是奉承他,讨好他。当你的好话在背后说时,人家认为你是出于真诚的,是真心说他的好话,人家才会领你的情,并感谢你。

秘密在告诉别人后就不成其为秘密。然而,我们却常在许多场合里,听过或者说过“我告诉你一件秘密,你可不能再告诉别人!”我们总是天真地认为对方会保守秘密,绝不会再让他人知道,殊不知隐藏不住秘密是一般人的常情,而秘密终究会传到当事者的耳朵里。

倘若传递的事件有关个人的名誉时,其影响力之大将不可比拟。令人心悸的是,如果这秘密是恶意的抨击批评,在告诉他人时,连听话的也极有可能对你产生不安,怀疑你这种人在他处也会采取同样的行动来诽谤自己。至于传到当事者耳朵里的后果当然更不用说。

看到这里,我想你一定会反问,如果以“我告诉你一件秘密,你可不能再告诉别人”的方式来间接表达赞美之词,是不是能获得比预期更好的效果呢?答案是肯定的。利用这种人性弱点,将称赞之词传出去,的确是恭维别人、尊崇他人的良好方法。

背后的称赞比当面的赞美,更能获得他人的欢欣。人们都讨厌背后说别人坏话的小人,一方面是背后说坏话,会有中伤别人的感觉,另一方面,人们会觉得背后的评价更能体现那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当他知道一个人在背后赞美自己的时候,他也会感觉你真的是这样想的,会更加的高兴。不要担心你在别人面前说另一个人好话,那些好话当事者不会听见,这世界没有不透风的墙,就算赞美传不到他本人耳朵里,别人也会因为你在背后夸奖人而更加敬重你。

《红楼梦》中有这么一段:

史湘云、薛宝钗劝贾宝玉作官为宦,贾宝玉大为反感,对着史湘云和袭人赞美林黛玉说:“林姑娘从来没有说过这些混帐话!要是她说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凑巧这时黛玉正来到窗外,无意中听见贾宝玉说自己的好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是叹。”结果宝黛两人互诉肺腑,感情大增。

因为在林黛玉看来,宝玉在湘云、宝钗、自己三人中只赞美自己,而且不知道自己会听到,这种好话就不但是难得的,还是无意的。倘若宝玉当着黛玉的面说这番话,好猜疑、小性子的林黛玉怕还会说宝玉打趣她或想讨好她呢。

赞美是一种学问,其中奥妙无穷,但最有效的赞美则是在第三者面前赞美人。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对方愉悦,更具有表现出真实感的优点。假如有一位陌生人对你说:“我的朋友经常对我说,你是位很了不起的人!”相信你感动的心情会油然而生。因为这种赞美比起一个人当面对你说:“先生,我是你的崇拜者,”更让人舒坦,也更容易相信它的真实性。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有一个名叫布德的副官,他对赞美曾有过非常深刻的见解:背后赞美别人的优点,比当面恭维更为有效。可以说,这是一种很高的赞美技术,在人背后赞美人,在各种赞美方法中,要算是最使人高兴的,同时也是最有效果的。

因为当你直接赞美别人时,对方极可能以为那是应酬话、恭维话,目的只在于安慰自己罢了。若是透过第三者的传达,效果便截然不同了。此时,当事者必然认为那是认真的赞美,毫无虚伪,于是真诚接受,感激不已。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告诉你,某某人在你背后说了许多关于你的好话,你会不高兴吗?这种赞美,如果当着你的面说给你听,或许会适得其反,让你感到虚假,或者疑心他是不是出于真心。为什么间接听来的便觉得特别地悦耳动听呢?那是因为你坚信对方是在真心赞美你。

事实上,在我们的周围,可把这种方法派上很多场合。例如,一个员工,在与同事们午体闲谈时,顺便说了上司的几句好话,“咱们的上司很不错,办事公正,对我的帮助尤其大,能为这样的人做事,真是一种幸运。”如果这几句话传到他的上司的耳朵里去了,这免不了让上司的心里有些欣慰和感激。而同时,这个员工的形象也上升了。

不要小看这些细节,生活就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生活没有多少轰轰烈烈被载入史册的事情等着我们,我们要做的只是细节,一个又一个。现在,我们要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的耳朵里。

在说别人的好话时,当面说和背后说是不同的,效果也不会一样。你当面说,人家会以为你不过是奉承他,讨好他。当你的好话在背后说时,人家认为你是出于真诚的,是真心说他的好话,人家才会领你的情,并感谢你。假如你当着上司和同事的面说上司的好话,你的同事们会说你是讨好上司,拍上司的马屁,而容易招致周围同事的轻蔑。另外,这种正面的歌功颂德,所产生的效果反而很小,甚至有反效果的危险。你的上司脸上可能也挂不住,会说你不真诚。与其如此,倒不如在公司其他部门,上司不在场时,大力地“吹捧一番”。这些好话终有一天会传到上司的耳中的。

“前”与“后”的关系构成一个整体。所谓“思前想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生也有“前台”与“后台”,即如何处理好人前与人后的关系,往往影响很大。坚持在别人背后说好话,对你的人缘会有意想不到的影响。背后说好话,这样就可以人人不得罪,左右逢缘,你好我好大家好了。

4.“自甘堕落”,反衬别人的高大

“自甘堕落”,由此才能反衬出别人的高大。这是一种变相的吹捧,而且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与人打交道时,尤其是与职位比你高的人来往时要记住,不要让你的光芒抢了他们的风头,要不你会得罪自己的上司,堵了自己的后路。

对于许多聪明人来说,人生的最大害处不在外部,而在自己。一旦做出一番事业,就难免要居功自傲,而这样做的下场往往比无所作为的人更惨。所以,一个深谙厚黑之道的人,应该知道居功之害。

因此,古人很注意,不论任何好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知退让之机,绝对不可以功高盖主,否则轻则招致他人怒恨,重则惹来杀身之祸。自古以来,只有那些与人分享荣誉者甚至是把荣誉让给别人的人,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事实证明,只有功成身退,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于未然。同样对那些可能玷污行为和名誉的事,不应该全部推诿给别人,主动承担一些过错,引咎自责,具备这样涵养德行的人才算是完善而清高的人。

战国末年秦王准备吞并楚国时,秦王政没有采纳老将王翦“破楚非六十万大军不成”的意见,而是起用了作战英勇的青年将领李信,率二十万大军攻打楚国。结果被楚军连破两阵,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

秦王毕竟是一代枭雄,他后悔当初自己轻率,随即下令备车驾,亲自去见王翦,恭恭敬敬地向王翦赔罪,说:“上次是寡人错了,没听王将军的话,轻信李信,误了国家大事,为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务必请王将军抱病出马,出任灭楚大军的统帅。”

王翦冷静地说:“我身受大王的大恩,理应誓死相报,大王若要我带兵灭楚,那我仍然需要六十万军队。少于此数,我们的胜算就很小了。”

秦王当即同意。随后征集六十万大军交给王翦指挥。

出兵之日,秦王政率文武百官到灞上为王翦摆酒送行。饮了饯行酒后,王翦向秦王政辞行,并惶恐地说:“臣有一请求,请大王恩赐些良田、美宅与园林给臣下。”

秦王听了,有些好笑,说:“王将军是寡人的肱股之臣,日下国家对将军依赖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将军还担心贫穷吗?”

王翦分辩说:“大王废除三代裂土分封制度,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只有大王的赏赐了。臣下已年老,不得不为子孙着想,所以希望大王能恩赐一些,作为子孙日后衣食的保障。”秦王哈哈大笑,满口答应:“好说,好说,这是件很容易的事,王将军就为此出征吧。”

自大军出发至抵秦国东部边境为止,王翦先后派回五批使者,向秦王要求:多多赏赐些良田给他的儿孙后辈。

王翦的部将们都不理解,王翦对他们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大王生性多疑,为了灭楚,他不得不把秦国全部的精锐部队都交给我,但他并没有对我深信不疑。所以,我不断向他要求赏赐,让他觉得,我绝无政治野心。因为一个贪求财物,一心想为子孙积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会想到要去谋反叛乱的。”

王翦自损其名,伸手向秦王要求赏赐,使秦王更加深信他不会造反,从而全力支持他对楚作战,使王翦无后顾之忧,一举灭楚。

事实上,上司为了保持自己的位置,可能不会警惕身边他眼中的蠢人,但是一定会处处提防聪明的下属,害怕“日防夜防,家贼难防”,而且他一般会认为聪明的下属容易成为“家贼”,因为只有有能力的人才有成“贼”的可能。你一旦成为上司潜意识里的“贼”,那么你以后的路也就多了一个强大的掣肘了。正所谓:功高震主者危,行高举独者谤,自古已然。所以功高之日,一定要忍住自己对美名的贪恋,想办法自损自贬,才能远避祸害。

避免功高震主就要知进退之势,要知进退以下几条必须牢记在心:

(1)要守法。从历史上看,循吏最易保全。后世人以为只有慈爱仁惠、和善愉快,以仁义为准则的官吏,才称得上“循吏”,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应该是遵守法令,严格地约束自己,这才是循吏的作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