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成大事的潜质 > 第八章 做得好不如说得巧(第2页)

第八章 做得好不如说得巧(第2页)

当我们按照上述两条规则去说善意的谎言,那么它同样会给我们带来非凡魅力。只要我们心存真实,把善意的谎言仅作为交际的一种策略,那么这假话就是美丽的谎言。

总之,说善意的谎言不仅是一种策略,也是一门待人处世的艺术。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当有这种文明意识,也应当掌握这一有利于待人处世的语言表达方式。

3。巧用模棱两可的模糊语言

在谈话中常常会遇到我们不好回答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一旦失言,就会把问题弄得糟糕而不可收场;但只要在冷静中巧妙周旋,一定会摆脱困境。运用模棱两可的模糊话就是一种好方法。

波兰语义学家沙夫在《语义学引论》中说:“交际需要词语的模糊性。”

有一辆在崎岖的山路中行驶的豪华客车,满载游客,在快要到达旅游胜地的时候,客车突然慢慢地停了下来。谁也没料到,客车出了问题。游客见客车迟迟不能启动,急于想到达旅游区的心情开始浮躁起来,围着他们的领队,追问客车何时能够启动,何时能够顺利地到达。有的则进行责问,情绪激动可见一斑。这时候,他们的领队则镇定自若,面带微笑,不停地向大家打招呼:“请大家别急。客车只是出了点小问题,不费事的,技术员们正在检查,一会儿就好,客车马上就可以启动,马上就可以启动!为了大家的人身安全,请大家再耐心等待一会儿,再耐心等待一会儿!”她不断地进行重复,游客们的情绪终于慢慢平静下来。

这个领队真是聪明,针对游客既急于到达旅游区又要一路平安的心理,面对游客的盘问与责备,没有急躁,也没有给出确切的答复;却用一连串的“一会儿”“马上”等并没有确指的词语给予承诺。然而正是这一模糊语言的运用,使游客们平静了下来,模糊语言抚慰了游客们不平静的心。试想,如果他们的领队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给出明确的时间答复,或者说时间短一些,如“二十分钟之后,就可启动”。但是,如果二十分钟之后,客车仍然不能启动,就会把自己推向矛盾的境地。到时再作解释,游客们已不能相信。到那时,怨声再起,更难平复。或者说时间长一些,也只会增加游客们的怨气,于事无补。当然,也不能面对游客的盘问,不给任何的解释。

模糊语言也是实际表达中需要的,常用于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情况。这时就要求助于表意上具有“弹性”的模糊语言。随机应变,尤其需要模糊语言。

1962年,中国在自己的领空击落美国高空侦察机后,在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突然问外交部长陈毅:“请问中国是用什么武器打下U2型高空侦察机的?”这个问题涉及国家机密,当然不能说,更不能乱说。但对记者的提问,又不能不答。于是陈毅来了个闪避:“嗨,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呀!”用竹竿当然不可能捅下来,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哈哈大笑一阵便罢了。

模糊论辩的妙用在于其答所不能答,在进退两难的窘境中,得以进退自如。

1972年5月,在维也纳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向基辛格提出美苏会议的程序性问题:“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一场倾盆大雨,成批地发表协议呢?”

基辛格答道:“我打算点点滴滴地成批发表声明。”全场哄然大笑。

“点点滴滴”和“成批发表”是明显不合语言逻辑的。模糊语言学认为:某些语言表达不合逻辑或不合语法,但在具体的语境中能达到较好的表达效果的语言也应当承认。基辛格的回答,表现出过人的机智,使人感到得体、幽默、生动。

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模糊语言也是一种客观需要。稍加留心,则随处可闻。比如:“最近出去考察”“我们大多数同志是好的”“适当的时候”“过两天”“一些”都是模糊语言,给说话人留下较大回旋余地。不管未来情况发生什么变化,都不会使自己陷入尴尬被动的地步。

所以有些问题不便直接回答时,我们可以故意玩弄一些辞藻,使用一些虚虚实实的手法,打打马虎眼,使对方得不到准确结果,从而放弃那些令人难堪的提问。

在办事时,采用模棱两可的回答法,是必要的,一来可以照顾到现实的需要,二来也不至于陷入不可后退的地步。但要注意的是,模糊回答必须要注意合理性。如果模糊回答不合理,那就变成怪言怪语,就让人无法理解。只有具有合理性,人们才能接受,才能理解。4。口无遮拦,往往难成大事

言必契理,言可承领,言则信用。语言是传达感情的工具,也是沟通思想的桥梁。“一句话能把人说跳,一句话也能把人说笑”。有的人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情意,一席话就能使人心情舒畅;有的人则不善于以语言来表达,一讲话就使人误解。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要想在人际交往中应对自如,就应该懂得说话的艺术。肆无忌惮,口无遮拦,往往难成大事。

有一个小伙子过生日,请亲戚朋友吃饭。他特意穿上了以前去香港旅游时买的一件乳白色的蚕丝衬衫,自我感觉非常好。酒席宴前,他神采奕奕地向大家敬酒。结果一个朋友突然冒出了一句:“哥们儿,这衬衫可过时了啊!什么年代的东西了?看,上面什么啊,疙疙瘩瘩的!”过生日的这个朋友听了脸色很是不好看,半天都说不出一句话。这时有人赶紧站起来打圆场,对那个不会说话的朋友说:“你这小子外行了吧!这是蚕丝衬衫,价格贵着呢。而且这种衬衫不会有褶皱,不管多少年,照样跟新的一样。”饭桌上的其他人也立即应和着,纷纷称赞主人的衬衫珍贵而漂亮。过生日的朋友舒心地笑了。只是短短的几句话,使这顿生日宴会又在欢乐的气氛中继续进行。

从前,有一个爱说实话的人,经常口无遮拦,什么事情他都照实说,所以,不管他到哪儿,总是被人赶走。这样,他变得一贫如洗,无处栖身。

最后,他来到一座福利院,指望着能被收容进去。福利院长见过他问明了原因以后,认为应该尊重那些热爱真理、说实话的人。于是,把他留在福利院里安顿下来。福利院里有几头牲口已经不中用了,福利院长想把它们卖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什么人到集市去,怕他们把卖牲口的钱私藏腰包。于是,他就叫这个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

这个人在买主面前只讲实话:“尾巴断了的这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有一次,长工们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拽断了尾巴;这头秃驴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儿,福利院长干吗要把它们卖掉啊?”

结果买主们听了这些话就走了。这些话在集市上一传开,谁也不来买这些牲口了。于是,这人到晚上又把它们赶回了福利院。

福利院长对这人发着火:“朋友,那些把你赶走的人是对的。不应该留你这样的人!我虽然喜欢实话,可是,我却不喜欢那些跟我的腰包作对的实话!所以,老兄,你爱上哪儿就上就上哪儿去吧!”就这样,这人又从福利院里被赶走了。

许多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肚子里搁不住心事,有一点点喜怒哀乐之事,就总想说出来;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对象、场合,见什么人都把心事往外掏。

心事不要随便说出来,当别人看透或者知道你的心事的时候,你的脆弱就会暴露在别人面前。任何人若能在保守秘密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当,就不会因泄露秘密而把事情搞得复杂化。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对,好的东西要与人分享,坏的东西当然也不能让它沉积在心里。要说可以,但不能“随便”说,因为你每个倾诉对象都是不一样的。说心里话的时候一定要有“心机”,该说则说,不该说千万别说。

处理心事要慎重,因为心事的倾吐会泄露一个人的脆弱面,这脆弱面会让人改变对你的印象。虽然有的人欣赏你“人性”的一面,但有的人却会因此而下意识地看不起你。最糟糕的是脆弱面被别人掌握住,会形成他日争斗时你的致命伤,这一点虽不一定会发生,但你必须预防。

所以聪明的人在交谈时,会把局势扭转到对自己有利的一方。说说无关紧要的心事给周围的人听的同时,多听听别人的心事,别人就会因你多听而多说。他说得越多,你知道的就越多!少说,不但可以导引对方多说,还可以避免流露自己的内心秘密,一切的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常点头,这并不是要你做个没有主见的应声虫,而是避免成为别人眼里不合时宜的人。也就是说,听别人说话时,多点头,表示你的专注与附和;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要先点头再提出,然后顺着对方的思路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于无关紧要的事,不必过于坚持己见,多点头就可以了。

不把自己的秘密全盘地告诉给对方是处世的潜规则。不要亲手为自己埋下一颗“炸弹”。切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千万不要口无遮拦,由着自己的性子把自己的老底全部亮出来。

5。有时,装聋作哑胜过滔滔不绝

一个人是多说话好呢,还是沉默好?

按“话是银、沉默是金”的说法,便是沉默比多话好。人之言语即是他行为的影子。我们常因言多而伤人。俗语说得好:言语伤人,胜于刀枪;刀伤易愈,舌伤难痊。

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人欢迎,而且会逐渐知道许多事情。而一个喋喋不休者,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个乘客都希望赶快逃离它。多说招怨,瞎说惹祸,正所谓言多必失,多言多败。只有沉默,才不至于被出卖。保持沉默便是保持不伤人。

有人说言语是一种卑贱的东西,一个说话极随便的人,一定没有责任心。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件实事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刻。多言是虚浮的象征,因为口头慷慨的人,行动一定吝啬。有道德的人,决不泛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保持适当的缄默,别人将以为你是一位哲学家。

我们常因话说得太多而后悔,所以当你对某事无深刻了解的时候,最好还是保持沉默吧!

当年,英国首相威尔逊在发表竞选演说时,忽然有个故意捣乱的人高叫起来:“狗屎!垃圾!”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干扰,为了顾全大局,保证演说成功,威尔逊镇静地报以微笑,用安抚的口气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然后置之不理,继续演讲,取得圆满的成功。这样,威尔逊佯作曲解捣乱者的本意,以顺水推舟的手法,安全渡过了“险滩”,使演说得以顺利地继续。

更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谈,会议休息时,美国总统杜鲁门对斯大林说,美国研制成一种威力巨大的炸弹。这是用暗示的方式来试探斯大林对原子弹所持的态度。斯大林却像没有听见一样,未露出丝毫的异常表情,也没有做出任何回答,以至于许多人回忆说,斯大林好像有点聋,没有听清楚。其实,斯大林听得清清楚楚。会后,他告诉莫洛托夫说:“应该加快我们工作的进展。”两年后,苏联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当遇到敏感的问题或难以作出承诺的要求时,首先应向对方诚恳地表示尊重、理解和同情;其次是绝对不要焦躁,要沉着冷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