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成大事的人都有两个特点 > 第八章 做得好不如说得巧(第3页)

第八章 做得好不如说得巧(第3页)

对于无理的要求或挑衅性的问题,既可采取以主动出击的“攻”势,也可采取以防卫为主的“守”势。对于合情合理但目前还无法做到的要求,可以“拒此应彼”。即在拒绝对方这个要求的同时,为了补偿他,减少他的遗憾和失望,可以真诚地为对方着想,提供他一些意见,如实告诉对方,经过努力,等一切条件都具备了,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事情若是经由他自己的努力便可以达成的,那你的拒绝也许会变成他进步的动力。但若事情受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非他个人的努力所能改变的,那你也应该给他多点希望和鼓励,使对方感到虽然这件事无法完成,但工作还是有意义的,生活还是美好的,从而发现你那乐于助人的“侠义心肠”。这份情义仍然是可贵的。

在人际交往中,自己无把握的话不要说,言不由衷的话不要说,伤人的话不说,无中生有的话不要说,恶言恶语不要说,伤情感的话不要说,造谣的话不要说,粗言秽语也不要说。

若是到了非说不可时,那么你所说的内容、意义、措辞、声音、姿势,都不可不加以注意。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怎样说,都应该加以研究。无论是探讨学问,接洽生意,交际应酬,娱乐消遣,从我们口里说出的种种话,一定要有重心,要具体、生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即便不一定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我们只要朝这个目标走去,是会有发展、有收获的。

必须知道,为了保证你的话被人所重视,永不使人讨厌,唯一的秘诀是说适量的话、恰当的话。说适量的话能使你静静地思索,使你说出的话更精彩、更动人。

做一个忍耐的听众,是待人处世当中一项重要的条件。因为能静坐聆听别人意见的人,必定是一个富于思想和谦虚的人。这种人在人群之中,起初也许不大受人注意,但最后总会受人尊敬。因为他虚心,所以为众人所喜欢;因为他善于思维,所以被众人所信任。

6。说话办事要恰到好处

我们说话的对象是社会上的各种人,具有不同的年龄、性别、性格、脾气等,并各有不同的思想认识。也就是所谓“一娘生九子,连娘十个性”。各人所处的地位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说话的分寸也就要根据各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语言习惯来做不同的处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对同辈人与对长辈(或上级),对陌生人与对知己,对不同性别的人说话都应讲究恰到好处,考虑到听者的接受程度。

老王习惯每月一次来到理发厅,找那位的熟悉理发师来为自己服务。一次,在走进理发厅后,他左顾右盼地张望了许久,还是找不到那个名叫小杨的理发师。

老王心想,既然来了,也就不要白跑一趟。他在椅子上坐了下来,随便点了一位理发师来帮他理发。

这位理发师正忙着修剪老王的头发时,老王闲聊道:“以前我来这里,都是小杨帮我剪头发的,怎么今天没看到他?是刚好轮休,还是不做了?”那位理发师手上不停,随口回答道:“小杨啊!他出事啦!”

老王听了心中一惊,忙追问道:“出事了?他出了什么事呀?”

理发师答道:“你不知道吗?小杨拿刮胡子的剃刀,割了客人的脖子。还好没伤到动脉,只差一点点,要不就是一条人命了。”

老王纳闷道:“拿剃刀割人?小杨一向个性温和,怎么会做这种事?他跟那个客人有仇吗?”

理发师淡淡地道:“没有,哪有什么仇!我们也想不到小杨会发这种神经。当时他正在帮那位客人剪头发,只是问了客人一句‘你要修脸吗?’客人回答说‘不’,小杨就挥动着剃刀,往那位客人脖子上割。”

老王摇头道:“唉,真是想不到,小杨这孩子。”

理发师这时拿起了一把剃刀,对老王道:“喔,客人,你要修脸吗?”

老王心中一震,吓得急忙道:“要!要!要!这是一定要的!”

有许多意外,就是发生在该适当地表达时,却不知道该如何说话;或是在阐述自己的想法时,说了不应该说的话,因而造成沟通上的误解,而衍生出重大的冲突,形成彼此之间难以化解的纠葛。能够掌握适当的沟通时机,在最关键的时候,作最合时宜的表达,是避免产生纷争的诀窍。

张三请了甲、乙、丙、丁四位朋友来吃饭。乙、丙、丁三人如约而至,只有甲迟到。张三一边看着表,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该来的怎么还不来?”乙听了很不高兴地问:“那么,我是不该来的啦?”说完就气哼哼地走了。

张三连连叹气:“哎,不该走的又走了!”丙觉得张三弦外有音,暗想,既然乙不该走,那么是自己该走?他也不辞而别。

张三更急了:“我又不是说他!”站在一边的丁再也忍不住了,暗想:“既然不是说丙,那么只能是说我了。”他也悄悄地走了。

一会儿,甲来了,张三唉声叹气:“不该走的都走了。”甲听了暗想,原来是我该走,于是也走了。

结果来的客人一位没剩,只留下了不知所措的张三。

这两个例子都表明,说话人与人沟通时没有把话说得恰到好处,错误的语言,错误的表达方式,弄出了令人忍俊不禁的乱子。

有句话叫做“没有话题不说话,主旨不明慢开口”。这就是告诉人们,办事说话时一定要恰到好处。

只有话说到恰到好处,才容易打动对方,办事才容易成功。

有些人在办事时,谈起什么事物和问题,起初也许有个主旨和意图,但一旦打开了话匣子,往往是不分场合,不分对象,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这就显得节外生枝、杂乱无章了。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鬼谷子曾经精辟地总结出与不同身份的人交谈的办法:“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意思是说:与上司说话须用奇特的事打动他;与下属说话,须用切身利益说服他。

在今天,这句话对我们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比如与上司说话,或是探讨工作,就应该尽量用“请教”的语气。向上司多请教工作方法,多讨教办事经验,他会觉得自己受到尊重。所以,在工作中、办事过程中,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应主动去问上司:“关于这事,我不太了解,应该如何办?”或“这件事依我看来这样做比较好,不知您有何看法?”

上司一定会很高兴地说:“嗯,就照这样做!”或“这个地方你要稍微注意一下!”或“大体这样就好了!”如此一来,我们不但会减少错误,上司也会感到自身的价值。有了他的帮助和支持,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与人办事时说话更要谨言慎行。针对不同的对象,语言的使用要很有分寸,要运用得贴切、恰到好处,如不说大话,不卖弄自己,不喋喋不休地诉苦、发牢骚,不用训斥的口吻,不宣扬他人隐私等。对自己的言谈举止,也一定要小心谨慎,特别是不要触动对方可能禁忌的话题。交谈时,不要出现不礼貌的动作,要保持端庄的谈话姿态。这样你便可以在成功之路上游刃有余了。

7。批评也要讲究艺术

批评应就事论事,以不伤害他人自尊为前提,同时也要给他人一个台阶下。激烈的措辞只能使之心生怨恨,背离你的根本目的。

批评是让人改正错误的方式,但是批评也要讲究艺术。恰当的批评会给对方敲响警钟,改正错误;反之,则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在工作中,员工避免不了会犯错误,因此领导要想纠正错误、批评员工,一定要注意场合。最好是在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再温和的批评也有可能会刺激受批评人的自尊,因为他会觉得在同事面前丢了面子。他或许以为你是有意让他出丑,或许认为你这个人不讲情面,不讲方法,没有涵养,甚至在心里责怨你动机不善。因为批评人不注意场合,带来这么多的副作用,受批评者心生怨恨,批评人、改变人的目的就很难达到。

如果万一必须在现场当众改变人、批评人,其态度措辞要特别谨慎。以不刺伤他人的自尊自我为前提,否则很难达到批评人、改变人的目的。

英国18世纪著名评论家约瑟·亚迪森曾说:“真正懂得批评的人看重的是‘正’,而不是‘误’。”这里所说的“正”,实际上就是隐恶扬善,从正面来加以鼓励,也就是一种含蓄的批评,能使批评对象不自觉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可以说从正面鼓励对方改正缺点、错误的间接批评方法,比直接批评效果会更快、更好。因为这种批评方法易于被对方所接受,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

批评是一种艺术,它也具有一定的技巧。批评别人而要让他心服口服,就要运用一定的技巧。批评和责备不等于劈头盖脸乱骂一通,用得好便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就有可能发生激烈的冲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