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问过千遍百遍的问题:当你的母亲、妻子、孩子都掉进水中时,你先去救谁?
答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答案,众说纷纭。哲学家们就不同的答案给出深入的分析,说明不同的人的思想、灵魂、文化深处的重大差异。
一位农民给出了问题的答案。他从水中救出他的妻子。
哲学家问农民是怎么想的。农民说:“我什么也没想。洪水来的时候,妻子正在我身边,我抓住她就往高处游。当我返回时,母亲和孩子都被冲跑了。”
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每一个人在他的生命中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如何选择也就注定其如何成功。当我们放弃了人生土地上那些迷住自己眼睛的花花草草,我们才有机会同真正有益于自己的人和事亲近;才会获得适合自己的东西;我们才能在人生的土地上播下良种,致力于有价值的耕种,最终收获丰硕的粮食,在人生的花园里采摘到幸福的果实。
有位科学家做过这样的试验。他用纸做成一条长龙,长龙腹腔的空隙仅仅能容纳几只半大不小的蝗虫慢慢地爬行过去。
他捉了几只蝗虫,投放进去,但它们都在里面死去了。无一幸免!
科学家说:蝗虫性子太躁,除了挣扎,它们没想过用嘴巴去咬破长龙,也不知道一直向前可以从另一端爬出来。因此,尽管它有铁钳般的嘴和锯齿一般的大腿,也无济于事。
科学家把几只同样大小的青虫从龙头放进去,然后关上龙头。奇迹出现了:仅仅几分钟时间,小青虫们就一一地从龙尾爬了出来。
蝗虫的死是因为它不懂得去选择,它只知道不停地挣扎,也不懂得放弃,所以只有死路一条;而青虫却恰恰相反,它懂得放弃,知道如何去选择,它活了下来。
命运一直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许多人走不出人生各个不同阶段或大或小的阴影,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的个人条件比别人差多少,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想过将纸龙咬破,也没有耐心慢慢地找准一个方向,一步步地向前,直到眼前出现新的洞天。
9。别留恋眼前的花朵
小溪放弃平坦,是为了回归大海的豪迈;黄叶放弃树干,是为了期待春天的葱茏。蜡烛放弃完美的躯体,才能拥有一世光明;心情放弃凡俗的喧嚣,才能拥有一片宁静。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只管走过去,不要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的。”
为采集眼前的花朵而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值得的。道路正长,前面尚有更多的花朵,要懂得放弃。放弃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美好,拥有更加精彩的人生……
一开始就选择享受的人和一开始就执著奔波、千锤百炼的人最后的结局是大不相同的,后者可能成了珍品,前者可能成了废料。道理就如下面的寓言所阐述的一样。
深山里有两块石头,第一块石头对第二块石头说:“去经一经路途的艰险坎坷和世事的磕磕碰碰吧,能够搏一搏,不枉来此世一遭。”
“不,何苦呢?”第二块石头嗤之以鼻,“安坐高处一览众山小,周围花团锦簇,谁会那么愚蠢地在享乐和磨难之间选择后者?再说那路途的艰险磨难会让我粉身碎骨的!”
于是,第一块石头随山溪滚涌而下,历尽了风雨和大自然的磨难,它依然义无反顾执著地在自己的路途上奔波。第二块石头讥讽地笑了,它在高山上享受着安逸和幸福,享受着周围花草簇拥的畅意抒怀,享受着盘古开天辟地时留下的那些美好的景观。
许多年以后,饱经风霜历尽尘世之千锤百炼的第一块石头和它的家族已经成了世间的珍品、石艺的奇葩,被千万人赞美称颂,享尽了人间的富贵荣华。第二块石头知道后,有些后悔当初。现在它想投入到世间风尘的洗礼中,然后得到像第一块石头拥有的成功和高贵;可是一想到要经历那么多的坎坷和磨难,甚至疮痍满目、伤痕累累,还有粉身碎骨的危险,便又退缩了。
一天,人们为了更好地珍存那石艺的奇葩,准备为它修建一座精美别致、气势雄伟的博物馆,建造材料全部用石头。于是,他们来到高山上,把第二块石头粉了身碎了骨,给第一块石头盖起了房子。
第一块石头,选择了艰难坎珂,懂得放弃眼前的享乐,最后成了珍品,成了石艺的奇葩。只可惜第二块石头,不仅最后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而且失去了自我。
汉代皇戚齐王刘肥是一位明智之人。
汉高祖刘邦死后,太子刘盈当了皇帝,吕后成了吕太后。吕太后见刘邦死了,就大肆消灭异己。她把戚夫人的手脚砍掉,挖去双眼,灌下毒药,使她变得又聋又哑,然后又把她扔到厕所里,称为“人彘”。朝廷的大权都由吕太后一人把持。
刘盈当皇帝的第二年,齐王刘肥来看望他。刘盈听说哥哥来了,很高兴,就吩咐摆酒招待,并且让哥哥坐在上头,自己在下面作陪。吕太后看了很不高兴。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怎么能坐在下面呢?于是,她就叫人斟了两杯毒酒递给刘肥,让他给惠帝祝酒。不想惠帝见齐王起身,也跟着站起来,拿过另一杯酒,准备兄弟两人干一杯。吕太后一看很着急,她装作不小心的样子,把刘盈手中的酒撞泼了。刘肥看到这种情形,知道吕太后想置他于死地,所以回到住处后,很害怕。这时一位谋士献计说:“太后只有当今皇上和鲁元公主一儿一女,自然对他们特别宠爱。如今大王您的封地有70多座城,公主却只有几个城。您要是向太后献出一郡,把它作为公主的领地,太后定会高兴,你也就免除危险了。”
刘肥听后,就照着这位谋士的方法,把自己的封地城阳郡送给了公主。太后果然很高兴。就这样刘肥平安地离开了长安。
刘肥以放弃一座小城的代价,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实在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生活中有苦也有乐、有喜也有悲、有得也有失。拥有一颗达观、开朗的心,就会使平凡暗淡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那种曾有过的莫名的忧伤和生命的空虚,会使一生犹如过客。不要留恋眼前的花朵,前方的路还远,前面的世界还很大,前方的鲜花开得更灿烂……
10。放得下,才能走得远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孩,她很爱自己的恋人,生怕失去对方,因此就无时无刻不监视着他,弄得他心烦意乱,提出要和她分手。这使她很伤心。她母亲是一个很有哲学家气质的人,听女儿诉说了自己的烦恼后,带她到了海边,捧起一捧沙子对女儿说:“孩子,你看,我轻轻地捧着它们,它们会漏掉吗?”女儿看了一会儿,一粒沙子也没有从母亲手中滑落,就摇了摇头。接着,母亲说:“我再用力抓紧它们,你看会漏掉吗?”说完,就用力去握沙子。奇怪的是,她握得越紧,沙子从指缝里漏得越多、越快。不一会儿,所有的沙子就都从母亲的手中漏光了。这时,女孩忽然明白了:爱情和沙子一样,握得越紧,就越容易失去。
对于高级的动物——人来说,放弃一段恋情是困难的,尤其是放弃一场刻骨铭心的恋情。但是既然那段让你心动的岁月已悠然远去,既然那个背景已渐行渐远,又何必要在一个地点苦苦地守望呢?不如冷静地后退一步。天涯何处无芳草?学会放弃,一切又会柳暗花明。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面对、追求,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选择、割舍。为人处世,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例子实在是太少,你在得到一样东西的同时也会失去另外的一些。在得与失当中要想作出正确的选择,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不断“获得”与“失去”。如果没有一种豁达的心态,那么不管怎样幸运的人,他的人生也不会真正完美、快乐。因为即使是出生于帝王之家,或者含着金钥匙出生,也不可能永远只是获得,而从不失去。这就需要人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不但要有敢于为获得而拼搏的勇气,更要有当失去时能够放弃的豁达。
获得,并不是非要我们事事精通,无所不能;放弃,也并不是要我们去愤世嫉俗,远离红尘。为人处世当中,做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不仅要能够入得其内,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更要出得其外,不被一些事情所牵绊。只有做到了这一点,你才会成为一个快乐而充满魅力的人;只有做到这一点,你才会拥有一个成功而幸福的人生。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获得又不断失去的过程。
列夫·托尔斯泰曾描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过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就都归你。”于是那人拼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尽管在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已精疲力竭,一头栽倒就再也没起来。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时,指着那个新坟,对周围的人说:“一个人要多少地呢?其实这么大就够了。”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告诫人们,在得与失的这个问题上不可过于强求,而且是在启发我们要平心静气地去思考一下:什么是得?什么是失?
要想拿起更多的东西,我们必须要学会适当地放下。如果你什么都想要得到,最后只会变得一无所有。
林语堂说:“懂得如何享用你所拥有的,并割舍不实际的欲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