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南下?”阎锡山一愣。要知道,孙传芳虽然损失惨重,但是手中的兵力还有十万人左右,其中还有不少精兵,战斗力不能小看。…;
“不错,根据我们的情报,孙传芳下令郑州城戒严,一城的老百姓全都没有逃出去,如果我们现在开战,绝对会对平民造成大量的杀伤,而且孙传芳这个人做事狠辣,如果真把他逼急了。他和老百姓来个玉石俱焚就有些得不偿失了。反正他现在龟缩在郑州城中,对我们没有威胁,我们又何必急在一时。”禚振笑着说道。
“那司令准备留下多少部队监管郑州?”阎锡山问道。
“阎副司令。我准备请你留下,统领三十军军部直属部队以及所属第六十师杨爱源部。再配合五万新兵。留在郑州城外,监管郑州。”禚振说道。
“这……”阎锡山沉吟了。
“阎副司令。孙传芳不过是小角色,如果不是那满城的老百姓,我恐怕会第一时间选择攻城。我们国防军现在号称仁义之师,不能看着一城的老百姓的生死不管。面对这种情况,反而不如绕过郑州,横扫整个豫南,让郑州变为一座孤城,看孙传芳有什么本事支撑下去。”禚振沉声说道。
“如果司令你已经做好了决定,我阎锡山一定帮你守好郑州。必要的时候,我会亲自解决了孙传芳。”阎锡山也是个果断你的人物。阎锡山无疑是一个骄傲的人,现在却在比他还年轻的禚振手下干活,自然感到有些别扭。现在禚振主动提出来让他独自领兵,不管禚振是什么目的,他都会支持。而且他阎锡山作为降将,正是需要军功来证明自己的时候。而孙传芳这个不软不硬的柿子就是很好的选择。
#c
第五百一十二章 碰撞
第一更 求订阅 求推荐收藏
昨天有事,耽搁了更新,兔子在这里道歉了。今天保底三更,如果兔子还能够坚持,将会多更。现在第一更送上。
………………………………………………………………
在国防军开战之后,作为北洋两个拳头之一的张孝准部,一直就是国防军前线总指挥部的关注重点。毕竟张孝准所在的皖北地区正堵在国防军主力南下的要道上,而且张孝准是所谓中国士官三杰之一,也让各方将领对其多了几分期待。而国防军四路大军中,只有张孝准面对的第三集团军的统帅是张作霖这样的老将。张作霖对于这一战并没有什么把握,毕竟张孝准打仗的真实水平谁也拿不准。张孝准是一个凭借着三万训练三个月多月的新兵部队就打败张勋苦心经营数年的龙卫军的强悍存在。虽然其战争史上不是百战百胜,但是对一名将领来说,胜败乃是兵家常事。再加上其先败后胜,并在极端的时间吞并安徽省,手中部队更是恐怖的翻了两翻。成为北洋系统中新近崛起的实权派。单凭这一点,张孝准就值得任何人重视。
而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和张孝准对垒的表面上是国防军老帅张作霖,而实际上的幕后指挥者则是同为中国士官三杰之一的蒋百里。毕竟蒋百里和张孝准之间除了齐名之外,私交也是非常不错的。双方之间因为互相了解反而更容易互相牵制。
因此,在战争开始的时候,蒋百里将指挥部设立在河北保定,距离第三集团军的战区最近,为的就是能够就近指导,防止国防军在作战中出现大的纰漏。
第三集团军的作战目的是凭借优势兵力,击破或者全歼当面之敌。凭借国防军的情报力量,自然明白张孝准的部队并没有按照之前北洋高层制定战略需要得到后备兵员补充。北洋国防部官员对张孝准有很大的排斥。毕竟张孝准的出身和前段时间的作为让其很难真正融入北洋之中。尤其是张孝准和北洋高层打官司甚至直接打到北洋总督冯国璋那里,结果张孝准并没有得到想要的待遇。为了平衡内部,冯国璋答应张孝准在皖北自由募集两万大军,凑足十万大军。这个条件表面上是安抚了张孝准,但是实际上,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北洋官员明确表态,反对将新招募的新军大部队划拨到张孝准的麾下。因为以张孝准的用兵习惯,他肯定会让自己的心腹将领彻底掌控这些新兵,到时候张孝准的兵力空前膨胀,北洋对其的控制力将更加微弱。
对于这些北洋宿老的意见,冯国璋不能不重视,毕竟他冯国璋能够取得直系领袖的地位,靠的就是这些北洋同僚的支持。在皖系军阀还存在的时候,北洋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直系和皖系之间的矛盾,张孝准作为冯国璋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虽然不是北洋出身,但是依然算是直系一脉,直系的将领对其虽有不满,但还没有到对付他的程度。皖系退出历史舞台后,直系的内部对手消失,让直系的宿老们心思起了变化,再加上张孝准的新军在平叛过程中扩编迅速,而且张孝准虽然还没有达到吴佩孚那样的程度,但在北洋中绝对算是顶尖的将领,在这种情况下,北洋宿老对其的忌惮越来越大。…;
到了国防军对北洋开战,北洋疯狂扩充前线兵力。曹锟就任前线总指挥,新兵全部归其调度。北洋通过抓壮丁募集的百万大军,主要补充在河南,安徽,江苏四省。其中河南三十万人,其中十万人在吴佩孚麾下,被其送到洛阳城当了炮灰。二十万人在孙传芳那里,现在已经让孙传芳损失一半,剩下的兵力全都龟缩在郑州城中。三十万人在安徽,却没有加入张孝准的新编军的战斗序列,反而驻扎在淮河南岸的蚌埠。其目的很明确,一旦张孝准难以抵挡住国防军第三集团军的脚部,这支三十万人的部队就是第二道防线。在蚌埠,曹锟留下了心腹将领陈光远统领。陈光远在北洋军中属于老将,级别比张孝准高的多,张孝准没有权利调动他,陈光远得到曹锟的指示,也不会帮助他。对于这种局面,张孝准虽然愤怒,但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冯国璋作为直系大总统都没有办法,更别说他一个小小领兵将领。现在张孝准算是知道了自己在北洋中是个什么身份。如果不是有冯国璋的知遇之恩,再加上北洋改革也算符合革命的要求,他张孝准早就离开这里了。
但是作为一名将领,不管自身受到什么样的委屈,他总要统领麾下的士兵,完成自己的作战任务。在开战前,北洋兵分三路,他张孝准作为北洋对抗国防军的尖角,心中自感责任重大,但是现在,他在北洋中遭受不公,却也只是跌落牙齿和血吞。他手中只有八万多人,两万出头是自己一手编练的新兵部队,编练风格和国防军有些类似。这一点很正常。国防军从成立到现在,发展快,战斗力惊人。而且据传其作战计划是由东北少帅冯庸,北京政府政务院总理李俊起草,蒋百里蔡锷修改的。现在这几个人都名扬天线,几人联手编练的新兵操典自然成为各系势力争相追逐的经典。就连外**事集团也有搜集。其中当然包括国防军的老冤家大日本皇军了。只是日本皇军高高在上惯了。他们始终认为中日作战,皇军的失败是败给了国防军更加先进的武器装备和高强度的火力,而这一点始终是日本的短板。日本现在努力发展经济,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短板。因此,对于中国各方势力吹嘘的国防军陆军操典,也只是本着知己知彼的想法看了看。至于借鉴?大日本皇军的步兵操典已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了。支那小国的步兵操典又怎么可能入得军部大佬的法眼。
面对这种情况,蒋百里制定了正面进攻,硬碰硬,用最短的时间攻下徐州,击破张孝准的新军。这个计划看似简单,却是蒋百里综合各种情报得出的最佳作战计划。当然,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兵家最上策。可是蒋百里了解老朋友的性格,他受冯国璋的知遇之恩,虽然现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冯国璋未曾对不起他,没有充实的理由,他是不会离开的。现在蒋百里也有些后悔,当时自己要是早点向冯庸推荐他,或许现在张孝准就是另外一个样子。
徐州隶属于江苏,但是张孝准北征张勋的时候,一口气打到了这里。后来他就按照冯国璋吩咐,坐镇徐州,保卫边界。
国防军第三集团军,是以北方军区为主,配合河北地方部队。北方军区投诚东北军时,兵力就有八万人,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尤其是其坐镇人口稠密的河北地区,张作霖又一手参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