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青妤记女主身份 > 第30部分(第2页)

第30部分(第2页)

诸葛不逊却显得烟火气太大,略微蹙眉:“我且在此处等你好了。”

知道这些大户人家的公子讲究,子纾也不勉强,挽起袖口,“那你在此等候,我先把窑鸡给掏出来。”说罢直接走进了屋里。

两个厨娘正在忙活儿,一个切菜,一个割肉,旁边四个大炉子上蒸了三六一十八层的米面馒头和窝窝头,见来了个小家伙,定睛一瞧是那好吃的子纾,都咧嘴笑了:“花家小子,可是来掏你的窑鸡?”

子纾昂着头,点点:“嗯,诸葛小少爷在外面等着呢,一会儿薄鸢郡主也要来,先把东西准备好才能招待贵客。”

“哟,那右相的小孙少爷竟来了咱们这处?”两个厨娘互相望望,默契地同时丢了手上的活计,两手在围裙上抹抹,就齐齐凑到门口往外打量。

果然,院外端立了一个小小的人儿,只见他面如傅粉,唇若点朱,明明年纪尚小,眼神犹如古井一般毫无半点波兰,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晴朗玉润模样,若不是近在眼前,还让人以为是那仙童下凡。

看的有些呆了,两个厨娘半晌儿才回神过来,总觉得这样的粉团儿面前有些抬不起头,黯然地又回到了各自的墩子面前,该切菜的还切菜,该割肉的还割肉,只敢悄悄抬眼去打量,却不敢出了门和这尊贵的小公子说上两句话。

两个厨娘别扭间,子纾已经端了个大盆子把四个泥巴裹了的窑鸡掏出来,“大娘,我出去了。”说罢也不久留,准备出去。

一个厨娘见状,一句话也没说,赶紧过去拿开蒸隔,也顾不着烫手,一把拿了四个白面大馒头用盘子装了,盖上个反扣的大碗,冲出屋子:“来来来,这给贵客们,光吃那窑鸡不美,要就这白面馒头才香呢。”说完话,一抬眼见诸葛小公子正看向自己,面上一红,赶紧福了个礼就往回跑去。

诸葛不逊蹙蹙眉,伸手摸摸自己的脸,心想:本小爷长的也不难看啊,那两个厨娘为何先前悄悄偷看我以后便一副古怪模样,刚才那厨娘都追出来了也不敢看我一眼,真是莫名。

“走,咱们拿到无棠院后面的小池塘边吃,我和姐姐都说好了的。”子纾抱着东西走到诸葛不逊面前,原本白净的脸上因为掏窑鸡的时候没注意,黑乎乎的两团炭灰正好一边一坨堆在粉颊,看起来委实有些滑稽。

诸葛不逊唇角抽了抽,也没告诉他,转身便走:“带路吧。”

抱着大盆凑上去,子纾喊着:“不逊兄,也帮我拿一样嘛。”可前头的人儿只是背对着自己挥挥手,根本脚步未停。

耸耸鼻,子纾也不生气,暗道对方那副文弱的样儿,小身板也不够厚实,想来也拿不动这些东西,也就不再喊了,咬牙追了上去。

……

无棠院有个侧门,种了一片紫竹,当中有一汪浅浅的小塘,一角还有方竹子搭成的简陋小亭,倒也幽清安寂。

平素里唐虞喜欢在此处吹吹竹笛,偶尔天气好时也带了止卿过来在这儿教戏。子妤也曾随着过来,所以轻车熟路地带了薄鸢郡主先来,提前准备好了杯盏茶碗和几样糕点,就等子纾带来窑鸡。

“子妤姐”,薄鸢郡主甜甜地叫了声,小脸笑得犹如星月一般莹莹生辉。因为这次相处,心中对这个看起来温柔何其的大姐姐亲近了几分,加上子妤告诉她唐师父能帮她压制咳症,心头愈加轻松了不少,所以一路行来东张西望,脸上满是笑意:“我都饿了呢,那两个小子怎么还没来,准是躲在哪处悄悄地偷吃呢。”

将红泥小火炉生好碳,提到亭中的小石桌上,子妤将杯盏一一清洗了,又将软垫搬到薄鸢郡主的面前扶了她坐下,这才莞尔道:“子纾才不敢呢,他若是吃了一口,咱们等会儿都叫他吐出来。”

“家姐,你真坏!”

子纾“呼哧呼哧”地抱着窑鸡和上面堆了的一盘馒头,正好和诸葛不逊到了此处,听见自家姐姐打趣儿自己,立马不干了:“咱们可没偷吃一点儿呢。”说完脸色一红,瞅了瞅窑鸡上面的堆着的那个盘子,里面原本的四个馒头俨然只剩下了一个。

诸葛不逊也没点破这家伙路上喊着“累极了”,然后偷吃一个馒头的事儿,徐徐缓步渡上了竹亭,瞧着四下沉水无波,融融雪意也掩不住紫竹抽翠,点点头:“这方独院倒是个好自在的处所,虽粗陋了些,却透着骨子雅意,不错。”说着自顾落座在垫好草塌的石凳上,操起子妤递上的热茶就喝了一杯下肚。

“哈哈,小花脸。”薄鸢郡主看着子纾走近,见他脸上两团黑乎乎的印子,捂嘴就偷笑起来,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

子妤放茶壶,也看到自家弟弟的窘样,好气没好笑地说着走了过去:“瞧你,顾头不顾腚,以后改名叫花小脸算了。”

赶忙进了竹亭放下手中大盆,子纾靠着竹亭的扶手往水塘上面一照,果然看到自己脸上两坨极不雅观的黑团印在两颊,直接用大手一抹,却没想手上沾的炭灰更多,一张脸愈发地乌漆抹黑了,又不敢那着簇新的袖子擦脸,只好撅起个小嘴儿转头望向子妤:“姐,我擦不掉。”

忍住笑意,子妤从怀里掏了绢帕出来用热茶泼了半点上去沾湿,这才走到子纾面前替他将脸上的黑炭灰一一擦干净:“好了,将就你的脏手把窑鸡面上的泥剥开,完了自己去那边用池塘水洗洗手,不然不准吃。”

“哦。”瞅了一眼四个泥团子,子纾乖乖的把窑鸡互相碰碎,又把泥块小心的剥掉放在边堆好,这才仰起脸:“好了,再把荷叶给撕开就能一人分吃一只啦!”说完赶紧乖乖地洗手,片刻也耽误。

这大冷的天,又喷香垂涎的窑鸡,又有大白馒头和热乎乎的茶水,四个人围坐也不觉得冷,反而有种跃跃童趣在里面,让花子妤这个再世为人的伪小孩儿也忍不住笑意畅快,犹如一个天真女孩儿一般。

一个候府郡主,一个相爷亲孙,两个身份普通的小戏伶,四人不分贵贱出身,自这方小小的竹亭开始,也逐渐结下了一生不解的缘分和情谊。

============================

卷一《那时花开》到这儿就正式结束了,明天开始就是咱们花家闺女成为半熟少女的戏份咯。当然还有粉粉嫩嫩的子纾乖乖,二十啷当的唐虞大叔,装样儿的小逊儿,青葱美少年一枚的止卿师兄。。。。。。

主角长大了,嘿嘿,第二卷肯定不会那么清水无波,大家期待之后的遍地jq吧,咩哈哈哈哈哈。。。。。。

一树梨花 昆曲小述

昆曲(原应为“昆”),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