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着宋氏兄弟,邓玉涵走得很急,而宋应星恨不得他走慢一点。鲜为人见的攻玉书院,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室群落,大大小小房间里布满各种试验器械,忙碌着不同服饰不同肤色的人,大半来自校哥儿的皇家御工坊。
书院内最大的建筑,其实是个图书馆,这里承担着西书七千部的部分翻译工作,邓玉涵将两人拉进一个大房间,这房间上贴满各式各样的器械原理图,看得宋应星如痴如醉。
“宋,这是我正在编写的书,叫《远西奇器图说》,分为力之本体、力之器具、力之转换,你们要不要一起参与?”
-----------------
两三条街外,卢象升来的地方,东林人的首善书院,今日亦是高朋满座。
台上立着一人,挺直如松,一身正气,正是半年前黯然致仕的东林大佬左光斗。
“劝谏君王,清整朝堂,用正人,远奸妄,轻赋税,去厂卫,依众望行事,以大道治国,乃我辈当仁不让之务。天下君子齐心协力,不以己身进退为悲喜,必有天子垂拱,众正盈朝之日,诸君共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善!”
“左公之言大善!”
台上台下的“我辈”相互致礼,相互感动得一塌糊涂。今天大家这么兴奋是有原因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有朋,不姓苏,姓朝--来自朝鲜的大型士子观摩团。
天启元年的朝鲜之战,让半岛的崇明思潮再创新高,感谢属国人民的爱戴,宗主国的小皇帝大笔一挥:天启二年的春闱大考,专为朝鲜饱学之士开了扇小门,只要能获得孙承宗、袁可立、梅之焕、洪承畴这几位亲朝大员的推举,就能来参加大明科举,甚至能在大明任官。要知道,朝人先前只能在国子监学习,当留学生,混个结业证书。而科考登上大明金榜,相当于最高学位认证,回朝后那还不是大学士的存在?
经过艰难的PK,或者说郑审,这一届来了二十几位朝鲜士子,年纪小的只有十五岁,年纪大的六十几都有了,毕竟子曰过,活到老,学到老。
可惜这东林人士的自我感动,在海外学习团的反应也很热烈,热烈得。。。。。。尴尬而不失礼貌。
他们自然也听不见朝鲜士人们回四夷馆路上的窃窃私语
“阿西吧!他们竟敢批评皇帝,那可是刚刚拯救了朝鲜的伟大皇帝啊!”
“他们真的是大明的第一学派?没有骗人的思密达?”
-----------------
傍晚,两大书院的今日动向,线报第一时间送入了宫中。
当年,推行科举成功,唐太宗李世民哈哈大笑:“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而今,校哥儿也有点这个感觉。
手舞足蹈,他匆匆写下几张纸条,一张给封闭隔离在考官营的何宗彦阁老,一张给徐光启尚书,一张给孙如游尚书。给何阁老的自不必说,给徐尚书的写着“老师,您的臂膀来了”,给老孙头的纸条写着:
“老头儿,要不要再收个门徒?孙传庭那款”
哼着扎劲的小曲儿,校哥儿步入皇后的小院儿,发现气氛有点尬
“陛下何故这么欢喜?”
一屋子都是女人,大部分未成年。此刻的曹芳卿全无母仪天下的姿态,她蹲坐在地上,看顾着一个正在用四肢爬行的小家伙,小家伙粉嘟嘟的,正是校哥儿最小的妹妹朱徽姃。
“见过陛下皇兄”
房中还有朱徽姃的母亲邵安太嫔,还有校哥儿的另外两个妹妹,十二岁的朱徽妍,十一岁的朱徽婧。
“嘎嘎。。。。咔咔”
朱徽姃爬到哥哥脚边,一把抱住,将嘴上的口水泡泡都往皇帝身上抹。校哥儿不以为意,将她搂在怀中。他是个宠妹狂徒,看来小家伙长大后,又是个无法无天的朱徽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