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共113章 > 5 方孝孺 仁政未必就一定靠谱(第1页)

5 方孝孺 仁政未必就一定靠谱(第1页)

方孝孺字希直,大明王朝洪武、建文时期文臣,官至翰林院文学博士。

一提起靖难之役中朱允炆手底下的那些猪队友,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景隆,然后就是黄子澄、齐泰这对“卧龙凤雏”,然而,却很少有人觉得方孝孺也属于这一行列。对于方孝孺忠君节义、宁死不屈的文人风骨,我们由衷地敬佩,但是对他在靖难之役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能力,我们也应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理性讨论。

方孝孺是浙江人,也是明初大臣宋濂的学生,所以来说方孝孺是根红苗正的明初浙东官员派系的二代翘楚。不过,因为浙东派系中的刘伯温死的比较早,宋濂还因为直言进谏被迫早早告老还乡,他们并没有给方孝孺在仕途上提供多少帮助。方孝孺最早是凭借自己的文学才能而被世人所知,曾多次被人举荐给朱元璋,但是朱元璋两次召见方孝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但就是没有重用他,方孝孺在朱元璋一朝仕途失意,最后只是被蜀献王朱椿请去给他儿子当了几年家教。在方孝孺四十岁之前虽然才学名声很大,但他始终没有被朱元璋启用为官,没有任何执政经验,那么朱元璋为什么即对方孝孺评价很高,又不重用他呢?这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政治主张。

对元末明初那段历史,绝大部分人通常会有一个误解,感觉元朝对底层百姓施行的是苛捐重税的高压统治,明初对底层百姓施行的是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元朝对底层百姓的统治政策相对宽松,而明初对底层百姓的统治政策则相对严厉。说起来是元朝统治者有些鸡贼,他们身为中原百姓眼中的异族,为了更好的驾驭汉人百姓,于是就在官方层面明摆出来的赋税政策,看似比较宽松,对底层百姓特别友好。但实际上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们是放任汉人大地主阶层进行土地兼并的,由地方的汉人大地主阶层,履行很大一部分蒙古官僚阶层的统治作用。这样一来,虽然底层百姓的生存压力依然很大也依旧过得很苦,后来也才会揭竿而起,但他们大部分人目光却有些短浅,只会大骂对自己进行直接剥削的大地主们,却忽略了元朝上层统治者才是这背后的始作俑者。

等到朱元璋建立大明,他是穷苦百姓出身,因此他对大地主阶层的打压是很严厉的,土地从之前大地主阶层的集中垄断,大部分都分到了百姓手里。但是,朱元璋现在身为最高统治者,更多的还要为国家的整体运作考虑,而国家运作又需要大量钱物维持,而由于大地主阶层已被打压,少了这一道缓冲,现在朱元璋只能从百姓手里直接征税。尽管,明初的百姓所拥有的各项利益和权益,肯定要比元末民不聊生时更多且更好,可是谁不想要更多利益,他们就由之前的仇恨大地主阶层,变成了对大明官府的不满。这个问题很复杂,掰扯起来也有点绕脑,但也必须说清楚,因为这是靖难之役朱允炆之所以会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也可以说是根本原因。

再来说回方孝孺,在朱允炆没有重用他之前,方孝孺坚决站在底层百姓立场,认为大明统治者不应该施行又多又严苛的税收政策,因此与朱元璋政见不和,始终没有得到重用。据记载,当时方孝孺在下面对朝廷政策表达不满还被仇家告发,被官府逮捕到京城,但是朱元璋觉得方孝孺是个人才,没有追究,特意下旨释放了他。而等到朱允炆继位,方孝孺从一介教书先生一跃成了朝廷中枢的重臣,开始在朱允炆身边参与国事。当所处位置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自然也就发生了些许变化。这时候,方孝孺才意识到,朱元璋制定的国策也不无道理。

如果方孝孺真的彻底扭转了自己之前的思想理念也还罢了,问题是他还放不下自己原本的思想理念,思想和行事都开始变得拧巴起来,一方面,他建议朱允炆要施行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的仁政,一方面为了国家的整体运作还不能在具体施政的真正做到这样。这就导致,建文帝刚继位,朝廷要施行仁政的口号一早就喊下去了,可是底下百姓翘首以盼却又迟迟等不到具体措施。正所谓,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继而也就越发不满。所以我们就会看到,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原本并不具有正义性,但是却也只有朝廷官军的抵抗,却几乎没有遇到多少来自民间的自发抵抗。一来跟他也是大明皇室成员有关,二来则是因为建文帝空喊仁政口号,却无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没能完全获得民心支持有关。

当然,这不仅仅是方孝孺一个人错,决策中枢的所有大臣们都有责任,而方孝孺只是这群官员的典型代表罢了,但不管怎么说,后来朱棣取得靖难之役胜利,方孝孺哪怕被朱棣下令诛杀十族,也依然宁死不屈,还是非常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