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共113章 > 10 戚继光 戎马生涯四十五载(第1页)

10 戚继光 戎马生涯四十五载(第1页)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大明王朝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武将,同时也是一生致力于抗倭事业的民族英雄,官至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太保,其创建的精锐部队“戚家军”,在历史上可以与岳飞的“岳家军”媲美,戚家军也是有明一朝享有盛名的长胜部队,在大明的军事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戚继光的祖上,曾在朱元璋在凤阳刚起兵的时候,便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所以算是有开国之功的老臣,所以在朱元璋称帝之后,赏赐戚家可以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这登州卫就是如今的山东蓬莱市。所以,戚继光的祖籍是安徽凤阳,但是卫籍却是在山东。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也是抗倭名将,自小熟读兵法、治军严明,在守卫保定、赤峰、朝阳等具有较高军事价值的城池,都没有出现过的半点儿问题,更是在神机营的发展建设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戚家在嘉靖时期的有明一朝,是有口皆碑的忠良一脉。

这戚景通五十六岁时才老来得子,是为戚继光,戚景通一生的志向,都很直白的写在了儿子的名字里:继承志向、发扬光大。这志向的具体内容就是:保家卫国、名垂青史。

所以,自小就非常懂事的戚继光,一直按照父亲的愿景与要求在砥砺前行的,戚继光从小便文武齐学,武艺方面,不仅自己个人拳脚功夫与刀枪棍棒,都被做到样样精通,更是善于练兵、治械、绘画阵图。文科方面,熟读兵法典籍与经史文献,而且写得一手力透纸背的好书法,可以说,戚继光是明中叶时期,文武全才的代表性人物。在戚继光十七岁的时候,其父亲因病过世,戚继光开始承袭登州卫之职,早期负责登州的屯田事务,因看到倭寇在山东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致力于一生抗倭,不为名利,只为苍生,并写下一句座右铭一般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从十七岁到二十六岁这近十年的时光里,戚继光绝不分时间都是在山东沿海一线,与倭寇誓死周旋抵抗的,这份坚持与成绩赢得了山东人民的赞赏,也赢得了朝野上下一片的认同。但是这期间,因为朝廷粮饷与军资都迟迟不到位,导致招兵属实是困难,虽然戚继光在尽全力抗倭,奈何倭寇在沿海的侵犯地界却变大了,从最初在辽东、天津、山东的沿海,逐步开始向江苏、浙江、福建的沿海开始侵扰,事已至此,才真正引起朱厚熜的重视。

朝廷一纸调书,将戚继光调往东南,任浙江都司佥事,到了浙江之后,深受浙江总督胡宗宪的赏识,在宁波、台州、绍兴等地,抵御倭寇、初见成效,但是因为严嵩父子当政,贪污腐败、党争之祸,在有明一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向朝廷要粮饷是绝无可能的,所以胡宗宪只能自己想办法,在地方财政帮戚继光搞钱,以此才能继续资助戚继光能安心的在前线抗倭。这一时期的胡宗宪为了搞钱,也做了很多空手套白狼的买卖,比如朝廷命令海禁,但是胡宗宪却给海盗汪直开绿灯,让他出去做远洋贸易,赚回来的真金白银要扣一部分“关税”在胡宗宪这儿,胡宗宪虽说是“私贪公用”,但也坐实了“贪污”与“欺君”这两个罪责。可是为了抗倭,胡宗宪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他相信后人的史书上关于他的评价,是可以做到论迹不论心的。

所以,戚继光也算是遇到了一个好领导,后续抗倭工作就越来越顺利了,在义乌慢慢组建起了一支抗倭的精锐部队,主力来源于当地的农民与矿工,但是因为戚继光训练有素,很快就把这些看起来是散兵游勇之人,给训练成了一支作战强悍、纪律严明的部队,老百姓亲切的称呼这支部队为“戚家军”,这戚家军也不负众望,在台州之战中,与倭寇九战九捷,打得倭寇闻风丧胆,这让胡宗宪非常的欣慰,他没有看错这个年轻人。但是,浙江倭寇之祸刚平,福建倭寇之祸又起,朝廷又命戚继光马不停蹄的带病前去福建平倭,戚家军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转战千里、连续作战,最终彻底平定福建的倭寇之乱。戚继光也因出色的战绩,被朝廷册封为福建总兵,管理福建全境,外加温州、金华两府,倭寇因为忌惮戚继光,又转而向去广东沿海作乱,戚继光只好又率兵出击,平定潮州、惠州的祸乱,最远打到了南澳岛,就是如今的广东汕头南澳县。

南方刚平定下来,北方战事又起,此时,严嵩父子倒台,胡宗宪受牵连致死,令戚继光悲伤不已、愤慨万分。此时,朱厚熜因为常年修道吃红丸,最终因药物中毒,在乾清宫驾崩,其第三子朱载坖继任登基,当朝主政大权为徐阶、张居正等人,戚继光在谭伦的举荐下,以及张居正的一手安排下,出任蓟州总兵,管辖蓟州、昌平、保定、永平、山海关等地的军务,戚继光此时手握的军权,虽然明面的职务不及蓟辽总督谭伦的官衔大,但是论军师实权,俩人几乎旗鼓相当了。但是戚继光是一个想做实事,无心权柄之人,所以他始终对谭伦恭敬有加,行下臣对上属之礼,与居功自傲的李成梁相比,真是既见格局的高下。而后几年,戚继光除了整顿北方边防以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重新修缮长城,在这项工作中,可以说做到事无巨细,仅昌平至山海关的长城,就修筑了一千零十七座空心台,用以防守与备战,这大大增强了长城的防御能力。

朱载坖因纵欲过度,只当了六年的皇帝,便离奇的驾崩了,其第三子朱翊钧继任登基,登基的时候年仅十岁,由于年幼无知,事事都要依靠着首辅张居正,所以在位初期的皇权,实际是由张居正代表内阁直接行使的,这一时期包括戚继光等所有武将,都是严格执行张居正提出的“一条鞭法”的改革政策,来执行自己份内工作职责的。之后,蒙古孛儿只斤·图们率部滋扰辽东,张居正命令戚继光赶赴辽东,与李成梁一起对敌,最终取得了胜利,戚继光被擢升为太子太保。再之后,谭伦、张居正相继过世,戚继光再无好领导在背后支持,朱翊钧开始对张居正一党开始清算,第一个就瞄准了手握重兵的戚继光,一纸调书就将戚继光调任到广东。

戚继光向北方望去,还有好多边防事务没有做完,百姓的安全依旧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虽心有不舍,但是为了不让帝王对自己继续猜测与忌惮,只能在叹息中遵从朝廷的安排,选择赶赴广东上任,因为战友与故知们相继离世,晚年的戚继光自己也是重病缠身,最终向朝廷提交了辞职申请,请求回到故居登州卫养老,所谓行木将就、落叶归根,朱翊钧欣然应允,在回故乡不到两年的时候,戚继光就因病去世,朱翊钧虽然赐了谥号“武庄”,也允许戚继光长子戚祚国继续承袭登州卫,可是却没有给任何的抚恤,一代忠臣为大明奉献一生,结局之凄凉,着实令人不禁感慨。

戚继光有一闲暇时光创作的诗作《马上作》,总共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冥冥之中将自己的一生都给概括完了,诗云:“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