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妙法莲华经讲的大意是什么 > 第99章 第99集(第4页)

第99章 第99集(第4页)

向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

及余比丘众诽谤说我恶

谓是邪见人说外道论议

第四种是邪知见的。这种邪知见就说,这些弘扬《法华经》的法师是“自作此经典”,自己编辑的《法华经》,目的是为了“诳惑世间人”,说这些法师为了追求名闻利养,才去分别解说《法华经》的。并且“常在大众中”,为了毁谤这些弘扬《法华经》的法师,就向这些国王、大臣、有权势的居士,或者有地位的婆罗门居士,乃至于其余的诸比丘众,就“诽谤说我恶”,就诽谤这个法师的种种的过失,说这些法师都是邪见之人,说外道的论议。这个是讲到邪知见的毁谤。

我们看第三段的总结。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诸恶

为斯所轻言汝等皆是佛

如此轻慢言皆当忍受之

法身菩萨在预言前面的各种的毁谤障碍以后,他也提出他自己怎么面对。“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诸恶。”就是说,我们为了敬顺佛陀的教诲,既然佛陀要我们在末法当中弘扬《法华经》,我们就尊重佛陀;只要是靠着尊重,修皈依,我就能够安忍前面的种种过失了。即便这些人用轻贱的言辞来说,“汝等皆是佛”。这句话其实说的是有道理,但是他这个口气是一种讥嫌,说,哦,你们这些弘扬《法华经》的法师,都已经是佛了。如此的轻慢言辞,我等皆当忍受。

这段的意思就是说,在末法时代,你跟你的同参道友讲人天的善法,讲有相的修学,他很容易接受。说你做义工,你身体会好,你拜忏,你消业障,他马上就接受。这是有相的修学。或者你讲一些二乘的解脱,讲无常、无我的智慧,进入到一种我空的涅盘,他也可以接受。就是讲空容易接受,讲有容易接受,这种二元对立的法是容易接受。但是你讲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从一念心性看人生,常同常别,这种不思议境是很难被接受的。所以你要有心理准备,是这个意思。

辛三、敬佛安忍

这地方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浊劫恶世中多有诸恐怖

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

我等敬信佛当着忍辱铠

为说是经故忍此诸难事

前面是讲到弘扬中道实相所面对的外境的障碍,这以下说明那应该怎么办呢?法身菩萨应该怎么面对呢?就讲到面对的方法。

第一个,敬顺佛教。说在五浊恶世当中,“多有诸恐怖,恶鬼入其身”。有些人他毁谤你,也不是他想毁谤你,他是怎么情况呢?因为他向外攀缘感应神通,结果有恶鬼跑到他的身体里面去了。这个恶鬼是要来破坏佛教的,所以借他的身体,来骂詈毁谤我等弘扬《法华经》的法师。我等因为敬顺佛故,所以着忍辱之铠甲,为了弘扬《法华经》,安忍诸难事。这是第一个,敬顺佛教。

再看第二段,心中的誓愿。

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

我等于来世护持佛所嘱

这段经文是说明法身菩萨内心是怎么想的,就是面对这些逆境他怎么想。

说“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法身菩萨,他对于色身的伤害乃至于生命的断绝是不当一回事的,因为他的整个生命不是业感,他不是业报身,他是乘愿而来。那他在乎的是什么呢?“但惜无上道”,他在乎的是他心中的菩提愿能不能实践。

也就是说,我们凡夫来到人身,我们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感受太强,就是我们喜欢去接受外在的信息。这个问题就严重了,这感受会牵动业力。所以,我们对于过去所造的善恶业力怎么样呢?照单全收。业力让你快乐,你一定会快乐;业力让你痛苦,你也只好痛苦。因为你的内心整个门是打开的,用感受来面对一切。所以我们就怎么样?害怕痛苦,害怕死亡。

但圣人的心,这感受已经被收起来了,他没有这个感受的问题,他的心就像一面镜子。他把人生当作什么?当作历练。我们把人生当作什么?当作受用。我们是来受用过去的业力的,所以我们会怎么样呢?我们没办法选择,就照单全收,不管快乐还是痛苦。快乐也好,痛苦也好,整个凡夫的世界就一句话就讲完了,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为什么?因为你把感受的门打开了,你用感受来引导你的生命。你只要重视感受,你就被业力牵着走。

法身菩萨把感受的门关掉了,他打开的是什么?打开的是菩提的愿力,他把人生当历练。所以他的话就说出来,“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我等于来世,护持佛所嘱”。生命的痛苦也好,死亡也好,他根本不当一回事,他只在乎理想的实践。这个是法身菩萨心中的想法。

我们看第三段的总结。

世尊自当知浊世恶比丘

不知佛方便随宜所说法

恶口而颦蹙数数见摈出

远离于塔寺如是等众恶

念佛告敕故皆当忍是事

“世尊自当知”,讲完以后就向佛陀白告说,您老人家心中应该能够证知,在未来的五浊恶世当中,有很多在家出家的弟子,“不知佛方便,随宜所说法”。当他修布施、修持戒的时候,他可能只是想到布施本身所带给他的功德相——布施成就富贵的果报,持戒成就尊贵的果报,所以他会把重点放在果报。他不会想说,哦,佛陀让我们修布施是要我们成佛的,持戒是让我们透过持戒来改变我们内心的世界,他不会这样想。他不知道佛陀施设权法方便的目的只是怎么样呢?只是随众生的根机产生的调伏跟引导。所以,他们对权法产生执着以后,对于佛陀的真实法,就执权而毁谤真实。这就产生恶口的诽谤,乃至于颦蹙。颦蹙,这个人稍微好一点,他嘴巴不开口,但是心里不高兴,就皱眉头。乃至于“数数见摈出”,就把这个如法的法师摈出僧团之外,使令这些弘法的法师远离于塔庙。

面对以上如是等众多的过失,我们作为一个弘法的法师怎么办呢?“念佛告敕故,皆当忍是事。”所以,我们看到法身菩萨在面对逆境的时候,他很单纯,就是两个理由。就是说,欸,你遇到了伤害,你怎么面对?我用两个理由就可以了:第一个,我忆念佛陀的教诲,佛陀要我这样做我就这样做;第二个,忆念我的菩提愿力,我是为什么而来到这个世间的。因为法身菩萨他把感受给收起来了。

感受问题有多大?受,第二个产生想,感受刺激你的时候,你就开始胡思乱想。然后呢?然后产生行,就开始执着了,我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所以,感受是开启了我们整个烦恼业力的大门。法身菩萨没有这个问题,他把这个感受给收了。感受一关,思想也关掉,执着也关掉了。那么打开的是什么?打开的是菩提愿力。

所以,对法身菩萨来说,面对逆境讲一句话就讲完了,只看他要不要接受。他有能力坚持下去,不过,既然度化众生,他也可以选择到其他的好度的地方去,他也可以,反正菩提愿没有特定的目标。但是释迦牟尼佛希望他们在娑婆世界,这个理由就够了。就是说,我可以不来的,十方世界这么多!但是,既然佛陀要我们来,那我二话不说,敬顺佛教,我们就来了。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所以,法身菩萨对待逆境是相对容易的。

那如果是凡位菩萨呢?凡位菩萨就看<安乐行品>了,佛陀有另外的方法面对这个逆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