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第一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我想那薛刚爱惜羽毛,定然不会如此不智。”
事实上,骆宾王这次还真没吹牛。
他这封檄文从文采上讲,当然远比不上《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但从道理上讲却无可挑剔。
在这封檄文里,骆宾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薛刚现在最大的隐忧——名不正言不顺。
你说你要兴唐灭周,但你效忠的主公是谁呢?没有吧?
若有朝一日你兴军攻入长安,到底是会自立为帝,还是以李氏子孙为帝?谁敢打包票?
换言之,我可以怀疑,你明着是代唐灭周,实际上打的主意却是代周而立。你不是大唐的忠臣孝子,而是祸乱天下的乱臣贼子。
当然了,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兴许我真的冤枉了你。
你若想自明心迹,那也简单,请拥立一位李氏子孙为王,并把兵权交出来,安安分分地做一员大将。
如果你真按着这个要求做了,那没啥说的,我骆宾王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会当面向你请罪,要杀要剐悉听尊便,我毫无怨言。
但是,你假如不听我的良言相劝,还要继续攻城略地,那也没啥说的,。你起兵的目的就是称王称霸,心向大唐的忠臣义士人人得而诛之,我骆宾王也和你势不两立。
李旦听完了眼前一亮,道:“国师大才,真可称得上是一言可兴邦,一言可乱国,这张檄文一出,薛刚定然缚手缚脚,不敢继续发展势力。不过……”
“怎样?”
“若他真找一个李氏子孙为王,那可咋办?”
骆宾王道:“殿下别着急,我还有第二计。”
所谓的第二计,就是与武则天结成联盟,对付共同的敌人——薛刚。
李旦自称大唐皇帝,当然不能对付李家人了,但武则天可没这个顾忌。只要武则天把李氏子孙杀光,只留下李旦老哥一个,薛刚又该效忠何人?
李旦听完了不住点头,道:“妙计,妙计!如此一来,薛刚要么选择效忠朕,要么选择做乱臣贼子,我看他怎么选,哈哈!对了,你刚才说有三条妙计,第三条又是什么呢?”
骆宾王道:“薛刚自身的实力当然厉害,但他背后的势力比他的实力更厉害!微臣的第三计,可以命名为釜底抽薪。”
“何为釜底抽薪?”
“樊梨花只有薛刚这么一个儿子,但薛丁山却是有四子,这其中难道没有可利用之处?若陛下折节下交,拉拢薛丁山一个有实力的儿子,你说樊梨花还怎能与陛下为难呢?”
李旦闻听此言,心思电转,已然明了第三计的毒辣之处远不止骆宾王所言。
这简直是让薛刚兄弟相残的节奏!
到了那时候,薛家不仅不会成为薛刚的助力,还会成为他的阻力,轻不得重不得,甚至稍一不慎,薛刚的一世英名就会付诸东流。
李旦赞叹道:“国师真乃朕之陈平也!有此三计在,那薛刚即便勇如霸王,也得给我自刎乌江!”
(本章完)
下载【看书助手app】官网:无广告、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