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夏,公伐齐,纳纠”。
○解云:无子字者,与《左氏》经异。
○“纳者何”。
○解云:欲言得国,下有齐人取杀之文;欲言不得国,纳者入辞,故执不知问。
○“其言伐之何”。
○解云:案隐七年冬,“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传云“此聘也,其言伐之何”,彼注云“加之者,辟问轻重两举之”。然则此传非问轻重两举而亦言之,下十年传云“觕者曰侵,精者曰伐。战不言伐,围不言战,入不言围,灭不言入,书其重者也”。然则侵伐战围入灭,数者相对,是其轻重之名。今以纳问伐,直据纳接菑不言伐而巳,实非轻重两举,故得言之矣。
○注“据晋”至“言伐”。
○解云:即文十四年经云“晋人纳接菑于邾娄”是也。
伐而言纳者,犹不能纳也。伐者,非入国辞,故云尔。
[疏]注“伐者”至“云尔”。
○解云:下十年传云“觕者曰侵,精者曰伐”。然则伐者,虽重於侵,仍非入国之义,是以此经兼举其伐,见不能纳矣。
纠者何?公子纠也。何以不称公子?据下言子纠,知非当国,本当去国见挈言公子纠。
○去国,起吕反,下“故去”同。
[疏]“纠者何”。
○解云:欲言已臣,纳於他国;欲言齐臣,文不继齐,故执不知问。
○注“据下”至“子纠”。解云:下经云“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传云“其称子纠何?贵也。其贵奈何?宜为君者也”,彼注云“故以君薨称子其言之者,著其宜为君”,则下经言子见其贵,则知此经单言纠者,非当国之辞。既不作当国之辞,故今宜但去国言公子纠,见挈於鲁侯而巳,是以问其名不称公子。
君前臣名也。《春秋》别嫌明疑,嫌当为齐君,在鲁君前不为臣。礼,公子无去国道,臣异国义,故去公子,见臣於鲁也。纳不致者,言伐,得意不得意可知,犹遇弗遇例也。不月者,非纳篡辞。
○别,彼列反。见,贤遍反。
[疏]注“礼公”至“国义”。
○解云:然则礼有三谏不从待放去者,其异姓之臣乎?公子者,同姓之臣,本无去国之义矣。
○注“纳不”至“可知”。
○解云:上六年注云“公与一国及独出用兵,得意不致,不得意致伐”。今此纳纠而不入,亦是不得意,而不言公至自伐齐者,谓此经既言“公伐齐,纳纠”,言伐者,不得意明矣,何劳致伐见不得意乎?故云纳不致者,言伐,得意不得意可知矣。
○注“犹遇弗遇例也”。
○解云:上六年注云“公与一国出会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然则《春秋》之内,亦有遇礼所以不致地以见得意者,正以经书亦有遇弗遇之文,则知书遇得意明矣,何劳致地以见之乎?则知隐四年“夏,公及宋公遇於清”,言遇,得意可知。桓十年“秋,公会卫侯于桃丘,不遇”,不得意明矣,故云犹遇弗遇例也。
○注“不月”至“篡辞”。
○解云:隐四年“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注云“月者,大国篡例月,小国时,立、纳、入皆为篡”。然则庄六年“夏,六月,卫侯朔入于卫”;哀六年秋七月,“齐阳生入于齐”之属皆是也。今此亦书纳而不月者,子纠次正宜立,非篡故也。非篡而言纳者,纳者入辞。子纠不得国,鲁公之由,是以书伐纳,见其伐而不能纳,以刺鲁侯矣。
齐小白入于齐。曷为以国氏?据宋公子地自陈入于萧,氏公子也。
[疏]注“据宋”至“子也”。
○解云:即定十一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彄、公子池自陈入于萧,以叛”是也。
当国也。当国,故先氏国也。不月者,移恶于鲁也。
[疏]注“不月”至“鲁也”。
○解云:正以大国篡例月,故言此矣。而言移恶于鲁者,正以小白成篡,实由鲁人不早送子纠故也。
其言入何?篡辞也。
[疏]“其言入何”。
○解云:据桓十七年“秋,八月,蔡季自陈归于蔡”,不言入。今言入,故难之。不注言者,文不悉也。
秋,七月,丁酉,葬齐襄公。
[疏]“秋七月”至“襄公”。
○解云:隐三年传曰“过时而日,隐之也”,彼注云“隐,痛也。痛贤君不得以时葬”。则襄公去年十一月见杀,至今年秋七月,整九月也,而书日葬之,明是痛贤君不得以时葬故也。而注不言之者,从可知省文也。其襄公之贤,见於上四年。
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
○内不言败,此其言败何?据郎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