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明月几时有古诗原文 > 第12部分(第3页)

第12部分(第3页)

“逝者如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流逝;盈亏者如明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天地之间,物各有主,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只有长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进入耳朵变成声音,跳入眼里成为色彩,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恩赠的无尽宝藏,我为何不尽情享受呢……”

黄州赤壁,是他涅磐的地方。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苏轼:明月几时有(3)

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苏轼得了很严重的臂疾,前往蕲水请庞安常医治。

庞安常是个很奇特的医生,天生聋哑但精通医术,颖悟过人,以指画字,即明白别人深意。苏轼病愈后,与庞安常成了好友,结伴游览蕲水清泉寺。清泉寺有“王逸少洗笔泉”,溪水极为甘洌,行至兰溪,溪水突然改作西流。

苏轼行于青山绿水之间,听到杜鹃的美妙声音,呼吸着雨后的清新空气,更见了这河水西流的奇特现象,大为感慨,就填了一首豪迈奔放的《浣溪纱》,提醒自己尽管满头白发,但也要积极生活: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是他贬谪黄州的第二年,正是穷苦潦倒、苦不堪言的时候。

贬谪到黄州的还有一个好友张梦得,修建了一个亭子,苏轼前去观赏,命名为“快哉亭”,并作了一首《水调歌头》以资纪念,以表达自己的豪迈乐观胸怀: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经过乌台诗案、黄州贬谪,三四年来,甚么名利权位,苏轼都瞧得淡了,但他并没有悲观哀怨,依旧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热爱。

他的这种身处逆境、豁达豪迈的心态,在一次野外遇雨的经历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元丰六年(1083年)三月七日,苏轼前去沙湖道中遇雨,身边没带雨具。同行的人皆现狼狈,惊惶躲藏,唯独他纵声大笑,吟啸林间,徐徐而行。没多久,雨过天晴,他的心情更加舒畅,填了一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贬谪黄州的磨难困顿,磨练了他超人的意志,开阔了他的豪迈胸怀,使得他开始以坦然、豁达的心态对待挫折打击,保持逆境生活中的热情和朝气,逐渐变得荣辱不惊,越来越旷达自适。

以后几十年中,他遭遇了更大的打击,被贬到比黄州更荒凉凄苦的惠州、海南。而他对待这些凄苦生活的心态,就如对待这黄州的天气,任其风雨交加,都是笑傲着行走,“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海南,白发苍苍的他面临着“六无”困窘:“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屋,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但他并没有绝望悲观,还调侃说“尚有此身,付与造物,听其流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对于当地无医无药的困境,他写信给朋友,非常幽默地说:“每想到京城无数人丧命于庸医之手,我就倍感庆幸。”

苏轼对待世事相当豁达豪放,但在家庭生活中,尤其在对待妻子时,却显示出温婉柔情的另一面。

第一任妻子王弗小他3岁,美貌贤慧,机敏贞静,知书达礼,两人相亲相爱,可惜王弗早逝。王弗逝世十年后,苏轼还难以忘怀,依旧梦见她,写一首凄美哀怨的“悼词”《江城子》,据说,这首《江城子》是宋词史上第一首“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里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