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看到此封奏折,真觉得是个烫手山芋了;
若是文官,由吏部栓选,莫说一个空缺,便是百个十个,也多的是进士举人能安排;
可武官的职位空缺……
平日不觉,如今真个到了这个处境,景帝才恍觉自己多年来避战造下的苦果。
有大臣提议,不如从文官中挑出合适的人选改就武职;
此言一出,就被太子严令斥了回去。
术业有专攻,千户若是没有真本事,只是个满嘴之乎者也的文人雅士,底下的士兵如何能服气?
而齐王看着疾言厉色的大哥,很想说一句,就算父皇没意见,也根本不可能有文官乐意,毕竟父皇多年不愿对外用兵,重文轻武的意味太明显,谁能愿意去做冷板凳呢?
就在景帝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太子启奏道:“父皇,若儿臣不曾记错的话,朝廷前几年也曾开创武举,点了一些进士举人,父皇不妨招来吏部尚书,让其查询可有武举有功名而未曾授予官职之人。”
“由武进士或是武举人担当武官职位,方不乱朝廷纲纪法度。”
景帝顿时福至心灵,急忙下令召见吏部尚书,让其栓选。
而吏部尚书翻遍花名册,也只翻到了三位有人可查的武举人才。
景帝大惊,文举人才那若是清点,只怕三百人都不止,怎的武举就?
老皇帝不由得深刻自省了一番。
吏部尚书这个人精忙安抚景帝,“陛下,文武二者悬殊,并非陛下之错。”
景帝哪听得进去。
吏部尚书:“陛下,常言道,穷文富武,这武学历来都是有权有钱的大家子弟才能演习,可这这习武需数十年如一日般持之以恒,大多世家子弟娇生惯养,吃不下这个苦,学了几日便中途废弃。”
吏部尚书不敢说的是,归根究底,还是因为陛下重文轻武,导致几乎所有有志之士都觉得读书比习武更容易受重视有出路。
景帝哀叹了一会,就让吏部尚书将可用的三人名字报上来。
吏部尚书就将花名册奉了上去。
景帝看去,一个武进士,两名武举人。
首当的,肯定选武进士啊。
景帝再看名字——谢珩。
姓谢且从玉?
景帝看向吏部尚书,吏部尚书忙笑道:“陛下,这位谢进士乃宁国公三子,崔公之婿。”
好嘛,景帝笑了笑。
本就独一份的武进士,竟还是崔公的女婿。
那这千户之位给谁,不就明摆着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