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离席将张昭搀起,道:“子布,我固知君,君不知我耶?君欲救苍生,不能忍此小耻乎?”
张昭请辞的心理十分复杂。
一是有愧。张曜毕竟是张昭的族兄,张曜犯法,张昭内愧于心。
张曜年龄比张昭大了十几岁,年轻时也曾闻名州郡。因朝政黑暗,故不出仕,专心经营,彭城国诸大吏十之三四出于张氏。
张昭知道张曜好利,但没料到他竟然利令智昏至此,没有事先警示或防备。
二是有忧。张昭也知晓自己过于刚硬,性情如此,难以更改,若惹怒主公,势必带来横祸。
张曜之事,张昭担心刘备对自己猜忌,从此另眼相看。
那不如索性退出朝堂。
三是蒙辱。张曜之事,刘备虽明言不株连。但诸位同僚、下属必然暗中对张昭指指点点,鄙夷不屑,大大影响张昭的威信。
现在群臣在刘备麾下精诚团结,共图大事。随着刘备基业渐广,大事将成,争权夺利之事不可避免。张昭已然觉察到涌动的暗流。
若刘备称帝,张昭、华歆权比卿相,而卿相位置又能又几个?
权位、富贵,谁不想要?
礼司主事第五巡、琅琊相孙嵩、泰山太守应劭、东来太守诸葛玄,以及新进的刑司主事钟繇等,都是强有力竞争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崔琰、毛玠、陈群、张式等年轻人也不可小觑。
更别说还有军中贾诩、荀攸、郭嘉、刘晔等人,也未尝不可出将入相。
人才济济,英杰遍布。
张昭有种芒刺在背的感觉。
刘备亲自牵了张昭的手,送他入席,才让张昭勉强放下心来。
刘备回席后,对众人道:“左长史忠謇方直,公而忘私,夙兴夜寐,勤勉奉公,真乃诸君之楷模。为官为吏者,当如左长史。
至于家门不幸,族有乱贼,非左长史之过也。敢有因此而对左长史不敬者,皆治罪!”
众人皆肃然凛遵。
揭过张昭请辞之事,刘备命众人继续讨论度田方略,争取到明年中,在徐、豫二州完成度田。
徐、豫二州南边临着袁术、刘表,皆非强敌。
若能在徐豫完成度田,充分挖掘潜力,广积粮草,则可以作为与袁绍决战的大后方,彻底扭转与袁绍的力量对比,从而举兵北伐,一举平定河北。
徐、豫二州多为平原,乃是上佳产粮基地。如今破败,是由于战火所致。随着刘备统治加固,二州之经济渐渐得以恢复。
这是刘备最为看重的基地,其产生的利益要榨取出来,用于军事,岂容地方豪强加以染指。
张昭、华歆等人见刘备态度坚决,也便围绕具体策略献计献策。
最关键有两点:
一是必须有一支精明强干、忠诚可靠的官吏队伍。
否则度田反而成为豪强欺压小民的工具。
二是必须有镇压豪强作乱的军队。
夺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那些多占土地的豪强是一定要拼命的。
吏员是有,但不够。所以度田要一地一地的推行。
最后商定以郡为单位推行。
自大司马府委任度田使,率领从各大书院学子及异地抽调的县吏,与地方县令共同负责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