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孟子鉴赏 > 第8章 离娄下(第2页)

第8章 离娄下(第2页)

孟子说:“君主无辜地杀害士人,做大夫的就可以离开这个国家;无辜地屠杀老百姓,做士人的就可以迁往别处。”

[品评]

孟子认为,臣民是否应该忠诚君主,不是无条件的,而是要看君主的作为。如果君主按照自己的好恶,无辜乱杀士人,则大夫就不必向他效忠,可以抛弃君主离去。同样,如果君主无辜屠杀百姓,则士人也可以抛弃君主,迁徙到别的国家去。孟子有着朴素的民主思想,他认为人民对统治者的忠诚不是毫无条件的服从,而是从行动上对君主进行制约。如果君主昏暴,臣民就应该抛弃他。

5,上能行则下必效仿之

上邪惑则下必无仁者

[原文]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译文]

孟子说:“国君如果以仁为政;那么举国上下没有不以仁行事的;国君如果以义为政,那么国人没有不以义行事的。”

[品评]

孟子的这一思想与前篇是相连贯的,当国君仁义,则臣民都仁义。反之,国君不仁义,怎能获得臣民的仁义呢。

6,非正礼非礼之礼是也

非正义非义之义是也

[原文]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译文]

孟子说:“似是而非的礼,似是而非的义,有德行的人是不干的。”

[品评]

孟子认为合乎礼节的礼才算是正礼,似是而非的,模糊不清的,容易混淆视听的礼都不是正礼,这样的礼有德行的人,能够理智的对待事物的人是不做的;同样,似是而非的义,容易造成混乱的义也不要行,这种义容易引发恶劣影响。孟子把似是而非的礼和义称作“非正礼”、“非正义”,是因为这些带着礼和义的外壳的东西,容易迷惑人,因此有德之人都不去做。

7,育人德中也养不中

贤肖分才也养不才

[原文]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译文]

孟子说:“道德品质很好的人来教育熏陶那道德品质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来教育熏陶那没有才能的人,所以每人都喜欢有个好父兄。如果道德品质很好的人,不去教育熏陶那些道德品质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不去教育熏陶那些没有才能的人。那么,那所谓好,所谓不好,他们中间的差别就不足以用分寸来计量了。”

[品评]

孟子重视知识分子的担当,他认为有德行的,有才能的人应该负起对社会的责任。品质好的人应该影响和熏陶品德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应该教育缺乏才能的人。如果知识分子缺乏这种担当,那么如何体现出知识分子的德行和才能呢?在孟子看来,缺乏担当的知识分子和不贤、不肖之徒并无区别。担当,正是这种区别所在。

8,水之道在于源头活水

名不符君子耻于立之

[原文]

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②:‘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③,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④,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户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注解]

①徐子:孟子的学生徐辟。②亟(qì):屡次。③混混:滚滚。④盈科:淌满坑洼地。⑤浍(kuài):田间的水沟。

[译文]

徐子说:“仲尼特别称赞水,说:‘水呀,水呀!’为什么要拿水来称赞呢?”

孟子说:“水的源泉滚滚,昼夜不断地流。充满了坑坑洼洼之后,继续向前流,直到遍布四海;从根本上说,事物也是这样的,所以才拿水来称赞。假如是没有本源的,譬如,七八月间的雨水聚集起来,顷刻灌满了水沟和田间的水渠,但是,到干涸的时候,立刻就干涸了。所以,如果声誉超过实情,君子以为是耻。

[品评]

孟子用水之德来比喻人,他认为水之德在于有活的源头,如果没有这个根本就容易干涸。同样人的根本来自于品德,如果一个人名实不相符,这是君子应该感到耻辱的。孟子在构建自己的政治哲学时,具有十分务实的精神,他坚决反对名誉和实际不相符的事情,因为这背离他的原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