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孟子鉴赏 > 第6章 滕文公下(第3页)

第6章 滕文公下(第3页)

孟子说:“你为什么偏要以目的为标准呢?他们为你办事,应该供饭也就供应了。那么你是因为他们的目的呢,还是因为他们为你干了工作?”

彭更说:“论动机。”

孟子说:“这里有个匠人,把屋瓦打碎,在新刷的墙壁上乱画,他的动机也是为着弄到吃的,你给他吃的吗?”

彭更说:“不。”

孟子说:“那么,你不是论动机,而是论功绩。”

[品评]

孟子的学生彭更对老师周游列国,在各国“吃吃喝喝”的行为很不以为然,认为老师这是骗吃骗喝,吃白食。孟子解释说,如果你的做法不合乎道,就算是一竹筐米饭也不应接受;如果你的做法合乎道,就算是接管天下也是无可厚非的。孟子自认是推行“仁政”的不二人选,他奔走列国是为了寻求能够推行其政治主张的君主,接受各国君主的薪俸和衣食是合乎道义的。同时,他还阐述了自己对于“分工”的认识,认为自己不参加劳动是分工的不同。人们应该正确看待分工,而不应该什么都亲手去做,否则势必造成疲于奔命的形势。

5,弗王道大国不免覆亡

行仁政四海如同望归

[原文]

万章问曰①:“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孟子曰:“汤居亳②,与葛为邻③,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

“《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仇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

“‘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篚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注解]

①万章:齐国人,孟子的弟子。②亳(bó):地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南。③葛:地名,在今河南宁陵县境内。④放:放纵,放肆之意。攸:国名。绥:安定。篚。这里用作动词,将物品装入筐中。玄黄:这里代指币帛礼物等。休:美。《太誓》:即《泰誓》。据传是周武王伐商大会诸侯的誓词。有光:即“又光”,犹今言“更为辉煌”。

[译文]

万章问:“宋是个小国,如今想实行仁政,齐楚两国都因此讨厌,而出兵攻击它,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汤居住在亳地,和葛国为邻。葛伯很放肆,不守礼法,不祭祀鬼神。汤派人去问:‘为什么不祭祀?’回答:‘没有牛羊做祭品。’汤就给他牛和羊。葛伯把牛和羊吃了,却不用来祭祀。汤又派人去问:‘为什么不祭祀?’葛伯回答:‘没有谷米来做祭物。’汤就派亳地百姓去替他们耕种,老弱的人给耕田人送饭。葛伯却带领他的百姓拦住送饭的人,抢劫酒菜和饭,不交出饭菜的要被杀掉。有一个孩子去送饭和肉,葛伯竟把他杀死,抢去饭肉。

《尚书》上说:‘葛伯恨送饭的人’,就指这件事。商汤王因为小孩的被杀而起兵征讨,四海之内的人都说:‘汤并不是想搜刮天下的财富,而是要为屈死的平民百姓报仇雪恨。’‘汤开始统一天下的大业,就是从征讨葛国展开的’,自此,经过十一次大的征伐,天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抵挡汤。汤率兵向东攻伐,西边的民众就埋怨;汤率兵南征,北边的百姓就埋怨,纷纷说:‘为什么不先来攻伐我们这里?’可见百姓的盼望心情,就像久旱之后盼望下雨一样。因为商汤攻占的地方,商人继续买卖,农民仍旧耕田种地,汤只是诛杀暴君,安抚百姓,就像及时雨的到来,百姓极为高兴。《尚书》上说:‘等到商汤王来后,我们就不必遭受残酷的刑罚了。’

“又说:‘攸国不服,周王就东行讨伐,安定那些男男女女;他们也把币帛放在筐子里,请求和周王相见,得到光荣,做大周国的臣民。’这是说周朝初年东征攸国的情况,官员们把束帛装满筐子来迎接官员,百姓就用竹筐盛饭,用壶盛酒来迎接士兵,可见周王出师只是把百姓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而杀掉那残暴的君主罢了。

“《太誓》说:‘发扬我们的武威,侵入到纣的疆界,去掉那残暴的纣王,扩大了杀伐的事功,比汤放桀更加辉煌。’不实行王道政治也就罢了,假如实行主道政治,四海之内都仰头盼望,愿意拥戴你做君主。齐国、楚国即便大,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品评]

孟子把“仁政”视作治理天下的灵丹妙药,他以商汤讨伐“葛伯”说明了施行仁政的力量。商汤并非为私利而讨伐葛伯,而是为民众而讨伐。葛伯不但不遵守当时的礼法,而且滥杀无辜。他讨伐暴君的时候,老百姓争相盼望。在此,孟子颇有些民主色彩,他认为只要是为民,即便是臣子讨伐君主也是合法的。并以商汤讨伐夏桀,武王讨伐殷纣为例来说明。他认为,宋国如果能行仁政,则必然不怕大国的欺凌。可惜,宋国君主一个比一个暴虐,最终被齐国所灭。

6,蓬近麻其株不扶而直

沙在涅其色与之俱黑

[原文]

孟子谓戴不胜曰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②,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③,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④,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注解]

①戴不胜:人名,宋国的臣子。②咻(xiū):喧哗。③庄、岳:齐国的街名和里名。④薛居州:宋国的善士。

[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你的君王朝好的方向走么?我明白地告诉你。假如有个楚国的大夫在这里,想使他的儿子学会讲齐国话,那么是使齐国人教他呢?还是使楚国人教他呢?”

戴不胜说:“找齐国人来教他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