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施四事周公思兼三王
坐待旦幸而可得其意
[原文]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②,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③。武王不泄迩④,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⑤,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注解]
①旨酒:美酒。②执中:守中庸之道。③而:读作“如”。④泄(xiè):轻慢,亵渎。⑤三王:夏、商、周三代的君王,指禹、汤、文武。四事:前述禹、汤、文、武四人的事迹。
[译文]
孟子说:“禹不喜欢美酒,却喜欢有价值的话。汤坚持中正之道,举拔贤人却不拘泥于一定的常规。文王看待百姓好像他们受了伤害一样,只加抚慰,不加侵扰;追求真理又似乎未曾见到一样,毫不自满,努力不懈。武王不轻侮在朝廷中的近臣,不遗忘散在四方的远臣。周公想要兼学夏、商、周三代的君王,来实践禹、汤、文王、武王所行的勋业;如果有不合于当日情况的,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侥幸想通了,便坐着等待天亮马上付诸实行。”
[品评]
孟子自称是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道统。他说:“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在他看来,先贤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孔子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道统,孟子同样以此为己任。
孟子指出了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特征。“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他们的心地是纯洁的。“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他们都是行仁义之道的,是谨守中庸之道的,他们的共同理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0,教人射宜先正其品性
罪及师不因私而忘公
[原文]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盂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②,卫使庾公之斯追之③,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④,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⑤,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注解]
①逢(páng)蒙:古代善射的人。羿(yì):传说中古代有穷氏部落领袖,善射箭,曾推翻夏代的统治,取得太康的王位,后因沉溺狩猎,不理民事,被杀。②子濯孺子:郑国的武将。③庾公之斯:卫国的将领。④尹公之他:卫国人。⑤端人:正派人,正直的人。⑥金:箭头。乘矢:古代战车一乘四马,因以乘作四的代称,乘矢即四箭。
[译文]
逢蒙跟随羿学习射箭,完全学到了羿的射箭技巧之后,心想天下射箭本领超过自己的人,只有羿了,便乘机杀死羿。孟子评论此事说:“这也有羿的罪过。”
公明仪说:“羿好像没有什么罪过吧。”
孟子说:“罪过不大罢了,怎能说一点也没有呢?郑国曾经派子濯孺子侵犯卫国,卫国便派庾公之斯追击。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拿不了弓,我活不成了。’问驾车的人道:‘追我的是谁呀?’驾车的人答道:‘庾公之斯。’他便说:‘我死不了啦。’架车的人说:‘庾公之斯是卫国有名的射手。您反而说死不了,是什么道理呢?’孺子答道:‘庾公之斯跟尹公之他学射,尹公之他又跟我学射。尹公之他是个正派人,他所选择的朋友学生一定也正派。’庾公之斯追了上来,问道:‘老师为什么不拿弓?’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拿不了弓。’庾公之斯便说:‘我跟尹公之他学射,尹公之他又跟您学射。我不忍心拿您的技巧反过头来伤害您。但是,今天的事情是公事,我不敢完全废弃。’于是抽出箭,向车轮敲了几下,把箭头去掉,发射四箭然后就回去了。”
[品评]
孟子十分重视人的政治品格,他认为后羿被逢蒙所杀,除了逢蒙品行卑劣外后羿也有责任,因为后羿在教逢蒙射箭的时候只重视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没有对逢蒙进行真正的人格教育。教导一个人首先是提高他的品格,其次才是提高他的才能,否则就会教育处一个巨患。
孟子赞赏子濯孺子的教导方式,他不但能够教育出好的弟子,他的教导方式还会向下传递。当他在战场上战败,生病拿不动武器时,他知道自己不会死,因为与自己作战的人是庾公之斯,这个人是自己的弟子的弟子,这倒不是对方会徇私,而是因为自己是个病人,杀了自己胜之不武,这是正直的人所不屑的。但是,庾公之斯也不会就此放过他,而是礼仪性的用没有箭镞的箭射他,这是表示自己不忘公务。这种象征性的射并非无意义,在崇尚礼的时代,这种“射”与真实的厮杀具有同等价值。
11,西子污人皆掩鼻而过
恶人沐犹可以祀上帝
[原文]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①,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②,齐戒沐浴③,则可以祀上帝。”
[注解]
①西子: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②恶人:相貌丑恶的人。③齐戒:同“斋戒”。
[译文]
孟子说:“美女西施要是沾上一身污秽,人们都要掩着鼻孔走过她的身旁;尽管是面貌奇丑的人,假使他诚心吃素,通身清洁,也可以让他去祭祀上帝。”
[品评]
孟子认为没有绝对的坏人,人是可以改正的,也是可以教育的。他打比方说,即便是像西施那样的美女,一旦身上沾了污秽的东西,人们还是会捂着鼻子躲臭味的。反之,一个容貌丑陋的人,如果能够斋戒,沐浴,也可以祭祀天帝。人无绝对的恶或废,只要能够在后天就行修身,就能够拥有大的才器。
12,智者谈性如禹疏洪泽
星辰有道可坐而致也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