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读孟子 > 第8章 离娄下(第1页)

第8章 离娄下(第1页)

,地虽远不足阻仁者声

居虽偏亦能传圣贤德

[原文]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①,迁于负夏②,卒于鸣条③,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④,卒于毕郢⑤,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注解]

①诸冯:地名,相传在今山东菏泽以南。②负夏:地名,约在今山东滋阳以西。③鸣条:地名,在今山西运城安邑镇。④岐周:指岐山下周的旧邑,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⑤毕郢:地名,相传是周文王去世的地方,在今陕西咸阳县东二十一里。⑥去:距离。⑦后:指时间较迟或较晚。此处为相差之意。⑧得志:指舜与文王为王当政。揆(kuí):准则。

[译文]

孟子说:“舜出生在诸冯,迁居到负夏,死在鸣条,是东部人。文王出生在岐周,死在毕郢,是西部人。两地相距一千多里,时代相隔一千多年,实现志向后在中国为王当政,则几乎是一模一样。可见,古代圣人的和后代的圣人,他们所推行的道是完全一致的。”

[品评]

舜帝和周文王是儒家尊奉的代表人物,尽管生活的年代不同,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但是,他们的思想学说却是一致的,是始终一贯的。周文王虽然所居远,舜帝所居偏,都不影响他们传播圣德,这是圣贤之人的品质所在。

2,行小惠乘舆济人亦不足

施仁政鸣锣开道亦可行

[原文]

子产听郑国之政①,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②。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③;十二月,舆梁成④,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⑤,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注解]

①子产:即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贵族,先后为相四十多年。著名的政治家,颇得孔子的赞许。②溱(zhēn):郑国水名,源于河南密县东北。洧(wěi):郑国水名。源于河南登封以东。东流至密县与溱水汇合。③徒杠:简陋的独木便桥。④舆粱:可通车马的大桥。⑤行辟人:辟同避,古代高级官员出行,有专人清道。

[译文]

子产主持郑国的政事时,曾经用自己乘的车去帮助人们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评论说:“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并非懂得从政的表现。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便桥,十二月修成过车马的小桥,老百姓就不会为渡河而发愁了。在上位的人只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门鸣锣开道都可以,怎么能够去帮助百姓一个一个地渡河呢?如果执政的人要去讨得每个人的欢心,那时间可就太不够用了。”

[品评]

孟子的政治情操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他认为职能部门的官员应该发挥自己所在部门的职能,而不是去搞政治作秀,赢取政治声名。与其像郑国的执政子产那样帮人一个个渡河,不如及早修建桥梁,从根本上解除人们的渡河之苦。在孟子看来,帮人渡河是小惠,就算躬身去做,多么有诚心,也只能算小惠。而修建桥梁则是仁政,他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小惠是一时的,而仁政却是长久的。政治人物不应该把精力花在施小惠上,而应该去办真正解决国计民生的大事。

3,君重臣臣视君如腹心

君贱臣臣视君如寇仇

[原文]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①,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②;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③。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④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注解]

①旧君,过去曾事奉过的君主。服:指服丧。②膏泽:即恩惠。③田里:指禄田和居宅。④搏执:犹言搜索拘捕。

[译文]

孟于告诉齐宣王说:“君王把臣下看得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把臣下看得如同狗马,臣下就会把君王看同一般国人;君主把臣下看得如同土块草芥(一样不值钱),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仇敌。”

齐宣王说:“礼制规定,已经离职的臣下对过去的君主还得服一定的孝服,君主应该怎样对待臣下,臣下才会为他服丧呢?”

孟子说:“劝谏,他接受照办了;建议,他听从了:政治上的恩惠下达到老百姓;有什么事故不得不离开,那君主一定打发人引导他离开国境,并且先派人到他要去的那一地方作一番布置;离开了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房屋。这个叫做三有礼。这样做,臣下就会为他服丧了。如今做臣下,劝谏,不被君主接受;建议,不被听从;政治上的恩惠到不了百姓;有什么事故不得不离开,君主还把他捆绑起来;他到一个地方,还想方设法使他穷困万分;离开当天,就收回他的土地房屋。这个叫做仇敌。对仇敌一样的旧君,臣下还服什么丧呢?”

[品评]

孟子是儒家思想家中敢于对君主地位质疑的人物,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把君主和臣子彼此之间的礼遇放在了同等地位,他认为君主重视臣子,臣子就效忠君主;反之,君主践踏臣子,臣子就仇视君主。孟子的思想打破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框架,提出了有条件的忠诚。他反对盲目的愚忠,不承认昏君暴君的合法地位,他认为君主陷入昏暴,臣子就可以推翻他。因此商汤流放夏桀不算犯上,武王杀掉殷纣不算弑君。

4,乱杀士则大夫可以去

乱戮民则士可以远徙

[原文]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译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