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有的人惯于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面装好人,背后暗使坏。当面笑脸相迎,转脸恶意中伤。对这样的人应该小心防范,更别说跟他交朋友了,正所谓两面三刀不能交。
上房撤梯,谨防过分谦虚
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有些人在他实力弱于别人时,常常表现的很谦虚,很多问题不耻下问,经常来征求征求你的意见,看起来和你好像是无所不谈的朋友。可等他实力强大时,你就成为了他的垃圾。其实,他就是用他的谦虚来换取你的帮助,让你对他怀有好感,不顾一切的来帮助他,其不知,他就是利用你的善良和爱心不断的往上爬呢。
在这方面,秦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秦桧在北宋灭亡之时,被金人俘虏到了北方,由于他卖身投敌,得到金人的赏识,被派回南宋充当内奸。
他刚回到南宋朝廷,许多大臣对他很是怀疑,那么多被俘北上的大臣,不是身死,便是被囚,为什么他秦桧能携带妻儿家小,安全返回?因此都对他敬而远之。为了能够得到皇帝的召见,秦桧便寻找门路,携带奇珍异宝,登门求助于宰相范宗尹,并投其所好,对他曲意逢迎。
这个范宗尹只有三十三岁,比秦桧年纪小了整整十岁,也不是个什么正人君子,当年北宋灭亡时,他立即叛变了赵宋王朝,按照入侵者金人的指示,推荐一个叫张邦昌的人为皇帝,只是因为张邦昌很快垮台,他又投靠了赵构(即宋高宗),并得到宠信。现在他手握军政大权,炙手可热。他同秦桧本来就臭味相投,见秦桧又会来事,自然乐于引荐。可以说,范宗尹是秦桧步入南宋政坛的第一个引路人。
由于秦桧的花言巧语,撒谎欺骗,阿谀奉承,很快便赢得了宋高宗赵构的好感,不到一年,便升至副宰相。但秦桧并不满足,他在觊觎宰相的宝座。如果不把范宗尹扳倒,他是上不去的。他留心寻找着机会。
范宗尹却浑然不觉,还将秦桧视为知己。有一次,他对秦桧说:“皇上将要发布大赦令,同时要将朝廷中的文武百官都晋升一级。现在朝中官员的底细你是知道的,有好多人都是当年奸臣蔡京等六贼当政时,靠了拍马贿赂被滥赏为官的,这些人怎么能继续留在朝廷呢?我想上书皇上,请求将这些人全都清除出去,你以为如何?”
朝廷的确有一批官员是当年依附蔡京等奸臣而捞上个一官半职的,要是能将他们罢黜,自然可以赢得民心,但秦桧知道,范宗尹的醉翁之意不在于此,他本人已经官至宰相,无可再升,他怕的是别人都加官晋级,会逐渐威胁到自己。不过,秦桧估计他这个主意未必行得通,一是他看出来,皇帝对这个年轻的宰相已经有点厌倦了,二是他这么一提,伤人很多,必然会遭到强烈的反对,使他陷于孤立。秦桧转念之间,已打定主意,这可是扳倒范宗尹的妤机会。于是他表态说:“宰相之言极为有理,这批人本来就是祸国乱民之徒,国家败就败在他们手里。如今朝廷正革故鼎新之际,怎么能让他们继续作威作福!宰相上奏,我一定鼎立声援!”
有了秦桧的支持,范宗尹信心十足,俗话说“两人同心,其利断金”,宰相、副宰相的主张既然;致,连皇帝也不好反驳的。
第二天早朝时,他便将这个主张提了出来。果然不出秦桧所料,遭到了许多权势大臣的反对,宋高宗也说:“前朝的事情,不好一一加以否定,好多决策,都是由父皇(宋徽宗赵佶)所作的,我也不能去谴责父皇,结怨大臣,这件事我看就算了吧!”
范宗尹一直眼巴巴地等着秦桧表态支持,可秦桧始终双目低垂,不动声色,等到皇帝说完之后,他摸准了动向,这才不急不忙地说:“范宰相的办法的确不可行,将一些来路不正的人贬一些官职,比起无辜的人,他们照样还是占了便宜;而一些原本清白正直的人,无辜受到牵连,心中有怨气,不愿再为朝廷出力,结果是好人吃亏,朝廷受损。”
这一番话说得面面俱到,冠冕堂皇,既得到了皇帝的赞许,又博得大臣的拥护,只有范宗尹瞠目结舌。他没能达到目的,被皇帝反驳,失去宠信,又因之被大臣所反对,只好请求辞职,秦桧就这样过河拆桥,不动声色地挤掉了范宗尹,而由自己取代了宰相之位。
“明火暗刀”一定要防
两面三刀的人往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俗话说:“人心隔肚皮。”有些人居心叵测,笑里藏刀。正事没能耐,害人倒很精明,脑子里装的都是个人的打算,把全部心思用在暗算别人的身上,总想把别人往死里弄,自己往上爬。对这样的人应慎而又慎,更谈不上结交为朋友了。
至于某人是不是两面派,如果没有先见之明,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分辨的。这样的人往往在你面前说得优美动听,夸你使人飘飘然。当面说的都是一些忠贞不二的话,表现出的是忠诚老实相,但背后说不定有更险恶的用心。
说得轻一点,具有两面派性质的人善于搬弄是非。在你面前说他的坏话,在他面前说你的坏话,不闹出矛盾,绝不罢休。
两面派最惯用的伎俩是伪装,这种伪装就是能把活人说成死人,能把死人说成活人的语言。纵观中国历史,有许多极盛一时的大奸臣却得到皇上的宠信,究其原因除了皇上昏庸无能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大奸臣会谄媚,会巴结皇上,能把忠良之臣置于死地。而真正可靠的还是那些敢于谏言的忠臣,唐朝魏征经常向皇上谏言,可能这些谏言不太好听,但绝对有好处,忠言逆耳。
当你知道了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人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人时,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相信他所说的谁谁在说你的坏话,同样也不要相信见面就夸奖你的人,不给他们可乘之机,让他们的那点手段在你这里实施不了。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被人称为“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表面上对尤二姐客套亲切,背地里却置之于死地,与这样的人交往时,应多注意他周围的人对他的反映,与这样的人在短期交往中很难发现这种性格特征,但接触时间长了便会清楚明白了。
这种两面派是千万不能结交为朋友的,不然他会令你大吃苦头。
我国古代的名相王安石就曾为我们做出过表率。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屡受非议,有一个叫李师中的小人乘机写了篇长长的《巷议》,说街头巷尾都在说新法好,宰相好,为王安石变法提供雪中送炭般的舆论支持。但王安石一眼就看出了《巷议》中的伪诈成分,于是开始提防这个姓李的小人。
生活中往往有两面三刀者,就是捕风捉影,甚至是无中生有,使人落入陷阱,达到自己的企图。他们会给你带来不尽的麻烦和灾难,在交友时需要时刻提防这类人。
墙头草,两面倒
“墙头草”是善于钻营和投机的,他们在政治上的投机,是永远围着当权者转的。
秦桧进入仕途的时候,北宋王朝的统治已经走向尽头。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1月,金军渡过黄河,包围了汴京(今开封)。本来就无意抗战的钦宗,眼见敌军已兵临城下,便积极进行投降活动,几次派人到金营求和。金军提出了苛刻的议和条件,要宋朝献出黄金500万两,白银5000万两,牛马各万匹(头),绸缎百万匹,并割让河北三镇,还要以亲王、宰相等为人质。面对这么屈辱的议和条件,宋钦宗及李邦彦、张邦昌等昏君奸臣却表示全部接受。但主战派代表李纲等人坚决反对,主张组织城内军民坚守汴京,等待各地勤王军队的到来。李纲的主张得到了朝中大部分大臣的拥护,由此一时主战派占了上风。
当时身为礼部侍郎的秦桧,看到主战派一时声势浩大,便也随声附和,但又不敢触怒钦宗。于是,他单独向钦宗上了一道谈兵机四事的奏章:一是说金人贪得无厌,要割地只能割燕山一路;二是说金人阴险狡诈,要加强防守不可松懈;三是召集百官详细讨论,选择正确意见写进和议之中;四是如金使前来不能引进宫殿。
秦桧的建议,一方面迎合了钦宗割地议和的心意,另一方面以主张防守又设法附主战派的呼声,可谓用心良苦。当时钦宗正被主战派的抵抗运动弄得寝食不安,看到还有像秦桧这样体谅自己苦衷的“忠”臣,当然喜出望外。不久,擢升秦桧为殿中侍御史。由于李纲为首的主战派的抵抗及全国各地的援军纷纷赶来,金军看到无机可乘就慌忙北撤了。
金兵撤退后,各路援军被宋钦宗遣散。逃跑的宋徽宗又回到朝廷,李纲等主战派将领遭到排挤。宋钦宗为首的投降派,以为敌人已去,不会再来,又可以安享太平,纵情欢乐了。可是,时过八月,金军再次大举南下,直抵汴京。宋钦宗慌忙召集百官商量对策。最初秦桧以为这次情形还同上次一样,因此,把自己打扮成主战派反对议和。但不久,他发现主战派势单力薄,特别是宋钦宗议和的态度非常坚决,因此吓得一声都不敢吭了。
宋钦宗决意议和,将主战派:全部排挤出朝,而秦桧因及时转向,不但未遭贬逐,还被提升为御史中丞,权势更大了。
小人擅长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他为自保,会曲意奉承掌权者。在摸清掌权者的脾气、秉性、喜怒、好恶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言行、对策、审时度势,见风使舵。通常,小人在处理事情采取行动时,从来都是先现风向,权衡利弊,斟酌得失,然后再决定是否可以付诸施行。在行动中他也是小心谨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力求周全稳妥而无闪失。如果事情的发展将对自己不利,他会像一个久经风雨的舵手一样马上转舵,甚至不惜反戈一击,全然不顾及个人的人格和舆论的评说。他处.世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一切必须以自身的利益为转移,趋利避害,为我所用。
这类小人,反映在职场上,就是没有真正的是非立场,不从工作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而是如墙头草,哪边风硬哪边倒,开始时表示支持你,是为了获取利益,一看形势不好就反戈一击。遇到这种人,不必惊讶,你应该庆幸在计划实施之前就认清了他,没有让你遭受更严重的挫折。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防备,留意他的一举一动,不在他的身上寄托希望就是了。
虚伪做作,谄谀夺权一起来
“两面倒”不论在别人面前呈现出什么样的形象,都是他依据时势和别人的好恶作弄出来的。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而遮掩面目的,具有不折不扣的虚伪性。这种人自己没本事、做人没志气,但会曲意逢迎,见风转舵,献媚取宠。为了实现个人目的,如苍蝇附粪,自我作践,甘当奴才。一旦攀附高枝,仗势欺人,为虎作伥。有的是拉虎皮扯大旗,狐假虎威谋取私利。
王莽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日子久了,王莽对上头还有一位太皇太后指手画脚觉得非常不耐烦,可又不能轻易动摇姑母的地位。因此,他更进一步不厌其烦地用歌功颂德的办法来讨元后的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