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职位的晋升是建立在忠实履行日常工作职责的基础上的,不知道成才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敬业精神。你只是机械性地去完成工作而已,你的激情、你的创造力已经在时间的磨刀石上被磨得差不多了。
你并没有敬业,你不知道什么是敬业。钢铁巨子安德鲁·卡内基说:“我可以告诉你通往事业成功之路的秘密。那就是勤奋、敬业、忠诚地工作。”假如你能真正的懂得这个道理的话,你也早已经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不要怨天怪地,不要怨怪你的父母没有给你机会,不要埋怨老板没有眼睛去识别你这个天才。要怨就怨你自己,怨你自己没有敬业的职业精神。不要以为自己的地位低微就没有机会了,不要以为你已经发展得可以了,要知道前进无止境!不管你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你要明白:只要你坚持敬业精神,你的工作之中就蕴藏着巨大的机会。
一位总统演讲时说:“比其他事情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将一件事情做好;与其他有能力做这件事的人相比,如果你能做得更好,那么,你就永远不会失业。”
没有真正的敬业精神,就不会将眼前的普通工作与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就不会对工作崇敬和尊重,当然就不会有神圣感和使命感产生。
敬业就像虔诚的教徒尊敬冥冥之中的神一样——没有丝毫的杂念和怠慢的情绪。
作为职员,就需要“干一行,爱一行”,这样,行行才能出“状元”,敬业的人在公司里不但能学到许多专业知识,还能赢得好人缘,因为人们都尊重和仰慕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把敬业变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去付诸行动,这时成功和财富就会在不远处等着你!
有人天生有敬业精神,任何工作一接上手就废寝忘食,但有些人的敬业精神则需要培养和锻炼,如果你自认为敬业精神不够,那就应趁年轻的时候强迫自己敬业——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任何事!经过一段时间后,敬业就会变成一种习惯!
养成敬业的习惯之后,或许不能立即为你带来可观的好处,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养成了一种“不敬业”的不良习惯,你的成就相当有限,你的那种散漫、马虎、不负责任的做事态度已深入你的意识与潜意识,做任何事都会“随便做一做”,结果不问也就可知了。如果到了中年还是如此,很容易就此蹉跎一生!
所以,“敬业”短期来看是为了雇主,长期来看是为了你自己呀!此外,敬业的人还有其他好处:
首先,容易受人尊重。就算工作绩效不怎么突出,但别人也不会去挑你的毛病,甚至还会受到你的影响哩!
其次,易于受到提拔,老板或主管都喜欢敬业的人,因为这样他们可以减轻工作压力,事情交给你放心。你如此敬业,他们求之不得!
当然,有的人会想,现在找工作也并不只有一条路,此处不留,自有他处,不如过一天算一日。如此混混先生,只能一年到头去找工作了。
3.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一个人要想得到胜利女神的眷顾,首先就得向她展现你势在必得的自信。自信,就是你迎接成功的最好方式。只要你有了自信,离成功的彼岸就只有半只脚的距离。
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能够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它的确能推动我们走向成功。自信是成大事者的心灯。
美国学者查尔斯12岁时,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星期天下午,在纸上胡乱画,画了一幅菲力猫,它是大家所喜欢的喜剧连环画上的角色。他把书拿给了父亲。当时这样做有点鲁莽,因为每到星期天下午,父亲就拿着一大堆阅读材料和一袋无花果独自躲到他们家所谓的客厅里,关上门去忙他的事。他不喜欢有人打扰。
但这个星期天下午,他却把报纸放到一边,仔细地看着这幅画。“棒极了,查克,这画是你徒手画的吗?”“是的。”父亲认真打量着画,点着头表示赞赏,查尔斯在一边激动得全身发抖。父亲几乎从没说过表扬的话,很少鼓励他们五兄妹。他把画还给查尔斯,说:“在绘画上你很有天赋,坚持下去!”从那天起,查尔斯看见什么就画什么,把练习本都画满了,对老师所教的东西毫不在乎。
父亲离家后,查尔斯只有自己想办法过日子,并时常给他寄去二些认为吸引他的素描画并眼巴巴地等着他的回信。父亲很少写信,但当他回信时,其中的任何表扬都让查尔斯兴奋几个星期,他相信自己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那段最困难时期,父亲去世了,除了福利金,查尔斯没有别的经济收入,他17岁时只好离开学校。受到父亲生前话语的鼓励,他画了三幅画,画的都是多伦多枫乐曲棍球队里声名大噪的“少年队员”,其中有琼·普里穆、哈尔维、“二流球手”杰克逊和查克·康纳彻,并且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把画交给了当时多伦多《环球邮政报》的体育编辑迈克·洛登,第二天迈克·洛登便雇用了查尔斯。在以后的四年里,查尔斯每天都给《环球邮政报》体育版画一幅画。那是查尔斯的第一份工作。
美国作家查尔斯到了55岁时还没写过小说,也没打算过这样做。在向一个国际财团申请电缆电视网执照时,他才有了这样的想法。当时,一个在管理部门的朋友打电话来,说他的申请可能被拒绝,查尔斯突然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今后怎么办?”查阅了一些卷宗后,查尔斯偶尔’用十几句潦草的字体,写下了一部电影的基本情节。他在办公室里静静地坐了一会儿,思索着是否该把这项工作继续下去,最后他拿起话筒,给他的朋友、小说家阿瑟·黑利挂了个电话。
“阿瑟,”查尔斯说,“我有一个自认为不寻常的想法,我准备把它写成电影。我怎样才能把它交到某个经纪人或制片商,或是任何能使它拍,成电影的人手里?”“查尔斯,这条路成功的机会几乎等于零。即使你找到某人采用你的想法并把它变为现实,我猜想你的这个故事梗概所得的报酬也不会很大。你确信那真是个不同寻常的想法吗?”“是的。”“那么,如果你确信,哦,提醒你,你一定要确信,为它押上一年时间的赌注。把它写成小说,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会从小说中得到收入,如果很成功,你就能把它卖给制片商,得到更多的钱,这是故事梗概远远不能做到的。”查尔斯放下话筒,开始问自己:“我有写小说的天赋和耐心吗?”他沉思后,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他开始自己进行调查、安排情节、描写人物……为它赌上了一年还要多的时间。
一年零三个月后,小说完成了,在加拿大的麦克莱兰和斯图尔特公司,在美国的西蒙公司、舒斯特和艾玛袖珍图书公司,在大不列颠、意大利、荷兰、日本和阿根廷这部小说均得到出版。结果,它被拍成电影——《绑架总统》,由威廉·沙特纳、哈尔·霍尔布鲁克、阿瓦·加德纳和凡·约翰逊主演。此后,查尔斯又写了五部小说。
假如你有自信,你就会获得比你的梦想多得多的成功。让别人信任我们和自己相信自己同样重要。但要想让别人信任我们,我们首先要相信自己,时刻保持一种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正如李白的诗句所说的那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有这样的自信,就会给自己创造好运。
有一个名叫卫希的小孩。他出生后不久,医生就告诉他的父亲,卫希将会是一个终生聋哑的人。卫希的父亲感到非常悲痛,他不肯接受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在最绝望的时候,他依然谨记大哲学家爱默生说的话:“生命是教导我们产生信心的。无论任何情况之下,只要我们肯去聆听心灵的‘声音’,它会指引我们,带我们行走正确的路。”
卫希的父亲,不想使儿子成为终生聋哑的人。他这个强烈的愿望,一秒钟也没有退却过。他常常对儿子用“心传心”的方式将自己的愿望、自己的信念,传递给儿子,使其幼小的心灵充满希望。
这种不肯向逆境妥协的信念,慢慢地产生了一些小奇迹。这位父亲写道:“当卫希逐渐长大,慢慢地开始对周围的事情产生兴趣。我们发觉到他竟然有轻微的听觉,虽然他没有说话的迹象,这个发现已经给予我们莫大的希望。”不久,更大的奇迹开始出现了,他说:“我们买了一部留声机。当卫希第一次听到音乐时,他几乎是完全陶醉在音乐的旋律里,很快他就把这部机器独占了。之后,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小卫希把一张唱片放了又放,连续大约有两个小时之久,而他就站在留声机前面,痴痴地用牙齿咬着留声机箱子的边缘。”
这个就是“骨头引导”声音的原理:小卫希利用牙齿与留声机的接触去“导引”声波来“欣赏”音乐。
卫希拥有留声机之后,他的父亲发觉如果他以双唇碰触在他孩子的“乳突骨”(乳突骨在耳后头盖骨的基部)上说话,卫希是可以听得懂语言的!如此,卫希开始有了正常的语言能力,虽然他的听觉仍然有着障碍。
卫希的父亲,开始使用心灵的方法令儿子有说话的欲望,他在儿子睡前,叙说许多关于信心、想象力和如何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令小卫希觉得自己是一个正常而奋发的孩子。他的父亲说“当卫希大约7岁的时候,他第一次表现出我们对他的‘输入程序’是奏效了,一连几个月,他要求到外面去卖报纸,但是他母亲对于他的要求始终不肯同意”。
“到最后,他就自己一个人去做这件事。某天下午,他从隔壁的鞋匠那里借了100元钱作为资本,然后把这些钱投资在报纸上,卖光后,连本带利再一起投资,这样反复地卖下去直到晚上,把款项清点,偿还了借来的100元钱后,净赚35元钱。我和爱人晚上回家,发觉卫希已熟睡在床上,手里还紧握这些钱。”
“他的母亲弄开他的手掌,把钱币拿开,伤心地哭了起来。她实在不该为儿子的第一次胜利而哭泣。我的反应刚好相反,我心满意足地笑了,因为我知道自己努力种植在这孩子心灵里那颗自信的种子已经萌芽了。”
“他母亲看到的是儿子的第一次商业冒险:一个耳聋的孩子到外面的大街小巷去冒生命危险赚钱;我看到的是一个勇敢、有抱负、满怀自信的小商人:他自发性地投资而又取得胜利。”
卫希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程。除非他的老师对他大嚷,否则他是无法听到老师的声音——他是在一种极受限制的封闭式范围内求学的。卫希不肯上聋哑学校,而他的父母也不允许他学习手势语言。因为父母觉得他必须过正常人的生活,和正常的小孩子一起——虽然这种决定令他们时常要和学校的人员争辩。
当卫希在高中求学的时候,他曾试用过一种电力助听器,但对他没有多大作用。然而,在卫希大学毕业前的一个星期,发生了一件改变他一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生命中的转折点。
某家工厂送给卫希一个新研制成功的“电力助听器”,作为实验产品。当卫希把它戴在头上接通电路时,突然之间,他好像被神秘力量击中那样,他一生追求的愿望实现了:他第一次像其他人一样,有了正常的听觉!
由于这助听器所带给他的是梦寐以求的转变,卫希欣喜若狂,他冲向电话机立刻打电话给母亲,想清清楚楚地听到母亲的声音。第二天,他在教室里清晰地听到老师的声音,并且无拘无束地与同学交谈!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聋而复听”已是一件最美好的事,也算是一个结局。但卫希自幼在他父亲的熏陶下,明白自信、创造与分享的重要,立刻将这个“克服残障”的过程变为一种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