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男人来说,以德报怨的具体显现,可能简化到一个手势,乃至一个微笑。
4.后退是一种策略
一个男人要做成一件事,不懂得后退是不行的。后退是一种策略。不懂得后退的男人,往往难以达到目的,还可能碰得头破血流。
当前面的路被一座山挡住,我们只能绕过去。这样虽然要多走一些路,但却能保证到达目的地。
因此,一个男人要做成一件事,不懂得后退是不行的。后退是一种策略。不懂得后退的男人,往往难以达到目的,还可能碰得头破血流。
几个月前,一位同事忧心忡忡地对我说,他的小孩最近数学成绩大滑坡,气得他一连数顿都没吃好饭,来问我该如何办。我问他是何种原因导致这种局面。他说也并非孩子不刻苦用功,老师的作业每天使孩子累得连自己心爱的足球赛也无法看,体育锻炼的时间更不用说了。可这孩子对戏剧艺术挺感兴趣,无论什么时候一谈起京剧便能脱口而唱出,而且其嗓音也是极其出色的。但孩子的父亲认为,在目前社会学京剧是没有出息的。于是对这孩子的兴趣横加指责而不去鼓励他自由发展。听他这么一说,我颇感兴趣。好一个急于事功,只求成而不愿败的父亲!
后来,我建议他必须退让,不能强逼孩子去干自己不愿干的事,也不能强逼他放弃自己的兴趣和业余爱好,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孩子在广阔的天地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欢乐、痛苦、失败,当然,最终他肯定会找到自己的成功!
果不出所料,过了几周,同事跑来告诉我说他孩子参加了业余京剧班,进步很快。时,学习也得心应手,心理压力被去掉了,似乎前边的路很宽,也很轻松。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自古以来,人的进退,原来就不是件容易处理的事,尤其是“退”字,但是不管个人的主观愿望如何,只知进不知退。
后退是为了造就自我进取的资本。身处竞争时代,首先应要造就自己进取的资本。
美国的“钢铁大王”卡耐基,运用此法之高明,足以称得上谋略过人的商战高手。
1898年,“华东街大佬”金融巨头摩根与“钢铁大王”卡耐基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由于美西战争的缘故,使得匹兹堡的钢铁需求高涨。而美西战争最后以美国胜利而告终,使得美国在国际上声望日降。在这样的背景下,摩根向卡耐基发动钢铁战争其意义就更加重大了。
摩根意识到钢铁工业前途无量。所以,他早将目光盯上了钢铁。并把安插高级管理人员作为融资条件,送入伊利钢铁和明尼苏达钢铁两家公司,从而控制了这两家公司的实权。
但这两家公司与卡耐基的钢铁公司相比,只能算中小企业而已。由于美西战争导致钢铁价格上涨,摩根对钢铁的兴趣更加浓厚,便决定向卡耐基发起进攻。
野心勃勃的摩根,一心想主宰全美钢铁公司。所以,一出手就首先拿卡耐基开刀。摩根首先答应了号称“百万赌徒”的兹兹的融资请求,合并了美国中西部的一系列中小企业,成立了联邦钢铁公司,同时拉拢了国家钢管公司和美国钢网公司。接着,摩根又操纵联邦钢铁公司的关系企业和自己所属的全部铁路,同时取消了对卡耐基的订货。
原以为卡耐基会立即作出反应。但与摩根的预想相反,卡耐基却纹丝不动。作为玩股票起家的卡耐基,他比任何人都更明白:冷静是最好的对策。特别在这个关头,自己面临的对手是能在美国呼风唤雨的金融巨头,如果此时仓促作出反应,那最后倒霉的将是自己。
卡耐基更清楚自己的“份量”。他深知自己的钢铁业在美国所占的市场,这些市场如果失去了卡耐基的支持,势必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因此而蒙受损失,到那时,卡耐基并不愁自己钢铁的出路,——你不要自然有别人要!
摩根很快意识到在这事上栽了跟头。他马上采取了第二步骤:美国钢铁业必须合并!是否合并贝斯列赫姆,我还在考虑中,但合并卡耐基钢铁公司,则是绝对的!摩根向卡耐基发出了这样的信息,甚至他还威胁道:“如果卡耐基拒绝,我将找贝斯列赫姆。”
别的挑战并不可怕,但是,一旦摩根与贝斯列赫姆联手,自己显然不妙。在分析了形势,估计了发展后,卡耐基终于作出了决定:“大合并相当有趣,不妨参加。至于条件,我只要大合并后的新公司债,不要股票,至于新公司的公司债方面,对卡耐基钢铁资产的时价额,以1元对1。5元计算。”这对摩根来说,条件太苛刻了!但摩根沉默片刻。还是答应了卡耐基的条件。
在商战中,不能死抱住一些今日的蝇头小利。应该为了长远目标而放弃眼前利益,尤其是在情形不利时,更是善于退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有善于退让的人,才能赚到大钱。
卡耐基瞅准了摩根的心理,同时抓住了摩根的弱点:你不是迫不及待地想合并吗?行,我答应你。但条件要听我的。这样,以1∶1。5的比率兑换了卡耐基钢铁公司资产的时价额后,卡耐基的资产一下子从当时的2亿多美元跃到4亿美元!
卡耐基对付摩根的办法,看似卡耐基非常“软弱”,当摩根采取第一步时。卡耐基无动于衷;当摩根采取笫二个步骤时,卡耐基更似乎未作任何抵抗便“就范”了。但是,卡耐基的看似让步,而实际上却取得了一次大的飞跃,不能不说卡耐基退了一步,而实际上进了两步。最后的真正胜利者,是卡耐基,而不是摩根!
“退”从表面上看,意味着胆怯、失败。但是下面一个事实也许会令你感叹不已。森林中,唯老虎为百兽之王,谁见谁怕之,无不撒腿而逃跑。可谓虎者,威风凛凛的权威和王者象征也。可是,你仔细观察,这样一种虎王,在捕食时却总是先后退几步,然后狂奔而上,紧紧地抓住猎物。老虎尚知道在进攻时后退几步,以便产生更大的势能,而我们又何苦于只知前进,不知后退呢?
5.重视每一个对手
重视对手,就是重视你自身的价值。为对手喝彩,是大度、是宽容,更是一个男人的良好道德修养的体现。
在商业活动中,欣赏对手要求我们每时每刻都要重视对手。在竞争中不重视对手是件愚蠢的事情,在关键时刻轻视对手,你就有可能被对方吃掉。而重视对手,你就会随时提醒自己不要掉以轻心,应该全力以赴。
“一匹马如果没有另一匹马紧紧追赶并要超过它,就永远不会疾驰飞奔。”这是拿破仑曾说的一句话。的确,别人跟得快,你才会跑得更快。然而,事实上,成功之后,更多的人是没有发现,准确地说,是忽视了新的对手的产生和存在,从而使自己陷入到固步自封的境地。忽视对手,就没有危机感;忽视对手,就缺少竞争力;忽视对手,就丧失进取心。忽视对手,这样的人生难免会走向平庸,甚至失败。因此,在商业活动中,我们要重视每一个对手,要时刻保有危机意识,从而激发起自身更加旺盛的斗志。
百事可乐公司于1919年诞生在美国纽约,专门从事百事可乐的生产和销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百事可乐公司一直同举世闻名的可口可乐公司进行着激烈而旷日持久的竞争,其经营范围已延伸到海外,全球有36亿人品尝过百事可乐,足见百事可乐的知名度之高了。
虽然百事可乐在一段时间内取得好的成绩,但他们始终不敢掉以轻心,生怕有一个闪失,就被可口可乐吞噬掉。因此,每一分每一秒,百事可乐都在关注着可口可乐的一举一动,同时,积极寻找发展壮大的途径。
唐纳德·肯特二战后进入百事可乐公司当了一名推销员。业务熟悉之后,肯特发现尽管可口可乐已在市场上称霸多时,但仍然有许多国家和地区还是“真空地带”,尤其是在苏联,有百事可乐施展的广大空间。因此,肯特一直在动脑筋,开发苏联市场。
机会终于来了。1959年美国博览会在莫斯科召开。当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尼克松与肯特的私人关系甚笃,肯特利用这种特殊的关系,请求尼克松在博览会上想办法让苏联总理赫鲁晓夫喝一杯百事可乐。也许尼克松事先同赫鲁晓夫打过招呼,因此,在各国记者的镁光灯面前,赫鲁晓夫手拿百事可乐瓶,做出一副非常满意的表情,任记者拍照。此举对于百事可乐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影响力最大的广告,对于扩大百事可乐在苏联市场的销售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百事可乐终于在苏联站住了脚。事业上的成功使肯特脱颖而出,不久肯特就任百事可乐公司海外副经理,5年以后,他又升为经理。
1964年,尼克松在大选中败给肯尼迪。肯特便邀请尼克松为百事可乐的产品代言人,以年薪10万美元聘请尼克松周游列国,积极销售百事可乐。凭借尼克松的名人效应,百事可乐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量直线上升,成了可口可乐最大的竞争对手。肯特因此以卓越的成就升为百事可乐公司的总经理。
在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之后,为回报当初肯特的照顾,任命肯特为自己的经济政策顾问。这不仅使肯特身价倍增,而且使他取得了在国际市场上与可口可乐竞争更有利的条件。
百事可乐之所以能从籍贯无名到与可口可乐平分天下,就因为在竞争中从不轻视对手,不自高自大,始终壮大自己的力量。
时时刻刻都重视对手,是百事可乐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商业活动中,我们从来不缺少对手。我们也正是在与对手的交往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超越对手,才有可能在良性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我们自己和朋友在一次商业活动中取得成功时,我们总是兴奋不已,努力为自己和朋友鼓掌喝彩。但对于对手的成功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呢?是嫉妒还是欣赏?是大声叫好还是不屑一顾?
为自己叫好容易,为别人叫好困难,为对手叫好更困难。在商业活动中有许多人只知为自己取得的进步和成功欢呼,对别人尤其是对对手取得的进步和成功无动于衷,他们很少真诚地为别人和对手叫好。
可是你知道吗?为别人和对手叫好并不代表你就是弱者,你就是失败者。因为你为别人和对手叫好是一种美德,你付出了赞美,这非但不会损伤你的自尊,相反还会收获友谊与合作;为别人和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他们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为别人和对手叫好是一种修养,为别人和对手赞赏的过程,也是自己矫正自私与妒忌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美德、智慧、修养,是我们做人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