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父母要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或社交活动,增强孩子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让孩子懂得在公开场合应该注意什么礼节,怎样和他人打招呼、和他人聊天等。孩子在家里,父母总是处处都依着他,可在群体之中,就得平等相处,这实际上是要弥补独生子女本身的不足,不仅能锻炼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孩子乐观个性的培养。
总之,孩子孤僻不合群,会给其身心发展造成一定障碍,难以使他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此,父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给孩子更多的爱,尤其是当孩子感到别人都不理解他时,如果父母、家人能够理解他,站在他的立场倾听他的心声,孩子很快就会跟你亲近起来,并且改变态度。同时,父母还要帮助孩子改正那些不利于团结的个性品质,如骄傲、吝啬、自私等,培养孩子无私、诚实、向上、勇敢的品格,只有这样的孩子,在孩子们中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032纯真的友谊让孩子受益无穷
——不要过多干涉孩子交朋友
人们经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父母,平时最为担心的可能就是孩子结交一些坏朋友,把自己的孩子影响坏了。但是,孩子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必然会交到外界的朋友,和许多同龄人在一起。这个时候,很多父母往往就会动用自己的家长权威,审视自己孩子的朋友,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和那些看起来像坏孩子的孩子在一起玩。
这样,就出现了很多父母干涉自己孩子交朋友的现象。他们用过多成年人的标准去约束孩子交朋友。孩子的家庭背景、性格和喜好,都成了他们干涉孩子交朋友的依据,有的父母不许孩子交家庭条件不好的朋友,有的父母不许孩子和那些父母职业卑微的孩子一起玩,很多父母不许孩子和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交朋友,还有的父母不许孩子和异性交朋友……父母用成年人的标准审视着孩子的朋友,限制着孩子交往的自由,无形当中对孩子的交际做了限制,同时也让孩子的心灵上有了成年人的世故和虚荣,这些都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妈妈正在忙着做晚餐,突然电话铃声响了起来,在一边看报纸的爸爸站起来接起了电话。对方说:“你好,请问志刚在家吗?”这时,爸爸生气地说:“志刚刚才和他妈出去办事去了,如果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请你以后不要再往家里打电话了,以免影响志刚的学习。”说完,爸爸“咣”地一声把电话挂了。
正在书房做作业的志刚走过来问:“爸,刚才是谁给我打电话啊?我明明在家怎么不让我接?”爸爸不厌其烦地说:“能有谁啊?就是最能给你打电话的赵杰啊。真是的,有事没事老给你打什么电话啊,太招人烦了。”志刚一听,十分生气,说:“爸,您怎么可以这样做呢?赵杰可是我的好朋友啊,肯定是要告诉我参加体育小组比赛的事情。赵杰没招你没惹你,您为什么要说人家讨厌啊?”爸爸眼睛一瞪,道:“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总喜欢和一些学习成绩差的人交往,对你也没有什么帮助,反而会带坏你。参加体育比赛,还不如把时间都用在做功课上呢!”志刚对爸爸说的话更加不满了,语气开始变得生硬起来:“是的,赵杰的学习成绩是不怎么样,可是他在体育方面做得相当不错,是我们班的榜样人物,而且在班上乐于助人,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他。”爸爸一听,更来劲了:“体育好又怎么了?你以后也不打算靠体育吃饭啊,只要你好好学习功课就行了,操那么多心干吗?”志刚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本来还想说几句话,一下子又咽了回去。这时,爸爸接着说:“这样的话,我都和你说了几次了,让你不要和这样的孩子交往,你为什么就是不听?你还是多和学习优秀的同学交往,看一看人家是怎么把成绩提上去的。以后不许你和这样的同学交往!”
有的父母在评价孩子的时候,常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标准,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的,才是好孩子,学习成绩差的,就是坏孩子。为了避免孩子与“坏孩子”接触,父母把这种观点强加给孩子,致使孩子在交友的时候带着有色眼镜,小小年纪成为势利眼,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会对自己的判断力、自信心产生怀疑心理。此外,家长即使为了了解孩子的交友情况,也不应该接听孩子的电话,因为这样有时会在无意问触碰到孩子的隐私,破坏孩子与朋友之间的友谊,使孩子处于孤立的境地,不利于养成良好的性格。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第一,全面、客观地看待一个人。父母首先需要做的是,摒弃自己的错误观点,不要以学习成绩评价一个人是好还是坏,应该从道德品质、学习、为人处世等综合能力上客观评价,这样做,有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此外,父母也可以与孩子彼此交流意见,鼓励孩子取长补短,多结交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同学,以宽容之心看待别人的缺点。
第二,不要用成年人的标准审视孩子的朋友。很多父母喜欢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朋友,干涉孩子的交友自由。要知道,真正的朋友往往是发自内心的相互欣赏和喜爱,是同龄人之间纯真的情感,是不能用功利的观点去衡量的。而父母的看人标准只是属于他们的片面标准,是不适用于孩子的。所以,作为父母,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审视孩子的朋友,而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判断这个朋友的好坏。
第三,自由并不代表纵容。孩子与成人一样,同样需要自己的交际圈子。如果你限制了孩子的交友自由,就等于让孩子与世隔绝,得不到有效沟通,孩子就会陷入孤立的状态。所以,一定要给孩子与同学、同伴正常交往的自由,只有这样,身心才能健康发展。但是,自由并不代表纵容,父母也不可以撒手不管,应该随时注意了解孩子的交往人群,以免孩子接触一些问题少年,影响学习。
第四,适度干涉。由于孩子年龄并不大,容易与问题孩子交友,家长若发现交友已经产生了不良影响,如学习成绩下降、品德败坏、迟到早退,父母就必须适度干涉。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注意与孩子沟通的方法,语言要平和,不可施行打骂教育。
033没有竞争能力就无法适应社会
——鼓励孩子勇于竞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将更加激烈,它要求人们去迎接和适应这种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为使我们的孩子在今后的竞争中不至被淘汰,家长们就必须在家庭教育中注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而目前,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独生子女中普遍存在缺乏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是指对外界活动所做出的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鼓励孩子参与竞争,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孩子对“竞争”这两个字的意义并不了解。但是他们常常会相互比较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再加上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加油鼓励,无形中会促进他们想要更尽力、表现得更好,间接地提升了他们的潜在能力。不管是幼儿在团体生活里或是参加任何活动,让他享受参与其中的感觉,累积各种经验,创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有些父母要求孩子要“出人头地”、“比别人强”、“比别人棒”。在这样的要求之下,孩子的潜能可能被激发出来,也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可是如果孩子尽力地做,却得不到任何收获,甚至遭遇挫败,就可能会影响到他再去学习,甚至产生退缩、畏惧。所以父母应该适度把竞争的观念教给孩子,当作一种推动孩子去学习的原动力。
在小学二年级以前,我觉得100分和99.5分没什么差别。那时我只希望能考班上的第一名,只要得第一名,多少分无所谓。
看到我的短视,严厉的爸爸并没有勃然大怒地斥责我,而是平静地告诉我,他一个同事的儿子(和我不是一个学校的),几乎每次都考100分,说我比他差远了。我听了,很不服气,决心不能比他差,也要争取考100分!不久,区里举行了一次考试。这次考试有点难度,我比以往更加细心、仔细,最终得了99.5分。我相信爸爸同事的儿子肯定比我分低,可居然爸爸说他还是考了100分。我很震惊,从此就把这个从没见过面的同学当成一个“强大的对手”。每次考试,一想到他可能又会考100分,我就不敢懈怠,加倍认真,不轻易丢分。渐渐地,我考100分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这样,几年过去了,小学升初中结束后,我再一次问爸爸这个“对手”的情况。爸爸大笑,说:“这是我故意编的一个人,是怕你做‘井底之蛙’,编个对手来刺激你。”
哦,原来是这样。不过我一点也不怪爸爸欺骗我,因为在与“他”比试的过程中,让我养成了凡事都要竭尽全力做到最好的习惯。这几年,我既在和“他”竞争,又在和自己较劲。
“能考100就不考99.5”,一度成为我的座右铭。这样来激发自己的潜力,就不至于浪费自己的实力。完美也许是永远达不到的,但追求完美的心一定要有!
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我始终都会保持这样的竞争意识和状态。
人与人之间,合作与竞争是并存的。许多父母总是教孩子与人竞争,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过他人。确实,竞争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在培养孩子竞争意识的同时,家长要指导孩子克服不健康的竞争心理和行为。家长要启发孩子在竞争中表现出高尚的情操。有的孩子以为竞争就是不择手段地战胜对方,以欣赏对方的失败,“置人于死地而后快”。例如,为取得老师的信任,打击诽谤他人;为评上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或加入团组织而请客拉票等。家长要教育孩子认识到,竞争应该有利于社会,有利于集体和他人;同学之间的竞争应有利于共同提高。
有的孩子在竞争中容易产生嫉妒心理.有的孩子害怕同学比自己强而对同学采取“封闭”和“打击”的对策。例如,有好资料和信息,不外借和外传,对同学的求助漠然置之。甚至毁掉或偷走比自己强的同学的学习资料、学习用具,设法对比自己强的同学进行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
家长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是有远见的表现,孩子具备竞争意识是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需要。所以,身为父母一定要教孩子学会竞争。
第一,培养孩子的胆识。竞争需要胆识。胆识就是胆量与见识,有了胆量,孩子就敢于冒险,敢于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有了见识,孩子就会见多识广、博闻强识,了解现实,并能驾驭现实。
第二,要引导孩子公平竞争。让孩子树立拼搏的观念,但也要让孩子知道竞争是公平的,容不得嫉妒,嫉妒只会让自己把心思放在如何让别人不如自己上,而不知道必胜的法宝是如何让自己强于别人,最终害了别人,也贻误了自己。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要有敢于竞争的勇气和信心,才能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第三,要克服孩子的自卑感。这是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保证。当孩子在竞争中遭受失败或挫折时,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认识失败的原因,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调整竞争目标,寻求更有效的竞争方法,以备下一次竞争中能够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取得成功。
第四,树立孩子“努力做到最好”的信念。要让孩子知道,胜利者、强者、伟人不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要相信自己只要坚定信念,也可以在同样的范围内做到最好。如果一个人毫无追求,对一切都感到很满意,那就谈不上什么“做到最好”的奋斗了。
034情商决定人生成败
——不要忽视对孩子情商的培养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智商相对应的概念,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此概念由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于1990年首次提出,而随着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古尔曼教授所著的《情感智商》一书的出版,更加迅速地普及开来,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