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教孩子的技巧 > 第三章 沟通关注孩子的每一个生活细节(第4页)

第三章 沟通关注孩子的每一个生活细节(第4页)

张宇已经走出家门了,身后还传来妈妈的叮嘱:“过马路要小心啊。”张宇一边走路一边想:妈妈是不是更年期提前了,怎么这么爱唠叨?唉,天天都这样,真是烦死啦!

其实张宇的问题也是很多孩子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不管是中国的孩子还是日本、美国的孩子,令他们最无法忍受的就是来自妈妈的唠叨。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这首脍炙人口的《常回家看看》,提到“妈妈的唠叨”时,充满了温馨与情意。的确,当孩子们长大了之后,“妈妈的唠叨”就成为了记忆中最温暖的回忆,是母爱的体现。但是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难以理解父母无休止的唠叨,甚至会因此而疏远父母,远离家庭。

但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断地叮嘱、提醒、督促孩子,对孩子唠叨不休的现象却是屡见不鲜的。有些父母,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孩子生活身上,担心孩子这不懂,那不会,同样的叮咛总是一遍一遍不断重复,让孩子不胜其烦;有些父母,对孩子错误的行为反复不断地进行批评教育,导致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引起孩子的自卑情绪。

一般来说,父母的唠叨都是一些机械的、重复的陈词滥调,反复多次说类似的话,就像一只苍蝇整天盘旋在孩子的耳边,一直发出“嗡嗡”的声音,令孩子耳朵都“磨”出了老茧,身心都不胜其烦,这样势必影响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状态。另外,有些父母的唠叨直指孩子的缺陷和弱点,没完没了地对他们进行数落,甚至冷嘲热讽,即使父母是好心,也会让孩子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于是,父母的唠叨不休,往往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以沉默不语,或针锋相对来对抗父母,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老调重弹,多次说相同或者类似的话,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即孩子表面在听,但是常常不把父母的话放心里去,左耳进,右耳出。这样的话,父母的唠叨不休除了恶化双方的关系、浪费口水外,还能有什么效果呢?

父母的确肩负着对孩子不当言行进行教育的责任,也应该多关心孩子的生活,但是这种没完没了的唠叨,并不是合适的教育方式。这是父母应该认识到的。

父母的唠叨,句句都充满了对孩子的关爱,但是如何才能让孩子体会到这份爱,并朝着父母指引的方向发展,其中大有学问。

第一,只做必要的叮嘱。作为父母,将孩子放任不管是不负责任的,但是管得过多又成了唠叨。因此,父母应该控制自己过度的关心,只对孩子做必要的叮嘱。“物以稀为贵”,叮嘱也是如此。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应该过多地叮嘱,例如叫孩子起床,叫一次两次就行了,不要持续不断地叫;还有叮嘱孩子带饭,多穿衣服等,叮嘱一两次就可以了,如果孩子忘记了,就让他自己承担后果。

第二,适当忽略孩子。父母之所以对孩子唠叨不休,与他们恨不得长四双眼睛盯着孩子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对自己过分关注的事情,怎么可能没有唠叨呢?因此,父母应该学会适当忽略孩子。例如孩子回来了,打个招呼就可以了,不要特意跑出来,又为孩子递拖鞋,又为他拿书包。虽然父母做这些事情都不费什么气力,但是在这过程中,却容易生出许多想唠叨的话“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啊?”“你看你,怎么把身上弄得这么脏?”等。

第三,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父母,尤其是全职爸爸或者全职妈妈,应该适当将视线从孩子身上转移开来,做些自己的事情,例如与朋友聚会、参加定期的兴趣培训班等,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当父母忙于应付其他事情时,当然不会一味对孩子唠叨个没完了。

第四,多指导,少唠叨。父母的唠叨往往含着命令、责怪,因此常让孩子觉得厌烦,但是对孩子指导却与之不同,它常常能引发孩子的思考,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更能使孩子接受。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多指导、少唠叨。当父母想要唠叨和命令孩子之前,可以先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且让孩子接受。例如将“快点起床吃早餐”改为“现在起床,你还有吃早餐的时间。要不然,就没时间了。”

第五,不要盯着孩子的缺点。唠叨不休的父母,往往是发现了孩子的缺点,觉得有责任让孩子改正,于是便开始无休止地唠叨。因此,想避免不必要的唠叨,父母就不要总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要总是用“你怎么这么不爱干净啊?”“你什么时

候才能学会按时起床啊?”“你能不能努力一点啊?”时刻对孩子“鸡蛋里挑骨头”,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负担,且不会产生任何良好的效果。聪明的父母,要学会激励和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天性,以赞扬点击孩子的缺

点。

026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

——不要在孩子面前摆架子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和不解,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为什么孩子有什么话宁肯憋在心里,或者和同学朋友说,也不愿意和我讲了呢?其实这个让家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家长那个不能和孩子坦诚、平等地交心。在孩子眼里的家长就是高高在上的,孩子会感觉和家长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久而久之,家长和孩子之间会产生严重的代沟。

雨泽在深圳市一所远近闻名的中学上初中一年级。作为一个已经13岁的男孩子,他也面临着同龄人都遇到的烦恼:经常受到父母的无端指责,这让他烦恼至极。

一次,迷恋足球比赛的雨泽,将自己的偶像贝克汉姆的照片贴在房间的墙壁上。那天,他按时从学校回到家,然后开始在房间写作业。哪知妈妈不敲门就撞进来,劈头盖脸地骂道:“我就说你怎么一进初中之后,成绩直线下降呢,原来成天看这些不正经的图片啊。你看他把头发染得这么黄,这发型就跟那丘陵似的,恶心不恶心啊?”

雨泽心里难受极了,但是他知道如果自己反驳,一定会受到更大的非难。因此,他始终一言不发,但是心里却在想:为什么妈妈要对我喜欢的东西这么挑剔呢?

许多父母都像案例中雨泽的妈妈一样,对孩子喜欢的东西,不分青红皂白地大加指责,根本没有将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主体来对待,不会尊重孩子所喜欢的东西,更不会花心思去了解孩子关心的事情。

父母与孩子是两代人,生活的大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关心与喜爱的东西肯定有所不同,但是这并不表示,父母与孩子之间必须有一方妥协。但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父母掌握着绝对的权威,命令孩子遵从自己的要求。

其实亲子之间的差异,完全可以通过平等的交流来获得相互信任与理解。但是许多父母却认为自己高孩子一等,总逼迫孩子顺从自己。孩子即使迫于无奈,表面顺从,但内心里却还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缺乏一致心意的亲子双方,很难实现家庭教育的初衷。

在传统社会,孩子往往是从父母或者长辈那里获得知识与经验的,因此年长者在孩子心中具有很高的权威。但在现代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了,他们不再需要依赖父母与长辈的口耳相授了。因此,不经意中,父母的权威在孩子心目中削弱了。

在这种大环境下,父母如果还不能及时地调整策略,平等地对待孩子,抱着“与孩子共同学习与进步”的信念来教育孩子,那么家庭教育便注定成为悲剧。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经对全国各地60多名“高考状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孩子的父母都十分理解孩子,其教养方式非常民主。当孩子在填报高考志愿或者做其他重要人生选择时,父母会给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但是如果孩子有自己的选择和考虑,父母也会尊重孩子的意见,不会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

从此可知,只有平等地对待孩子,才能让他们愿意倾听父母的意见与想法,这样父母才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真正传达到孩子那里。因此,父母们应该平等地对待孩子,让孩子获得更加自由的发展。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并不仅仅指物质上,更是指精神上。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受到精神上的不平等待遇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父母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理解什么是平等。什么是平等?在家庭之中,许多父母节衣缩食,去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但是在精神上,他们却掌握着绝对的权威,从来不平等地对待孩子。因此,父母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平等。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明白,“平等”意味着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权利,尊重孩子的喜好,不强迫孩子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当亲子双方意见不一致时,如果事关孩子的前途与未来,应当将决定权交给孩子。

第二,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孩子。当朋友与孩子做出同种行为时,父母的态度差别大吗?如果这种差别很大,就说明父母并没有真正平等地对待孩子。当父母与孩子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看法时,父母应该想想平时与朋友出现分歧时是如何解决的,而不应该动用父母的权威来强迫孩子。这种强迫就是一种不平等对待孩子的行为。

第三,树立“向孩子学习”的理念。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里,父母应该树立“向孩子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听从孩子的建议,平等地对待孩子。例如孩子对家庭的财务或者其他方面提出建议时,父母应该耐心听取,如果他们的建议不合理,父母应该条分缕析地向孩子说明原因,使孩子下次能够思考得更加完善与合理。

第四,抛弃陈旧的权威观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使得中国的父母总是高高地凌驾于孩子之上,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因此,父母必须抛弃这些陈旧、腐朽的观念。观念的更新是缓慢的,但并不是不可行的。父母可以多看看一些包含先进家教理念的书籍与电影,更新自己陈旧的观念,不再把自己当成权威的化身。

第五,不轻易否认孩子的想法。孩子的想法是幼稚的吗?许多父母都会作出肯定回答。他们认为孩子的话充满趣味性,可以带来乐趣,但是却没有认真考虑的价值,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平等的。当孩子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时,许多时候这种想法是不符合实际的,但是孩子的态度却是认真的。此时,父母可以耐心地为孩子分析、计划,而不应该轻易否认他们的想法,说一些伤害孩子热情的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