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萎缩并非是大学能够事前预料的事情,谁能想到之前还备受关注的专业在毕业之后已经没有自己的落脚之地。
据上海交大就业指导中心资料显示,该校一些专业所收到的就业招聘信息相对于往年明显减少。拿IT专业来说,用人单位不再像以前那样大规模的招收新人。曾几何时,计算机系的毕业生还属于那种炙手可热的人才,如今这种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学历越高越好
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态度值得商榷,他们所需要的是学历,而非人才。
上海有一家杂志社其实只需要本科生,但收到的一大堆简历中有许多却是硕士研究生,负责招聘的人高兴地说:“若要招人当然是学历越高越好了”。
专科生的烦恼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本科毕业生不惜择业而“低就”,饥不择食地盲目择业,甚至不惜陷入传销的职业陷阱,使得专科生在在应聘时倍受用人单位的冷落。
当然,除了上述客观原因,很多80后的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许多不足,这使得就业困难的矛盾进一步被激化。
上学缺少目的性
有许多毕业生在求学期间都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们甚至都不明白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及其模糊。用他们自己的说法是:“目前还缺乏一个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实用而且完善的就业指导与职业培训体系。”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对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其实并不清楚。简单说来就是他们在求学的过程中缺少目的性。
想要铁饭碗
公务员向来被人们誉为是“吃皇粮的铁饭碗”,如今报考公务员已经成为了大学毕业的一个热门选择。
曾有一位名校的大学生如此评价成为国家公务员的好处:“因为公务员工作稳定,工作环境也较好,压力也不是很大,虽然工资不是很高,但是其他津贴待遇也还算优厚,所以我会把择业重点放在公务员考试上。”
近年来,国家又几次提高公务员的薪金,进而又提高了公务员的职业声望。另外,国家对公务员队伍建设的知识化、专业化方向也与大学生的择业取向一致。致使许多毕业生都产生了想加入公务员行列这种盲目从众的就业心态。
应聘态度不够端正
以发送简历为例,如今的大部分大学生的求职过程只要将简历复制,而后“天女散花”式地投送到各个用人单位。结果自然可以预料,“石沉大海”往往都是预料中的结果。建议求职的态度要端正,起码要做到有的放矢。
就业城市的相对集中
毫无疑问,上海、北京、深圳等大都市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选择。毕业生们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求生存,在“就业密度”已经接近饱和的城市中求生存,所遇到的困难自然可以想象。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的供应和需求就不可能会始终保持平衡的,其中当然也包括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的供应和需求。几年前制定的人才培养规划,等到学生毕业时便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在人才的供应和需求方面,会出现时间和空间上的错位,会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或暂时找不到工作。这种现象在高等院校不断扩大招生的情况下更甚。因此,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
于是,曾有位应届毕业生写出了一幅既诙谐又心酸的对联:
上联——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
下联——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
横批——愿读服输
大学生就业困难不是起于近日,几年前就已是如此了,只不过现在更加严峻而已。“80后”毕业生是首当其冲的弱势群体,他们甚至认为,社会不应该逼迫大学生超过限度放低底线,屈意迎合市场以求找到工作。
乱了,文化冲击波
中国社会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基本上是一个政治化的社会。政治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甚至深入到普通百姓的潜意识中。用政治的眼光看待一切,用政治的标准衡量一切,成了那个时代人们共同的特点。而这一切对“80后青年”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因为80后几乎是与改革开放同时诞生的,所以80后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小,再加上生活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很多“60后”、“70后”尚且无法看清方向,更别说80后了,于是他们喜欢跟着感觉走,紧牵住梦的手。什么前卫就学什么,什么酷就扮什么,所以当台风北上,寒(韩)流南下,“欧风美雨”铺天盖地而来时,他们的迷茫和不知所措也就不难理解了,只好哈来哈去了。80后从一开始就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生活在一个传统与现代交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的时代。
“80后”就是这样幸运:他们一出生就遇上了市场经济,一长大就明白了国际化,一交流就用上了互联网,他们比任何时代的人都明白自己的力量。他们出生在所有悲剧结束的时候,但是他们还是比其他国家的同龄人经历了更多的变化,因为他们是在变化最大的国家中长大的。
文化的冲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互渗、价值的并行,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多元景观。开放、多元的社会给个人提供了多样选择的机会,也给这代新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中央电视台3台在一台颁奖晚会上曾让“花儿”乐队亮过一次相,当主唱张大伟自顾自狂吼那首《向我开炮》时,底下的“80后”们顿时找到了感觉,像中魔一般上下蹿动起来。一位家长曾经无奈地讲过这样一件事情,正值花儿年华的女儿在音乐课上不唱老师教的歌却大唱“花儿”,激起全班同学欢声雷动、拍桌子跺脚,老师最后没脾气,只得给了个A。
躁动的“80后们”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的窝中幸福地出生,这个窝由可乐罐、薯条、卡通片、游戏碟、鼠标和袋袋裤编织而成。他们土洋结合,中西结合。于是催生出一代茁壮成长的80后,他们活力四射。
想要就能得到《可口可乐原则》,想干就干Justdoit!《耐克精神》。如果说压抑,也只是青春期分泌出来的短暂饥渴和不满,“讨厌的东西在疯狂地成长,得到的东西却没有营养”《稻草上的火鸡》,但马上又“让我们快乐蹦起来,就当什么都不存在,只想自由自在,快——!压抑就要炸开,放射出无数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