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拥有一双耐克鞋是每个80后男孩心中的梦想,那么拥有一副好身材就是每个80后女孩心中最真实的渴望。什么是好身材,这实在难以定义。不过如果你要认真观察过80后女孩的表现你就会发现,她们以“瘦”为美。
小边读大一的时候,是一个矮胖矮胖的女孩子,一付娃娃脸和一身婴儿肥,坐小边前排的一绰号“土匪”的男生经常挖苦说:“你活像一个足球。”
有一次,小边陪妈妈去买裤子,挂在架子上的一整排裤子,且不说长度,就只是试腰围和臀围,没有一条能塞下小边胖乎乎的身材。小边的妈妈是那种生了两个孩子,三十几岁依然杨柳小蛮腰的人,每每这时,她就会惊呼:“啊呀,你的腰围怎么这么胖,比我还胖多了。哈哈”语气里满是骄傲和炫耀,于是整个店的人都会齐刷刷地看过来,让小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了,真不明白妈妈是想帮小边买裤子还是拉小边去做陪衬。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小边都拒绝和妈妈去逛服装店。
20岁的小姑娘,心里是很敏感的,小边开始懂得注意男孩子,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长得不美。小边知道自己不漂亮,所以心无旁骛地读书去了,当然,深深埋在心底的是一丝自卑。
大二的时候,小边做了两份家教,经常跑很远的路去搭公车。学校在郊区,地广人稀,从宿舍到公车站疾走也需要20分钟的路程,每天一个来回,一共40分钟,走得够呛。大二的那个寒假回家,妈妈又兴致勃勃地说要陪小边买衣服,她习惯性地把最大号的裤子拿出来给小边试,一直从最大号试到最小号,最后发现小边真是变瘦了。聚会的时候,那个高中时候经常嘲笑小边是“足球”的男生,看了看说:“小边好象比以前漂亮了。”这顿时让小边有一种丑小鸭变身的感觉,并为自己连续三个月疯狂地减肥而庆幸。
对于众多的80后来说,“减肥”正在谢幕,现在的流行语是“瘦身”。从取向看,“减肥”是以“肥”为敌,而“瘦身”则是以“瘦”为友。“瘦身”有憧憬、有希望、有轻松、有快乐;而“减肥”好沉重、好渺茫、好枯燥、好无奈。崇尚“瘦身”的女人,绝对是时尚虔诚的奴仆,虽然她们明知道效果都是一样的。下面就是一个80后女生从“减肥”到“瘦身”的苦难经历。
曾经,我一度疯狂减肥,把身体体制搞的乱七八糟,直到内分泌紊乱。那时候,我减的很极端。就是绝食,什么也不吃,只喝水。很痛苦,但很有效。最狂的一次,半个月减了30斤……
可一恢复饮食,哪怕是吃的很正常,我还是很不幸运地反弹了。并且,反弹到比原先更肥的模样。从那以后,我失去了信心。一个女孩子,当她失去了勇气和决心,那就只能下地狱了。我疯狂地吃,吃一切我能想到的美食,想借食物来安慰自己的痛苦。这样恶性循环了几个月。当我站在镜子前,我忽然就大哭起来……
148斤!我最肥的时候。没有肌肉,浑身都是松松的肥肉,很恐怖。我的胸大的简直像个奶妈。腰上的肉都横着冲了出去。腿也粗到不行。那种丑陋的模样,我至今都记忆犹新。整个人因为笨重看上去很蠢。我是那种一吃就肥的体制。我恨自己的软弱,恨自己的颓废……
唯一让我欣慰的是,我的男朋友并不嫌弃我,相反,他还很心疼我。好朋友也开始帮助我减肥。她很瘦,163厘米才82斤,非常好看。我半信半疑地又开始去减肥,说真的,当时一点动力也没有了。后来的几个月,我的男朋友开始做我的思想工作,解开我的心结……
我开始重新拾起信念,并开始健康而明媚的生活。当你调整好心态,认真地面对自己的一切时,你就会有了明确目标。曾经,我很馋。哪怕不饿,也会想去吃点什么。这是很不好的恶习。后来我开始说服自己。我最大的敌人就是我自己,我要战胜!坚持,在你最痛苦的时候要忍耐,并期盼自己瘦下来后的美丽模样。我就是这么一点点地恢复,一点点地做到。从煎熬,到麻木,到接受。真的,当你开始看着自己慢慢瘦下来,甚至以惊人的速度时,你会感动。三个月下来,让我从地狱进入了天堂。让我从肥婆变成了时尚美女。我不用再“减肥”了,我以后可以瘦身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苗条的曲线给人舒服的视觉效果,所以时下80后的减肥女性绝大部分是为了拥有美好的身材。不过现在已经摆脱了以往单一的减肥模式,不需要再为了减肥而委曲求全,把自己饿个半死甚至闹出些莫名的病来,或者吃大把大把的减肥药每天窝在家里希望能立刻变瘦,即使80后的女孩再爱美,她们也不会愿意在损害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减肥。
超级女声
80年代出生者,因为受到“文化冲击波”的影响,所以他们具有其独特的审美角度和价值观,和父母等上一代的审美已有较大的不同,多数“80后”觉得自己的父母很“老土”。比如在着装上,他们不排斥“性别反串”,对男生佩戴耳环、女生打扮成男孩模样早已司空见惯;包括染发、纹身等讲求“个性”释放的东西。
无论“80后”们是否真的喜欢还是出于模仿,大多长辈都表示不能接受或不愿接受。身处改革开放的和平年代,“80后”有机会接触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各种新事物,备受新事物的吸引和冲击,但他们乐于接受这些东西,而且适应能力很强,于是很容易跟思想保守的父母产生代沟。
在关注“80后”的成长过程中,不能不提到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从2004~2006年连续3年,由湖南卫视举办的“超级女声”活动。它已经由一个单一的娱乐活动演变为一个社会事件。
虽然在超女风靡的同时我国也还有许多青少年参与的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三星智力快车”知识竞赛、“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等知识性节目和“非常6+l”、“梦想中国”、“莱卡我型我秀”等展示青少年才艺的娱乐节目。但是,他们都没有如此深刻地影响青少年的言行。因此,“超级女声”这种前所未有的现象无疑是折射当前青年文化新特征的代表。
2005年5月的成都,“超级女声”如一阵超级旋风刮向这座城市。在主办方的产格控制下,成都赛区的总报名人数达到4万人。报名开始后,数万女生从四面八方赶来报名,报名现场几乎天天能看到长达两三公里的长队。据调查,报名女生中,在校中小学生占了80%,其中不乏高三女生。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逃课来报名的。报名第一天,现场的工作人员对四川女孩的狂热感到吃惊,接下来的局势,令他们难以控制,近万人拥堵在现场,情况一度失控,周围的交通也受到影响,报名不得不几次中止……据当地记者现场随机采访报道显示,100名女生中,81人为初中、高中或职高在校生。许多女生以生病为由请假,逃课赶来报名。由于人数太多,很多人要站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才能拿到报名表。“超级女声”给了任何选手展现自己个性的舞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满足了每个女孩心中的梦想和童话情结,这是这档娱乐节目对社会明显的积极意义。
就“超级女声”而言,它首先完成了基础性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在矿泉水瓶子里装上了健康而可口的液体,而且价廉物美。作为一档娱乐节目,这个责任感是什么?那就是让人快乐。正如有评论指出的。“超级女声”以“草根”精神,以帮助人们实现梦想的行为,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来自邻家、发自心底的娱乐方式。这一点似乎没有人能够否认。
这股比“麦莎”还更具威力的娱乐台风并没有因“众神狂欢”式的总决赛落下帷幕,而是带着它不可估量的影响,进入了后“超级女声”时代:终极PK、歌友会、各地演唱会……接连涌出,仍在持续演绎着它的娱乐神话。一出超级女声,音乐家听出了“海豚音”,商人看到了金钱,社会学家看出了“中性化”,政治家看到了民主。数以亿计的普通电视观众则从中得到了快乐。这一由商家和媒体“导演”的持续发生影响的娱乐浪潮实现了青少年要释放完整人性的需求,成为主流价值观以外又一根新的“指挥棒”。
无论“审丑”还是“审美”,无论是庶民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对垒,“超女”确实引发一场“娱乐地震”。作为大众狂欢的一个娱乐节目。由超女引发的诸多娱乐事件,也不再是普通的新闻,这些事件的台前幕后更耐人寻味,更为80后的审美观添加了诸多话题,如卞之琳的那首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