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韩寒发表《观后总结:中国式文学争论——上阵父子兵,伙同亲友团》对这场论战做了总结。
战后总结
对于这场“韩白之争”,作家石康发贴说:“韩寒太有意思了,一帮大人在例行公事般地把他妖魔化的同时,没想到反被他给妖魔化了……当评论家把他推上秀场时,他反手也把评论家拉上了秀场。悲惨的是,评论家完全没有走秀的经验,因此表演相当拘谨,是不太合格的戏搭子……”评论家吴亮发表评论说:“白烨批评韩寒形式上是在讲理,其实没有道理。韩寒反驳白烨在形式上很不讲道理,其实很有道理。”
韩寒与白烨的争论正如老虎与刺猬的故事一样,当白桦这只“老虎”准备觅食时却不巧遇到这个让人棘手的“80后”刺猬。正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那样,刺谓是一种性格非常孤僻的动物,他们不喜欢被人打扰,一旦被人吵醒,就算是面对老虎,刺猬也不会轻易放手。80后蔑视权威,80后潇洒不羁,80后率性而为……如果你不想被80后的刺猬刺得满身伤痕,就请你不要带着非善意的态度去与之接近。
战争启示录:千万别惹80后
⑴上了年纪,千万别和80后论战,尤其持久战,战必败。
⑵不懂网络,没有足够多的Fans,千万别和80后论战,战必败。
⑶心理承受能力差,千万别和80后论战,战必败。
⑷文字水平低,千万别和80后论战,战必败。
⑸道德感太强,自命正统,千万别和80后论战,战必败。
⑹死要面子,千万别和80后论战,战必败。
⑺思想僵化,千万别和80后论战,战必败。
⑻IQ低,千万别和80后论战,战必败。
⑼没有自嘲精神,千万别和80后论战,战必败。
⑽教养太好,千万别和80后论战。
一句话,不是80后,别和80后论战!
无论是新闻还是炒作,总之“80后”这面旗子只要一打出来,就一定会有人看。80后们已经被人冠以无数个名字、形容词了,也不在乎多这一个了。不过,对于刺猬这种性格独特的动物,大多数的80后表示出,愿意接受这样称号。
啃老族
所谓“啃老族”,就是指到了应该自食其力的年龄,不去工作,却呆在家里吃父母的,用父母的一帮人。而现在,这种现象在80后一族中已经屡见不鲜。因此,“啃老族”这个让人悲哀的称号就再次被80后的人们“发扬光大”了。说到“80后”啃老的原因,许多人归咎于“80后”自身,认为是他们娇生惯养、不思进取造成的,其实,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社会、家庭等环境的因素的影响。
曾经有一位“80后”的父亲算了这么一笔账。他的儿子生于1980年,今年28岁。22岁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企业做业务员,月收入1500元,除去日常开销外所剩无几。前年儿子升任所在部门负责人,收入增加到了4500元,由于工作需要购置了一台车,老两口赞助了5万块钱。今年他的儿子准备结婚,结婚就需要买房,但如今市区房价早已超出7000元平方米,靠儿子一个人的收入,连首期款都付不了。他的儿子看中了一套80平方米的房屋,首期款20万元是老两口出的,另外结婚父母还给了2万块钱。他的儿子很本分,也不是个大手大脚花钱的主,但一样加入了“啃老族”的行列,说明不全是个人的原因。
不啃老就买不起房,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这也是摆在眼前的事实。房价上涨过快使得父母花钱买房成为了很多80后心中难以名状的痛。生活中,有很多80后按照大家的说法也正处于“啃老”的状态中,但他们的真实意愿未必就是想要这样,也许他们也有一飞冲天的报复,欠缺的只是一个机会。
考研型啃老
25岁的小李大学毕业后,不甘于留在家乡的小城市里,毅然和几个同学一起来到北京,想在北京这片大天地里一展拳脚。到了北京,小李发现北京和自己想像的完全不一样,本科生的学历让他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小李便萌生了考研的想法。孩子要考研究生,做父母的自然是举双手赞同,不仅马上寄来了补习班的报名费,每月的生活费更是按时寄到。从此小李便开始了衣食无虑的“考研生活”。
经过几个月复习,小李满怀信心地参加了考试。可随着成绩的公布,他的心情也低落到了极点,考研的失败使小李成了一名“失业者”。此后,他也试着去一些公司应聘,看上眼的公司人家嫌他学历低又没有工作经验,而愿意要他的公司,他又觉得待遇低,看不上。
小李就这样徘徊着,但在北京,衣食住行样样都要花钱,无奈的他只好又向父母开口。他已经打算好了,明年继续考研,可他心里明白,就算自己考上了研究生,他仍然要依靠父母养活。放弃考研找工作,每月的那点工资也只够吃住的,依然需要父母的资助。解决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家乡找份安稳的工作,但这却是他最不愿选择的……
追梦型啃老
小博大学毕业去上海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GPS的软件开发,钱不多,才2000,因为他是本科毕业所以给得低。原本目标是游戏开发,结果小博在公司半年,平时自学游戏开发,可当水平达到了,却发现这个行业没什么意义,都是一个模式的游戏,无法突破。
后来对社会地位和金钱的追求让小博转行做了销售。只用了1个月的时间,他就发现钱也不是自己要追求的一切,因为钱在有限的生命面前只是一种存在的必要但不是所有一切。
小博发现了生命的价值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从小喜欢文学,梦想成为一位作家,当初因为除了语文之外的其他文科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所以才在高中分文理班的时候选择了理科班,之后也是这么一路走来,儿时的梦想也便淡淡远去了。
开始时他是想自己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写作。于是他做了游戏客服,但是现实是工作12小时,高度紧张,还有夜班。小博这才知道越低级的工作,其实越累,越辛苦,钱也少,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学习,要知道这种学习是能力的提高,而不是靠背诵就能过的考试。他越发觉得这样勉强支撑只是浪费时间而已,于是便辞职回家。
同学朋友亲戚无一不说三道四,不过都不能动摇他想做的事。他一心一意地投入到了写作之中。
一个人小时候的成长是受父母局限性影响的,小博的父母也和很多家长一样,想让自己的孩子进事业单位,安稳,有保障,少下力,多拿钱。但小博从来不想这样,他认为青春就是追求自己向往的,不断提高自己。安稳,没有压力没有挑战的生活无法让人做到最好。
开始,父母并不理解,旁敲侧击、冷嘲热讽。经过了一段时间,他们也渐渐的了解了自己的儿子心中所想,也就没有像开始那样反对了,毕竟家里的条件,也不缺他一口饭吃。
人们都说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小博的不懈努力最终没有辜负家人的信任。他的写作不断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他的小说也引起了一些出版商的兴趣,但要想正式出版,仍然需要大笔费用。为了让自己的作品顺利出版,小博只好寻求父母的支持。于是,他就成为了一个追梦型的“啃老族”。
有媒体曾对青年人中存在的“啃老”现象做过一项网络调查,一周之内竟有10万名网友参与,70%以上认为身边存在“啃老”现象,可见“啃老”确实已成了一件普遍的事。但什么才算“啃老”,就各有各的说法。据有关专家总结,“80后”啃老族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
⑴完全型啃老族。这类啃老族一般家庭条件优越,从小舒适惯了,不喜欢工作约束自己,也缺乏基本的谋生知识和技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啃老族。在广东一般叫这种人为“二世祖”,多少含有一些贬低的意思。由于所有生活来源和用度都来自父母,故称之为“完全型啃老族”。
⑵阶段型啃老族。这种啃老族一般在某些特定的时期依赖父母,比如说大学毕业没找到适当的工作,又不愿意从事一些薪酬少、强度大的工作,只好暂时呆在家中靠父母过活。如果找到合适的机会,他们大多数还是愿意出去工作的,故称之为“阶段型啃老族”。
⑶资助型啃老族。这种啃老族多数有正当职业,收入基本能够满足个人生活所需。但如果遇上结婚、买房等人生大事,仅凭他们区区的一点收入是无法应付的,必然要父母予以资助,故称之为“资助型啃老族”。
⑷消费型啃老族。这类啃老族通常是时尚人士,新新人类,喜欢追求新潮,对时尚、娱乐、精品、服饰等有特殊嗜好,许多属于追星一族。由于自身实力不能支付此类开销,只能打父母的主义,故称之为“消费型啃老族”。
⑸居家型啃老族。这种啃老族基本上是单身,生活在父母所在的地区。虽然已经工作,但仍同父母住在一起,吃喝拉撒睡等一切开销仍需父母打理和操持,故称之为“居家型啃老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