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泓一大师乃智慧 > 第四章 破解成功秘诀享受成功乐趣与成功大师学智慧(第2页)

第四章 破解成功秘诀享受成功乐趣与成功大师学智慧(第2页)

历史中的智慧值得我们思索。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刚能柔,就是源于韩信的典故。在常人看来,胯下之辱绝对让人不堪忍受,然而韩信爬过去了,而且爬过去以后拍拍身上的尘土扬长而去,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

与之相比,“水浒”中的“青面兽”杨志,就没有韩信的大度了。他一时冲动,受不下牛三的纠缠,一刀把他剁杀了。杨志当时是很痛快和解恨,可是不久,官府就找他的麻烦了,他不得不为此去坐大牢。

这样说来,一时遇到了失利,在小事上要忍让,尽量大度些。就象水一样,遇到了小石头,就先绕过去。这样,可以避免那些不必要的麻烦或纠缠,甚至可以避免掉不必要的牺牲,才能在曲折中继续前行。“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

象水一样,遇到了小石头,就先绕过去,并不是我们怕,而是要看到人生的两种境界。

一是逆境,在逆境中,困难和压力逼迫身心,这时节应懂得一个“屈”字,委曲求全,保存实力,以等待转机的降临;

二是顺境。在顺境中,幸运和环境皆有利于我,这时节当懂得一个“伸”字,乘风万里,扶摇直上,以顺势应时更上一层楼。

许多时候,我们应该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

A先生和B先生都是初出茅庐,涉世尚浅,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便遇到了一系列不适:待遇差,受排挤……

A先生在一次次挫折和不公面前怨气冲天,抑郁成病,最终于事无补,无甚成就,一晃青春不再,悔之晚矣;

B先生则大度为怀,含蓄忍让,见怪不怪,努力适应环境,加强自身,积累经验,等待时机,逆境反而使他变得更坚强、更成熟,他扬长避短,屡出成就,积小胜为大胜,终于功成名就。

刚强对一个人来讲很重要,是人身上最可贵的品质,但刚强也有限度,有了困难和挫折宁折不弯是对的,却不可一味的刚强到底。刚强的人都是心劲足血性大的,遇到困难耗尽心血,硬撑死撑,直到精血耗尽,无可再撑,一旦折服很难再有重新站起的机会。

柔弱却可得长久,柔者有包容力,海纳百川,就是靠兼柔并蓄的力量吞吐含纳。但是如果一味柔弱,就会遭到欺凌。俗话讲,一个人要是没刚没火,便不知其可。就是说一个人要是只会软弱,不懂刚强,那么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周围环境不尽如人意:自然条件的恶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工作压力太大,报酬太低……面对这种种烦恼,不少人整天抱怨生活待自己太薄,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就会明白,即使是皇帝,也没有能力让周围的一切如他所愿。对周围的环境,我们可以想办法来改变它,将现实中不令人满意的成分降低到最低限度。但改变环境是很困难的,这时候,我们应该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

4.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孔子想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意思是说,当你已经做了你所能做的所有事,该努力,努力了,该奋斗,奋斗了,这时候,你已经具备了成功的内部条件;但你最终能不能成功,能不能得到你所应得到的报酬,还得看外部环境,看你的运气,看你的命运,看社会大势,看时局发展……谷物长了苗,有一定机率能吐穗,但不长苗,肯定连吐穗的半点可能也没有;同样,谷物吐了穗,有一定机率出果,但不吐穗,也肯定连出果的半点可能都没有。

这句话孔子是在抒发自己的郁郁不得志。孔子一生都在追求“仁”道,希望能把自己的微言大义运用于现实生活,治理国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依孔子的能力和资历来说,应该是没有丝毫疑问的。可是现实怎么样呢?

孔子满腹道德学问,一腔热血忠心,生平却是一直郁郁不得志。走上层路线,少有人欣赏他,甚至有些握权者欲除之而后快,连贩夫走卒、农民柴夫都看不起他,对他冷嘲热讽。最困难的时候,差点儿没被饿死。“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跟随他的众多弟子,少有品性优良得他夸赞能有善终的。那些得志一时的又是违背他“仁”道大义,为他所不喜的。

孔子之所以没能在各国诸侯中使他的“仁”道大义广播流传并为君王所用,不是因为他自己不努力,也不是因为他学问不够。第一个原因是运气不好,第二个原因是时势不容,逆大势而动。这两点,都算是“天命”的一部分。就是尽了人事,天命不好,不让他成就大业。所以他才会有这番很引申的抒志,借苗物吐穗结果来发泄一下——这么多年我坚持不懈的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素质,又奔走各地,宣传我的大义。就是为了寻找时机,借此造福人民,辅佐君王,一举成名,流芳百世。没达到这目标不是我不努力啊,老天爷他不让我成啊!

人们常说,生命是一个过程,生活是一个经历。你“尽”了“人事”,作出了你的努力,那你的这个过程,这个经历就是完美的无悔的。至于努力的结果是否成功,就不妨淡看一点,不必耿耿于怀。

下面这个苹果树的故事和孔子的“苗而不秀,秀而不实”的意思很贴近。

我老家的院子里曾经有一株苹果树,那是很多年前父亲种下的。我还记得那株苹果树第一次开花时,我们一家人都很兴奋,没事就在树下转转,不时仰望枝叶间盛开的雪白花瓣,好像那不是花,而是一个个又香又甜的苹果。

那时我还小,以为凡是果树,只要开了花,理所当然地就应该结果。在家里,我比谁都在意那株苹果树,每天都要仔细地看上好几回。然而我的在意并未换回期待的回报,雪白的苹果花有的残了,有的落了,夏天还没完,原本满树的苹果花竟然落得干干净净,只剩下碧绿的叶子仍在枝头茂盛着。

没有人知道我有多难受。因此我几乎是带着哭腔去问父亲,为什么那么多的苹果花竟然结不出苹果,哪怕是一个也好啊。父亲却呵呵笑起来,说,傻小子啊,南方种苹果树本来图的就是热闹啊。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才知道南方是不适宜种苹果树的,即便是种了,也很难结出苹果。既然这样,父亲为什么还要种苹果树呢?不如就种一株樟木树,或者跟别人家一样,种一株桐树也行,那样我就不会有期待,也不会有现在的伤心和失望。父亲说,种什么树不是种啊,种苹果树有满树的苹果花看,如果运气好,说不定哪年还能收获几个苹果呢。

从此,我对院里的苹果树没了好印象。每当我见到父亲用欢喜的眼神看着苹果树时,我还会对父亲冷嘲热讽:一棵不结苹果的苹果树,有什么看头呢!父亲却并不理会我的奚落,仍然关注那株不结果的苹果树。每年苹果花开时,父亲仍然一如既往地替苹果花操心。风起了,担心风刮落了苹果花;雨来了,又担心雨打坏了花里的蕊。我真是替父亲不值。

有一年,苹果花开得格外茂盛。有天晚上突然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父亲几次把头探到门外,嘴里还喃喃自语:“哎,这么猛的雨,苹果花受罪了!”似乎有谁给他一块大雨布,父亲还真会扯过去给苹果树盖上。

我终于憋不住了,又开始对父亲冷嘲热讽起来。原以为,这次父亲会跟以往一样,对我的讥讽沉默以对。但是,父亲突然扭头看着我,似乎沉思了一阵,缓了缓,说:“你已读中学了,应该明白一个道理。花能不能结果,不能由花说了算。花开了,也许结不出果,但是如果先不把花开好,就肯定结不出果来。”

现在,我早已长大成人。老家的院子已不复存在,那株苹果树也因院子的拆迁而被砍掉了。但是我始终牢记着那个雨夜父亲对我说的话,提醒自己无论身陷何处,都记得做一株开花的苹果树——因为,只有先把花开好了,才有结出果实的可能。

俗话说:“好运只青睐有所准备的人。”想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有所收获,勤奋和坚持是必要的,但不是全部。华人首富李嘉诚说:“20岁之前事业上的成功100%是靠双手勤劳换来的。20岁到30岁之后,事业已经有些小基础,这时的成功,10%靠机遇,90%靠勤奋。之后,机会比例渐渐提高。”

5.明察秋毫,谨慎交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出自孔子《论语·季氏》

孔子说:“对自己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对自己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守信用的人交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友,对自己有益。对谄媚的人交友,同当面奉承背后使坏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对自己有害。

通常人们以“有缘”来解释自己所交的朋友,但是其中又隐含了被动与无奈的心情,尤其在“求一知己而不可得”、“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的时候更是如此。我们不妨暂且接受一个事实,就是每一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及主动被动中,结交了不少朋友,那么要如何与他们和平相处呢?

孔子的建议是:先分辨益友与损友,再决定亲近或疏远。分辨的原则很清楚。“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这是益友,简单说来,应该具备“正直、信实、多闻”三项条件。

鲍叔牙年轻时与管仲交往,彼此奠定了笃定的友情。两人一起去做买卖,管仲常常分四分之三的利润。因为管仲穷困,所以鲍叔牙认为这是应该的。又有一次,管仲为鲍叔牙做了一件事情反而使鲍叔牙陷入窘境,然而鲍叔牙并没有怨恨管仲。

他们年轻时曾秘密约定辅佐齐国君王建立霸业。管仲当公子纠的师傅时,鲍叔牙当公子小白的师傅。管仲对鲍叔牙说:“齐国必定是由纠或小白当上君主,其他公子不配继承。很幸运,我们在这两个优秀的公子身旁当师傅。不管谁继承王位,我们都要合力辅助君主。”

齐国的君主僖公死后,诸位王子相互争夺王位,到最后就只剩下小白与皇兄公子纠争夺。管仲为了替公子纠争王位,还曾用箭射伤公子小白。最终还是小白回到齐国继承了王位,这就是齐桓公。

帮助客居鲁国的公子纠争王位的鲁国在与齐国交战中大败,只得求和。桓公要求鲁国处死公子纠并交出管仲。消息传出后大家都同情管仲,被遣送回齐国他无疑是要被折磨致死。于是有人说:“管仲啊!与其厚着脸皮被送到敌方,不如自己先自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