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朔这么一讲,汉武帝听了很难过,心想自己自小在她的手中长大,现在不说报恩,还要把她绑去砍头或者坐牢,心里也着实难过;又听到东方朔这样一骂,使说:“算了,免了你这一次的罪吧!以后可不要再犯错了。”
像这一类的事,看起来是历史上的一件小事,但由小可以概大。东方朔的滑稽,不是乱来的。他是以滑稽的方式,运用了“曲则全”的艺术,救了汉武帝的奶妈的命,也免了汉武帝后来的内疚于心。
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说:“曲己全人,人必全之。”意思是说委曲自己成全别人,别人一定也会成全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首先要怎样对待别人。
宽厚的人能够容忍别人的错误与伤害,在某种程度上是给了别人悔改的机会;如果针锋相对的话,谁也不能冷静下来退让一步,更别提反省自己的错误了。与此相反,心胸狭窄、为人刻薄的人,容不得别人一点错误和不足。与这样的人相处如履薄冰,任你小心翼翼还是不免受到伤害。谁又会愿意与这样的人为友。所以,我们平日应该宽以待人,以自己的宽容来感化他人,正如杜光庭所说的“曲己全人,人必全之”。
事物常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人们对事物的两端都应当观察,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状况。对于负面的把握,更能显现出正面的内涵。正面与负面。并非截然不同的东西。而是经常变动的关系。普通人只知道贪图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这未必是好事。老子告诫人们,要开阔视野,要虚怀若谷,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如果不考虑客观情况,一味蛮干,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9.从淡中去拾得人生真趣
老子说:“知道满足就不会招致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招致危险,这样才可以平安长久。”外物是用来养护生命的,不应过分耗费生命去追求外物。执著于名利之爱的,必然刻意求之,为此而投机钻营、殚精竭虑,必然会有大的耗费。知足则箪食瓢饮而自乐,知足便会适可而止,能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受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是尊重客观规律,能遵循客观规律就不会有忧患,如此便可以平安长久。我们应该有个适可而止的人生。知道满足的人,是不会受欲望左右的;知道把握分寸的人,是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的人,所以才能够避免灾祸,才能够保住人的根本.才可以得到永久的欢乐!
管子说:“君子使物,不为物使”,事事都有度,过犹不及,要做好一件事情,最好就是把事做到完美,所谓“完美”就是“合乎中庸”,不“多”也不“少”,这样就是好了。我们不是反对人追求,追求也要有度,过了则为贪;也不是反对什么事都不动心,而是不要人心有“挂碍”。因为有贪就瞎,有挂碍就滞。朱熹也说:“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
我们再看一则有趣而发人深思的寓言。
一次,一个猎人捕获了一只能说70种语言的鸟。“放了我,”这只鸟说,“我将给你三条忠告。”“先告诉我,”猎人回答道,“我发誓我会放了你。”“第一条忠告是”:鸟说道,“做事后不要懊悔。”“第二条忠告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件事,你自己认为是不可能的就别相信。”“第三条忠告是:当你爬不上去时,别费力去爬。”然后鸟对猎人说:“该放我走了吧。”猎人依言将鸟放了。这只鸟飞起后落在一裸大树上,又向猎人大声喊道:“你真愚蠢。你放了我,但你并不知道在我的嘴中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大珍珠,正是这颗珍珠使我这样聪明。”这个猎人很想再捕获这只放飞的鸟。他跑到树跟前并开始爬树。但是当他爬到一半的时候,他掉了下来并摔断了双腿。鸟嘲笑他并向他喊道:“笨蛋!我刚才告诉你的忠告你全忘记了。我告诉你一旦做了一件事情就别后悔,而你却后悔放了我。我告诉你如果有人对你讲你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就别相信,而你却相信像我这样一只小鸟的嘴中会有一颗很大的珍珠。我告诉你如果你爬不上去,就别强迫自己去爬,而你却追赶我并试图爬上这棵大树,结果掉下去摔断了双腿。这个箴言说的就是你:对聪明人来说,一次教训比蠢人受的一百次鞭挞还深刻。”说完,鸟飞走了。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很形象地反映了我们人和动物都是有贪欲的,而这种贪欲导致我们的行为过分执著,背驰大道的原则。成为逆道的亡者。如果我们想顺道而生,并且没有太多的痛苦和烦恼,就要用我们的智慧在选择时克制我们的贪欲,让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符合大道的德性.都像水一样柔和自然地向低处流,保持一份较低的心态,收拢自己的欲望。那么,我们在生活中的一切行为,就会突破执著的“障”,也不会超越和气无为的界限,我们就会知道满足。知道满足就懂得了把握分寸,而把握分寸的人,是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的人,所以才能够避免灾祸,才能够保住人的根本,才可以得到永久的欢乐!
人们如果太过执著,就会容易大喜大悲,而无论高兴或者发怒,一旦失去常态,生活也便失去常规,思考问题便会不得要领,失之偏颇,办事也会一意孤行,不成体统。人欢喜过度了,便会阳气偏旺;愤怒过度了,便会阴气过盛。如果阴阳二气都涨起来了,人体必受伤害。这就是阴阳失调,人体平衡被打破,生物钟被打乱。佛教讲“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因为“缘起”,所以人生有无限的机会、无限的力量、无限的潜能、无限的意义。可以说,人生就是一个“无限”。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无限,就毫无顾忌,妄肆而为。有的时候,更应该有个适可而止的人生,从淡中去拾得人生的真趣。
10.至死方知荣华空
《菜根潭》中讲到:树木至归根目,而后知华萼枝叶之易空;人生到盖棺时.而后知子女玉帛之难守。意思是说树木到了枝叶飘落时,才会知道红花绿叶的秀色是多么容易消失;人生到了盖棺定论时,才知道子女玉帛的荣华是多么难以守住。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盈而不溢,盛而不骄”,这些都是自然的法则。如果人们只执迷于眼前的利益,而不知道放弃,其实才是最愚蠢的行为。一般人的憧憬都伴随着担心,伴随着焦虑,而当一个人终于被自己的憧憬所累病时,方才明白自己曾经追求的所有一切都是空的,生命没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自虚空还归虚空,每个人都是虚空的,每个人都相同。
看住自己的利益,不要因为虚荣而失去它。所谓利益,最大的莫过于生命,其次是财富,然后是荣誉。春秋晚期的吴越争霸,由于其出人意料的峰回路转的结局,深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更由于充斥其中的阴谋与阳谋的变幻,使得整段历史颇有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在这个舞台上,出场的人物,比如阖闾、夫差、勾践、西施等等,都值得去细细考察一番。但在所有的角色当中,范蠡无疑是最为出色的英雄之一,由于他的巨大成功,更被后人誉为“三谋圣手”;流传的他的故事也最多,是后世士人追慕的对象。
当时。越王勾践击败吴国,越国大夫范蠡看透了勾践的性情,决定与文种相约功成身退。范蠡认为:勾践刚愎自用,野心巨大,是一个只可同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君王;自从勾践灭吴称霸之后,他的野心开始急剧地膨胀,终有一天他们这些复国功臣会成为他的跟中钉。于是,他向文种阐述了一番“兔死狗烹,敌国灭、谋臣亡,功高震主”的道理,希望文种能与自己一同隐退。但是,文种从一个小县令到复国的重臣,名利之心很重。他认为,他们既然替越王收复了失地,理应享受荣华富贵。因此,他眷恋着高官厚禄不肯离去。因此,范蠡只好独自带着家人离开了越国,来到了齐国一个叫做陶地的地方,在这里开始了经商生涯,人称“陶朱公”。在陶地,范蠡生了一个小儿子。
一天,陶朱公和夫人正在家中闲谈,忽然家人来报:“大事不好,二公子在楚国杀人被抓起来了。”杀人是要偿命的,夫人吓得直哭,但陶朱公却还是面带笑容。夫人问:“你为何不哭还笑?”陶朱公说:“他若该死,我笑也是死,我哭他也是死。哭又有什么用?”又说:“杀人偿命是应该的,但我听说有千金之家财,其子可以不被处死于市中。”于是,准备了千金让小儿子前去探视。这时,大儿子来了也坚持要去,并说:“父亲不让大儿子去,而让小弟去,别人不会说我是不良之辈吗?”说着竟要自杀。夫人见此,再三强劝陶朱公,陶朱公不得已,只得让大儿子去,并修信一封,叫他交给自己过去的好友庄生。陶朱公对大儿子说:“到了以后,把礼金送上,然后一切客随主便,不要与他争辩。”大儿子到后,便按照父亲的嘱咐去做了。庄生对他说:“你快走,不要再继续留在这里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是什么原因。”
大儿子走后,并没有按庄生吩咐回去,而是在这期间结交了一些楚国的贵族,他们一听说是范蠡的公子,当然对他非常热情,他也就把自己私自带来的黄金送给这些贵族。这位庄生虽穷,却以廉洁耿直著称,楚王以下的大臣们都把他当作老师一样对待,非常尊重他。陶朱公的儿子所送千金之礼,庄生并无意收下,原本想把事情办成后,再退还给朱公,以为信守之据,然而陶朱公的长子并不理解他的这番良苦用心。
一天,庄生找了个理由晋见楚王,说天上有星相显示,有事不利于楚国,只能用做好事的方法才能消除。楚王一贯信任庄生,于是就命人封住三钱之府,准备大赦天下。楚贵人欣喜地将此喜讯告诉了朱公长子。不料朱公子想,大赦时弟弟一定会出来,千金岂不白送庄生了。于是就又去见庄生,庄生吃惊地问:“你怎么还没离开这里?”朱公长子说:“弟弟今将大赦,故而特来告辞。”庄生明白他的意思,就把钱还给了他。庄生被陶公子的耍弄感到是一种奇耻大辱,于是就又晋见楚王说:“楚王大赦是为了修德去凶,可楚国的百姓都说,陶地的富翁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囚在楚,他们家里就用金钱来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说楚王大赦并非为楚国百姓,只是为陶朱公的儿子一人着想罢了。”楚王听后大怒,下令对陶朱公的儿子立即处斩,然后才下大赦令。
当陶公子拿着弟弟死亡通知回到家,母亲及乡亲都很悲伤。陶朱公说:“我听说你的行动,就知道你一定会害死你的大弟弟。这并非是你不爱他,只因为你从小与我一同创业,各尝生活的艰辛,所以根看重钱财。至于你小弟,本来就生长在寓裕的环境里,出门乘车、骑马,不知钱财来得不易。我派他去只因为他能抛舍钱财,而你却不能,最终是你杀了弟弟。不是见怪,我早就料想你会带丧报回来!”
对于陶朱公的家庭而言,千金绝对算不上一个大数目,而且千金的目的在于救人,那么这千金更算不得什么了。然而,陶朱公的长子由于过分看重金钱,结果害了自己弟弟的命,而命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
我们这个社会,不乏那些只会赚钱不懂生活的人,当他们的生命戛然而止时,我想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感触颇多。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聪明的人?当我们明白了大聪明和小聪明的道理,而且又能身体力行、灵活运用,那就是真聪明。什么是小聪明?小聪明就是为了小利益而采取的言行。而大聪明就是为了大利益而采取的言行。但是,在一种特殊的处境下,往往一些看起来聪明的人却很有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是为什么?关键就在于,小的利益或好处大都在表面、在眼前,是静态的,而大利益则藏在背后,是本质的、长远的、总体的,它是战略上的,是动态的。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很多人为了钱、利,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我们往往只能看到自己所执著追求的名誉和利益,而不能明白人生只是一个过程,匆匆走一遭,死后一切皆是空!
11.乐观超脱,随风任逍遥
《菜根潭》中讲到:东海水,曾阔无定波,世事何须扼腕?北邙山,未有留闲地,人生且自舒眉。意思是说东海之水,波澜起伏,从来没有静止不动的波浪,人世的事情也同样有不平,那么对待人世的事情何必常感到愤怒或惋惜呢?北邙山上,坟墓密集,已看不到空闲的地方,由此可知人生都不免一无,那么对待人生应该舒展眉头,乐观超脱。
所谓逍遥,不是四处乱潇洒,而是让心灵进人到一种自由和快乐的状态中去,忘记那些难以忘记的烦恼。只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将会时时觉得自己始终是轻松和坦然的。逍遥人生的生命风格,首先是对人身心劳苦的一种解脱、一种处世风格上的拨正,从人生的本来意义上,使人回到贵真全性的真人品格上来。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是好朋友。有一天,乡下老鼠写了一封信给城市老鼠,信上写道:“城市老鼠兄,有空请到我家来玩儿,在这里,可以享受乡间的美景和新鲜空气,过着悠闲的生活,不知意下如何?”
城市老鼠接到信后,高兴得不得了,立刻动身前往乡下。到那里后,乡下老鼠拿出很多大麦和小麦,放在城市老鼠面前。城市老鼠不以为然地说:“你怎么能够总是过这种清贫的生活呢?住在这里,除了不缺食物,什么也没有,多么乏味呀!还是到我家玩儿吧,我会好好招待你的。”
乡下老鼠于是就跟着城市老鼠进城去了。
乡下老鼠来到那么豪华、干净的房子,非常羡慕。想到自己在乡下从早到晚,都在农田上奔跑,以大麦和小麦为食物,冬天还在那寒冷的雪地上搜集粮食,夏天更是累得满身大汗,和城市老鼠比起来,自己实在太不幸了。
过了一会儿,他们就爬到餐桌上开始享受美味的食物。突然,“砰”的一声,门开了。有人走了进来。他们吓了一跳,飞也似的躲进墙角的洞里。
乡下老鼠吓得忘了饥饿,想了一会儿,戴起帽子对城市老鼠说:“乡下平静的生活,还是比较适合我。这里虽然有豪华的房子和美味的食物,但每天都紧张兮兮的,倒不如回乡下吃麦子来得快活。”说罢,乡下老鼠就离开城市回乡下去了。
其实,每一个人对生活的看法都是不同的。有的喜欢富足,有的崇尚自由,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完全由自己来决定。不要让别人的思想左右了你,只要你自己喜欢,只要你能为自己的快乐而满足,你就可以享受属于你的生活。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
《庄子·逍遥游》中说:“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意思是:在空中自由邀游,在风中翱翔,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方可逍遥畅游。鲲要化为鹏,必须借助风力,但又要在最紧要关头弃风而飞翔,否则会被风力控制。逍遥游的第一层境界便是待风。鲲从小鱼变成大鱼后,也不能平白无故地变成鸟飞走。它还必须等待一样东西才能起飞,那就是风。有了风鲲才能飞起来。它必须经过漫长的等待,准确的等待。这可以理解成人生的积累,正所谓“伏久者飞必高”。逍遥游的第二层境界是乘风。乘风的意思就是“风来我就上”。经过漫长的精确的等待,终于把风等来了。但这时需要“辨风”,即辨识风向,看清这是小风还是大风,不能见风就上,要等来适当的风才能上。“辨风”之后就可以“乘风”。理想的大风终于来了,在那时候,鲲必须全力一搏,飞腾而起,趁风的运动、趁海的运动飞起来,就可以变成鹏,昂首天外。这就是告诉我们善于发现机会并且把握机会。逍遥游的第一层境界便是背风。背风意即“与风背道而驰”。乘风之后,鹏与风融为一体。风吹到哪里,鹏就去哪里,如此一直飞行了九万里。在这九万里中,鹏在风中,因为它刚成形,不敢妄为,不得不受风控制。但是慢慢地,鹏发觉自己力大无比,完全可以脱离风的控制自己飞行,于是它一个侧身,借风的弹力飞到了风的上面。这时,鹏在风上。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人生经历了一番磨炼后,便会发现规律并且学会利用规律办事。逍遥游的第四层境界就是弃风了。弃风就是“把风抛弃,忘了风”。即反叛风。这时不要顺风,要逆风,只有这样才能自由。但这种自由还不彻底,因为鹏虽然不再跟风了,风却还要跟随鹏,如影随形,很难摆脱。就算鹏轻轻一振翼,风马上就从翅膀间滑出。依风而行,不是真正的飞翔。真正的飞翔是静止的飞翔。群星都是本身不动,而投身于轨道中,自然可以随天运行。凡有翅膀的都飞不快。要想真正地飞翔就不能靠自己飞,要借助更大的力,那就是大道之运行,即大化,也即天时。因此,我们与其借风,不如借背后的风,那就是天时。只要我们进入轨道,就可以无翅飞翔,就可以真正飞翔。这时,我们飞到一定高度就把翅膀合起来,任凭自己滑落进轨滑落的速度很快,但不要怕,自然有引力把我们吸引过去,不乱落,升华后的堕落是安全的。我们弃风而行,可以不再因乘风而狂乱,以一颗宁静的心进人永恒。
逍遥人生,或许是个太过理想的命题,因为人要活着,获得衣食住行本不容易,我们需要隐忍,需要兢兢业业,逍遥谈何容易。不过,人们似乎又清醒地不满现有的生存情景,所以,自古至今关于逍遥人生的追求都从未间断过。逍遥人生,更重要的是要把人们从心造的笼子里解救出来。是的,人生在世,生存尚且不易,生存之外又要背上人际关系、等级观念、繁文缛节等重负,人为什么不想想,在当初一声赤子坠地的啼哭里,大家不都是一样的人吗?往后,为什么不能真诚相见、开颜谈笑、逍遥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