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弘一大师人生智慧 > 第四章 破解成功秘诀享受成功乐趣与成功大师学智慧(第4页)

第四章 破解成功秘诀享受成功乐趣与成功大师学智慧(第4页)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

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现在,处处强调“学习”,可是,什么是值得学习的什么是值得批判的,鱼龙混杂,不再像以前,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所以,这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自己的慧眼辨别是非的时代,我们有时只是“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只要有利益的就要学习,只要实用就学习。

三国时期“才高八斗”的曹植就是典型的一位。

曹植的诗、赋、散文,不仅语言华美,风格独特,而且感情真挚,见解深刻,其思想内容也高出同时代的人,对后代文学影响巨大。曹植才华横溢,是与他平时学习谦虚刻苦分不开的。他一直认为,哪怕才气再高,所做的诗文也不可能没有毛病。因此,他常常喜欢别人来挑他文章的毛病,哪怕是改正了他一个字,他也要尊之为“师”。他曾在《与杨德祖书》中说:“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过若人,辟不为也。敬礼谓仆:‘卿何所疑难?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吾文者邪?’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

曹植谦虚,刻苦好学,不仅限于书本和文章,还突破书本和文友的局限,虚心向民间大众学习。他认为:“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建安12年(公元207年),曹植随军北征三郡乌桓途中,到了北方滨海一带。异域风土和边民的贫苦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拜师求学,深入贫民生活,提笔写下了《泰山粱甫记》,记录了“边海民”的凄惨生活,表露了他对百姓的关切和同情。曹植的诗、赋描写的是那样生动、具体,富有感情。

这些文学成就与他的谦虚好学,与他的善拜人为师分不开的。人决不该自高自大、自鸣得意和自以为是。因为知识是无穷尽的,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永远战胜未来,而未来才是不骄不躁的裁判官,

不谦虚的人大多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并且最容易走进自己重复自己的怪圈。随着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以为自己走了很远的路,有一天突然醒来,发现自己还停留在当初的起跑线上。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闻名遐迩的学术巨人,1920年以后他退出了政治舞台,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在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里,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梁启超的朋友周善培直言不讳地批评他的文章。周善培说:“中国长久睡梦的人心被你一支笔惊醒了,这不待我来恭维你。但是,写文章有两个境界:第一步你已经做到了,第二步是能留人。司马迁死了快2000年,至今《史记》里的许多文章还是百读不厌。你这几十年中,写了若干篇文章,你想想看,不说读百回不容易,就是使人能读两回三回的能有几篇文章?”梁启超听了这么刺耳的话,犹如挨了当头一棒。但他毫不生气,而且很虚心地向老朋友请教:“你说文章怎样才能留人呢?”周善培很认真地回答说:“文章要留人,必须要言外有无穷之意;使读者反复读了又读,才能得到它的无穷之意.读到九十九回,无穷的还没有穷,还丢不下,所以才不厌百回读。如果一篇文章把所有意思一口气说完了,自己的意思先穷了,谁还肯费力再去搜求,再去读第二回呢,文章开门见山不能动人,一开门就把所有的山全看完,里面没有丘壑,人自然一看之后就掉头而去,谁还人山去搜求丘壑呢?”梁启超觉得周善培的话分析透彻精当,很有见地,击中了自己文章的毛病和要害。所以他连声称谢,虚心接受。

从此,梁启超写文章更加精益求精,果然受益匪浅。

假如你常常得意忘形,不拜别人为师,不接受别人的批评,自己拍自己的肩膀,把它当做一桩了不起的事情,那你无异是在欺骗自己,就像那些被魔术欺骗了的观众一样。从此,你将走上失败的道路,因为你早已没有了自知之明,盲人骑瞎马乱闯,怎么会有成功的希望。

???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

灾祸呵,幸福就倚傍在它旁边。幸福呵,灾难就藏伏在它之下。谁知道它们的究竟?并没有一个定准!正忽而转变为邪,善忽而转变为恶。

老子认为,祸和福这对矛盾,像一切对立的事物一样,是辩证的,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互相转化。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然,人生常常就是这样。福也好,祸也罢,尤其是祸,有时就发生在瞬间,至于幸福,自然是人人所渴望,所追求的。而且幸福有时也会不期而至,当幸福到来的时候,那种震惊也绝不亚于灾祸的到来。

在福与祸这对矛盾关系中,要做到顺其自然,就得想得开,看得透。有时候想开点,看透些,就是福;想不开,看不透,就是祸。福也好,祸也罢,仅仅就是一念之差,一时冲动,自己毁了自己的幸福。

我们说,人生短暂,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世间的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禄皆为短暂的一瞬。况且,有时候,恩和怨,喜和悲,功名利禄和一介草民的转换,也许就在那么一瞬间,甚至一念之间。面对恩恩怨怨,喜喜悲悲,潮起潮落,我们还有什么好计较的呢?我们还分清哪是福,哪是祸吗?

所以,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大可不必太在意人生历程的幸与不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悟透了其中的道理,便会豁然开朗。

可是,我们所处的世界——车水马龙、霓红闪烁、香车美女、别墅洋楼、鱼翅燕窝、鲍鱼熊掌……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面对这一切,人们便不由自主地浮躁起来。似乎我们什么都想得到,似乎这些在我们心中是最美的。

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正所谓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是一介布衣的季羡林在文革期间的恶劣环境仍能坚持自己的追求与原则进行文学创作,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其实,能够影响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我们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平和沉静,脚踏实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优,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历代仁人志士崇高忧乐观的精辟概括。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一句,在忧喜这对矛盾关系的处理上,也可以达到顺其自然“难得糊涂”的境界。

范仲淹记岳阳楼,一为重修岳阳楼,更为劝老朋友滕子京。滕子京当年作为改革派人物受诬被贬到岳州,心中愤愤不平。范仲淹便借记岳阳楼,而把规劝之言和自己的处世态度自然艺术地表达出来。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说人的忧喜情绪不因客观景物美好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境遇不佳而忧伤,顺其自然,豁然,超然。

一般人难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人毕竟是有情有欲、不可能受客观外界干扰而无动于衷,也不可能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麻木不仁。只是要在客观外界向自己压迫而来时,能够慨然以对,洒脱些,想开点,看远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是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要怎样就怎样,无拘无束无节制,而是要懂得掌握一个“度”。凡事都要有个限度和分寸,过了那个限度和分寸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追求自由人性和放纵自我之间只是一步之隔,一念之差。忧愤过度会导致对现实不满,进而伤害他人,损害社会公德;乐极生悲,无限制地“享受生活”,就会堕落;就算不会堕落,也不利于养生,过优过喜都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

忧也好,喜也罢,有时在客观环境不变,或变化比较小的情况下,就得靠主观调节,努力减少忧虑,多寻找一点快乐。把目光放远些,不要为眼前的境遇所困扰所压倒;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诱惑,所腐蚀,做一股“浅浅水”,让它“长长流,来无尽,去无休”。

10.忍一时风平浪静

《老子·第四十一章》讲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意思是说光明之道恰似黑暗,进取之道恰似退守,直达之径反而似曲折。

老子认为,世俗人都希望别人跟自己一样,而对跟自己不一样的却很厌烦。他们总是把出人头地当作自己主要的内心追求。那些一心只想出人头地的人,实际上没有脱离世俗!随风逐流当然能够得到安宁,可是个人的知识总不如众人的多啊。

老子认为光有越众的心理,却没有超出众人的实力,不如先学会忍让,然后超出众人才水到渠成。

大唐盛世数百年,李世民可谓功不可没、彪炳千秋!唐太宗为何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他善识时务,沉得住气,虽不是太子,但终能发挥智慧代替太子之位。

李世民兄弟三人,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联手对付李世民,而且太子和齐王还有李渊的支持,李世民更显得势力不如太子建成了。

一次李建成请李世民赴宴,他想毒死李世民,于是,在酒中置毒,李世民饮后腹中暴痛,被送回府后,吐血不止,不知是李建成的毒药量小,还是李世民抵抗力强,李世民在吐血后竟保住了性命。李世民此次中毒,虽无确凿证据证明是建成下的毒药,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