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珍嘿嘿一笑,把姜美丽未尽的话补充完,意味深长地瞅了一眼阮清秋,脸上扬起莫名的笑。nnguoji
姜美丽点点头,脸色不大好看,与老太太道:“妈,您放心,这些我都打听过了,没什么影响,那闺女今年刚中学毕业,顾老幺自己在纺织厂当了小领导,还给他婆娘找了份食堂的活儿。”
“这好,这很好,不错不错!”老太太一听这条件,眉开眼笑,显然很满意。
那边聊得起劲儿,阮清秋却无心再听,背上竹篓出门,今天她得去公社一趟,要买的东西可不少。
这个点村民们不是在吃饭,就是吃了饭午休,为下午的活儿积攒体力。去公社的路上几乎没遇到人,顶着毒辣的烈日,阮清秋加快了赶路的步伐。
赶到镇上,坐在大榕树下乘凉,还是上次的大爷大娘,阮清秋讨了碗水喝,又打听了供销社的位置,这才笑着告辞离去。
青山公社不大,她很容易就找到了供销社所在地,店面坐落于镇中心最宽的街中央,抬头一眼就能看到最上面用红色油漆写着:青山公社供销社。
左边写着:发展经济
右边写着:保障供给
店面普普通通,不算亮堂,四十平米左右,墙上挂了各式农具,l型的玻璃柜台后,一排高高的立柜,柜台上有几格玻璃箱,装着白糖、红糖、水果硬糖。
前台的玻璃柜里有大红色的头绳、绢花、贝壳油、灯塔皂、大前门香烟、景芝白干白酒、火柴……
好家伙,东西品种还蛮多,款式也充满了复古气息,这供销社相当于后世的超市啊。
作者有话要说:ps:文里提到的各类生活用品,作者查过资料,70年代都有滴
第13章滴水之薯,涌包子相报
阮清秋好奇地四处打量,眼前这些只有在老照片和老电影里才能看到场景和物件,对她来说着实新鲜有趣,店里年轻的售货员见她东瞅西瞧也不出声,顿时不乐意了。
“去去去,小孩子不买就出去,别来捣乱!”
“丽娟算了,小姑娘第一次来,你就让她看看呗。”
圆脸大姐见她不怕生人,灵动的小样像极了自家闺女,便心生好感。
阮清秋甜声道:“姐姐,没染色的白棉布有么?”
那叫丽娟的女青年看了妇女一眼,又瞧了阮清秋一眼,脸上明晃晃写着仨儿大字——瞎了么?
圆脸大姐捋了捋齐耳短发,有些羞涩,“我都是可以当你妈的年纪了,哪还能叫姐姐。”
“啊?真的吗?我不信!”阮清秋尖尖的小脸上,一双漂亮的桃花眼透着纳闷不解。
“小姑娘嘴真甜,你要的白棉布还有一匹,没染色的便宜些,二角五分一尺,你要多少尺?”妇人眉眼带笑,脸上飘起两朵红晕。
阮清秋心里偷笑,这大姐有点可爱,嘴上越发抹了蜜一样,姐姐长姐姐短,把人哄得眉开眼笑,十分耐心愉快地给她做导购。
“要三尺,姐姐我还要洗头膏、香皂、毛巾、贝壳油、梳子、镜子、针线、牙刷、牙膏,一双解放鞋,麻烦姐姐了~”
阮清秋边说边把对应的凭票一字排开,铺在柜台上,刚刚吹鼻子瞪眼的售货员伸头看了看,听小姑娘说是家里人让买的,便小声嘀咕人不可貌相之类。
都是生活用品,一共花了二十多块钱,给了票付了钱,装到竹篓里,她还想去副食店看看,顺便到处逛逛。
小镇不大,甚至显得破旧,阮清秋却逛得津津有味,在这个精神娱乐极其匮乏的年代,天天待在村里干活,没手机没书籍没歌听没剧看,她都快憋坏了。
供销社所在的街道以石板路为主,两旁多是平房,少有两层以上的房子,阮清秋饶有兴致地观察街上的店,居然发现了一家理发店。
进去问了价格也不贵,一毛二分钱,理发的师傅是个五十岁左右的大叔,店里还有个学徒帮忙,这个年代理发店还是国营的,理发那也是个吃公粮的铁饭碗。
“大叔,剪短,不要齐耳短发,左右两边往上修一些,就像打排球的女运动员那样的发型,您看能剪么?”
“有什么不能剪的,我师傅啥发型都会,就最近流行的那‘柯湘头’、‘菊花头’我师傅都会剪!”小学徒骄傲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