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过后也不是没有什么可以做,除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反省我们现有的机制以外,还有更重要的就是“灾难综合症“的治疗。即“心理重建问题”。
每次大的灾难过后,我们哀悼那些逝去生命的同时也为那些逃过灭顶之灾的幸存者暗暗庆幸,在与天灾人祸的斗争中我们尽量去减少损失,尽量把伤亡降到最低,并不意味着灾难过后就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了,有些自然灾害我们人类是不可避免,但如果我们有很好的防范和合理有效的机制,损失是完全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灾难过后也不是没有什么可以做,除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反省我们现有的机制以外,还有更重要的就是“灾难综合症“的治疗。即“心理重建问题”。
健康人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普通人,都会遇到挫折事件或情感危机,导致内心不适,也都会在人生的某个时期感到孤单、迷茫和无助,从而需要心理帮助。这些都可以采用自助心理咨询的方式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在得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技术的支持与指导下,协助他们通过内省、观察和领悟,大多数人能通过自我调节不医而愈,自己走出心理的困境。这个过程就是自助心理咨询。
此外,“大灾后产生‘不愉快的心情’是正常现象。”心理咨询专家说,人们只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就不会让这种心情产生更糟的影响。大灾过后产生种种不良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了”,但是人们需要以正确的方式对待这种情绪。专家介绍,灾后不良情绪具体表现为焦虑、恐慌、抑郁、紧张,严重的也会影响到饮食及睡眠。
专家认为产生不良情绪之后,最需要做的是“倾诉”以及“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感”。专家指出,人们可以采取三种方式来排解各种不良情绪:
第一种方式是和朋友交流,“把不好的心情说出来”,最好的交流对象是和自己有同样经历的同学,这样“可以让他感觉自己并不孤独”;
第二种方式是主动和亲人交流,和友情一样,来自亲人的安慰也将有助于人们走出心理困境;
第三种是对于不善交流的人,建议他们应该主动地寻求专家的帮助,其中最便捷的办法就是拨打心理咨询热线。
历史档案
灾后给内心增添力量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虽然大连理工大学四川籍学生的父母都没有伤亡,但他们都在为家人担忧,情绪处于失落、抑郁、恐惧、担心的状态。5月15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两位老师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其中11名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汶川地震目前的情况,坦诚表达了自己对灾区人民关注和痛心的感受,并请各位同学说说事件发生时,自己是如何得知地震消息的?自己的第一想法是什么?
小范:当天下午从同学那里获知,很震惊,没想到会有那么可怕的事情发生。
小张:下午3点左右收到一个同学的短信,让我跟家里联系,但电话打不通,我们家距震中只有58公里,开始慌了。
小鲁:那天下午2点50分左右,有同学给我发短信,我开始不太相信,但还是给家里打了电话,可怎么都打不通。当时是下午啊,我爸妈都有午睡的习惯,我……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感受到学生们在确认消息以后的那种极度忧虑、苦恼、焦急的心情,几名学生在述说的过程中流下了眼泪。老师对学生们的反应给予了积极的反馈,告诉学生们这种心情都是遇到反常规事件产生的正常反应,在灾难面前我们都会有这样经历。
老师在下一个环节请同学们讲讲自己目前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说说自己最困扰的是什么?
小范:看到灾区死了很多人,感觉很恐怖,想着要是家里人出了什么事自己该怎么办?
小赵:生命真的是太脆弱了。如今家里在承受那么大的灾难,而自己却还能安心吃饭、安心睡觉,感到特别内疚。
小张:现在不管干什么都需要人陪,晚上也不敢一个人睡觉,只要一闭上眼就会出现家里和家乡人民受灾的画面。
可以看出,学生们主要的关注点以及感受有以下几点:虽然自己的父母没有在此次地震中受到伤害,但是家中的房屋已经倒塌,更是担心自己的父母会在接下来的余震中遇难;感受到在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与脆弱,有一种强烈的无助感,并开始思考生与死的问题;自己没有去参与救援感到强烈的愧疚感和内疚感。学生们在讲述自己的感受时纷纷流泪。
针对学生忧虑、无助、内疚、失眠等情况,老师指出这些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都是应激事件的转化症状,都是正常的反应。同时,老师也注意到学生们的关注点已经开始从自身、从身边的亲友向社会人群整体转移,从目前遭遇灾难的痛苦向如何应对灾难转移,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老师引导大家认知重建,形成正向思维:让我们大家想一想,灾难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同时,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和好处呢?想想面对这次灾难我们能做些什么?
小吴:我认为地震过后国家会采取更好的措施去重建家园。这次地震也让大家对中国政府反应速度之快、效率之高有了一个很好评价,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小刘:我想这次地震会拉近我与母亲、朋友的关系,以前我以为我和妈妈会永远生活在一起,常常忽略她。因为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于是也更加懂得了珍惜。
小赵:听父亲说现在邻居们都住在一起,以前从来没有发现人与人之间会有这样的情感,拉近了大家的距离,中国也表现出空前的凝聚力。
学生们纷纷谈到了捐款、献血这类的活动,并因学校师生、全国人民积极捐款、献血而感动,表示自己会参与捐款与献血,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希望自己能够到灾区去参与救援。
在这个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将关注点转移到受灾后积极、正向的感受上。同学们都对政府积极开展救援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对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表示赞叹。平时感觉社会没有人情味,但这次灾难首先让他们感受到的是来自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关爱。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弱小使学生们更加关注自己身边的人,他们要从现在开始关爱他们的亲人、朋友。
随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商议以默哀的形式向罹难者哀悼。默哀结束后老师又引导同学们关注灾后的重建与应对,并请同学们谈谈活动的感受。
有些学生说把心里憋了好几天的感受说出来以后自己觉得心情轻松了;也有学生说来之前对地震很恐惧,和大家在一起聊聊以后觉得虽然灾难让人恐惧,但我们也很坚强;还有的学生说来之前觉得自己很孤独、无助,来了以后看到大家在灾难面前都很积极,自己也增加了内心的力量;有的同学表示要好好学习,毕业后回到家乡重建家园。
参与此次团体咨询的学生普遍觉得调整效果明显,能够更加勇敢、积极地去面对地震灾害。
专家分析
?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可能很难想象灾难、尤其是像大地震这样的强破坏性事件对幸存者的心理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久。
首先,灾难事件由于相应的物理刺激强度通常都很大,它会立即在当事人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且这个印记这辈子再也不会消失。之后当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大脑就会立即唤起这个印记,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某人被地震的废墟掩埋一段时间后获救,那么今后任何时候只要他再处于狭小的、黑暗的空间里,他在废墟里的“印记”就会被唤醒,从而出现惊恐、呼吸困难、绝望、逃离现场等强烈的应激反应。
其次,灾难的强破坏力往往在短时间内带来生命、财产的大量损失,从而导致人们的无力感、挫败感和脆弱感。尤其强烈地震,房屋夷为平地,否认(不相信眼前的事实)、脆弱(人是多么不堪一击)等各种情绪反应将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