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傕见状吓得三魂跑掉了两魂、七魄丢掉了六魄,“啪嗒”一声坐到了地上,手指孙坚,半天没有说出话来。
程普、黄盖二人上前,把李傕提了起来,扔到了帐外。程普狠狠地说:“董贼的走狗,快滚!我家公子如何英雄,董卓那奸贼的女儿岂能相配!”
“若不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我家将军怕辱了他的名声。今天我定要你的狗命。”黄盖亦是在一旁说道。
李傕见状,哪里敢停留半分,急忙拽过马匹,抱头鼠窜而归。
回到关中,李傕匆忙来见董卓。
“禀报丞相,那孙坚甚是无礼。属下到其营中,他不但没有及时接见。让属下苦侯一个多时辰。等到接见属下时,他面色阴沉,责问属下所去为何?属下向其言明丞相之意。哪知,哪知那厮竟辱骂丞相。”李傕见到董卓,倍说孙坚无礼。
董卓大怒,说道:“竖子孙文台竟敢骂本相!”
李儒在一旁劝慰道:“岳父,此事莫要追究。孙文台既然不肯与我相交,我等亦是无奈。然我军目前情况不顺。温侯新败,军无战心。那联军又有征西将军刘骞坐镇,我军恐难与之相抗!”
“那贤婿可有计谋?”董卓问计于李儒。
李儒微微一笑,说出了一条惊天大计。李傕等人皆都惊在当场。
第154章 董卓造孽烧洛阳,群雄异心初显露
第154章董卓造孽烧洛阳,群雄异心初显露
上文书讲到董卓问计李儒。李儒说出一个惊天大计,惹得李傕、张济等人惊在当场。但听李儒说道:“引兵回洛阳,迁帝于长安。”
“文才,长安早已成为废墟多年。汝怎有如此想法?”樊稠、张济等人问道。
“汝等没有听到近日街市之上童谣唱道‘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李儒驳斥樊稠和张济二人,转身对董卓说道,“小婿深思此言中‘西头一个汉’,乃是应高祖旺于西都长安,传一十二帝;‘东头一个汉’,乃是应光武帝于东都洛阳,至今亦传一十二帝。故,天运合回。丞相迁都回归长安,以应童谣,方可无虞。”
董卓闻言大喜,赞赏的说道:“非贤婿之言,为父实不悟也!”
樊稠、张济等武将本受董卓甚多恩惠,见董卓同意,心中即便有何异议,也都保留不说。再加上跟随董卓多年,也知道董卓为人,几人马上改变嘴脸,奉承董卓说道:“丞相明断!某愿随丞相西去!”
是故,董卓交代樊稠、张济、李傕、郭汜等四人严守汜水关、虎牢关,便带着吕布、李儒星夜赶往洛阳。
次日,董卓于朝堂之上,聚众文武相议:“大汉都城久设洛阳,称为东都。年二百余,气数已衰。吾观风水,见旺气实存于长安。故,吾欲奉驾西幸。汝等各宜促装。”言辞凌厉,逼迫百官立刻随行。
司徒杨彪、太尉黄琬皆乃常时董卓亲近之人。但此番让他们前往长安那个瓦砾之地,心中皆有不甘。
杨彪出列进言说道:“关中残破零落多年。如今无故捐宗庙,弃皇陵,恐天下百姓惊动。天下动之至易,安之则难矣!还望丞相三思。”
董卓可没有想到首先站出来反对自己的会是平日里最为亲近的三公之一。他顿时拉下脸色,叱喝道:“汝敢阻国家大计耶?”
黄琬见状,急忙出来,劝解:“杨司徒之言是也。往者王莽篡逆,更始赤眉之时,焚烧长安,尽为瓦砾之地;更兼人民流移,百无一二。今弃宫室而就荒地,非所宜也。”
董卓闻言,十分不屑:“关东贼起,天下播乱。长安有崤函之险;更近陇右,木石砖瓦,克日可办,宫室营造,不须月余。汝等再休乱言。”此番话语还算温顺,看来是给了黄琬很大的面子。
司徒荀爽没有看出眉眼高低,依然进谏:“丞相若欲迁都,百姓骚动不宁矣。”
董卓的神情刚刚有些缓解,闻听此言,他又勃然大怒曰:“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又见黄琬、杨彪二人似乎还有言语,便令侍卫将三人赶将出去,贬三人为庶民。
遂下令迁都,遣众官员归府整装,并限来日便行;董卓亦带着吕布、李儒从朝堂之上出来,登车欲走,发现有二人在远处望车而揖。
董卓使人驱车过去,放眼观看,乃是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也!
董卓问二人可有事耶?
周毖上前进言,说道:“今闻丞相欲迁都长安,故来谏耳。”他们以为当初董卓看重二人,此番进谏会得到董卓的赏识。哪里想到,董卓为人残暴,此番到送了二人的性命。
董卓闻听二人来意,气不打一处来,厉声喝道:“当初我听信你二人,保用那袁绍;如今袁绍造反,汝等定与袁绍一党。”遂令武士推出都门斩首。
周毖二人高呼“冤枉”。可惜董卓此时已经疯狂,哪里会饶恕他们。
回到府中,李儒又进言道:“今钱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