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坚强,勇敢地奋斗
因此,在往上的生命旅途中
让我们散布四方
仁慈的语言
就像黑暗中,阴天里
普照的阳光
当我们把快乐带进别人的生活中时,我们就是正在进行一项相当有意义的布施。这就是超越物质布施的概念。
而一无所求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
真正的布施是不要求任何回报的。如果企望有所回报,就不是布施而是交易了。一个人布施后,而滋生出控制受施者或受施团体的念头,就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布施,不要企望别人的感激,人类是善忘的,不过他们也一定会感激你的布施。真正的布施,是不企望任何物质的回报,布施者和受施者,同样的不需要为布施而负责并承担任何义务。
佛教的布施,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意义:布施让人接受和理解慷慨的真正意义。有些人布施是为了宗教的理由或信条,这种不正确的动机,不是真正的布施。
佛教的布施是抑制个人物质的贪著,从而获得心的进长。一个人如果想获得心灵上的进长,就必须无我的布施;如果他有强烈的回报欲望,就无法生起正念,导致他更加的贪婪。一个人应该经常伸出援手,协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令他们获得利益,令他们快乐。
当一个人在布施时,不仅仅是“身”的行动,“心”和“意”也一起行动,因此带来的是真正的快乐。慷慨和布施将使一个人获得精神和品质上的提升。一个慷慨的人,以慈悲心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他就是在布施。当一个人在布施时,生起的慈悲和善心,足够控制自己的自私和贪著。布施能生起智慧,也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法门之一,因而也称为第一波罗蜜;是佛陀在许多过去世中,寻求圆满觉悟的重要法门。一个人常做布施行善,能获得自我的提升和心灵的成长。
人类可以用来布施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对饥饿者施予食物,对贫困者施予金钱、衣物、知识、技术、时间、精力,对悲伤者施予关怀、同情、安慰、包容……一切能利益他人的,都是可以布施的。我们可以做一个专心聆听和学会祝福的朋友;我们可以尽量不随便残害弱小的生命,同时对那些生命垂危的众生伸出援手;我们可以将死亡之后的身体的部分器官施予那些有需要者,如血液、眼角膜、肾脏等等;甚至以自己的生命作为布施。在佛陀觉悟前的许多过去世中,他不但布施部分的身体,有时连生命也布施出去,这些都显现出佛陀的慷慨和慈悲。
佛陀布施给人类真正的无价之宝,便是他那大慈大悲的佛法,佛法让众生得乐。佛陀最大的布施是佛法上的布施(法施),法施足以改变一代甚至好几代人的生命。当一个人以纯净的心接受佛法、实践真理,他就不再有所改变;他的“心”与“意”获得无比的幸福、宁静和欢愉。实践佛法,令残酷者生起慈悲心,令贪婪者变成慷慨,令嗔恚者懂得宽恕,令愚痴者获得智慧。实践佛法不仅于今世获得幸福,在证悟涅槃后,将获得更大的幸福与欢乐。
黑格尔在《生命的哲学》里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被执行死刑的青年在赴刑场时,围观人群中有一个老太太突然冒出一句:“看,他那金色的头发多么漂亮迷人!”那个即将告别人世的青年闻听此言,朝那老太太站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含着泪大声说:“如果周围多一些像您这样的人,我也许不会有今天。”
。 想看书来
模块二:布施,用生命来影响生命(4)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个年轻人,他对生活已完全丧失了信心,准备割腕自杀。临死前,他搜空所有的记忆想找一个能让自己活下来的理由,但他所能记起的都是些伤心事。绝望之时,他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件事:小学时的一次写生课上,他画了一棵树,绿色的枝干,绿色的树叶。老师从他身后走过,说了一句:“多么有创意啊!”正是这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让他又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假如一个人老是生活在别人的指责、轻视、鄙夷中,往往会自甘平庸,甚至心理变态,仇视他人和社会。而一句饱含爱心的善意的激励,则可能引导他走向人生正途。
一句赞美的话也许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只可惜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过于吝啬,不肯轻易吐露自己的赞美之言,却容易在不经意间伤害别人。第一个年轻人之所以走到那一步,或许就在于此吧。如果大家都像那位老太太一样,多一份爱心,在别人沮丧失落之时,送一句鼓励或赞美的话,让他感到阳光的温暖,让他知道在茫茫人海中他不是孤独的,一直有人在关注着他,与他同行,悲剧可能就会避免。
记得狄更斯曾这样描述生命的意义:如果我能弥补一个破碎的心灵,我便不是徒然活着;如果我能减轻一个生命的痛苦、抚慰一处创伤,或是令一只离巢的小鸟回到巢里,我便不是徒然活着的。减轻别人的痛苦,分担他人的忧愁,让他或是她感动,我们便不是徒然地活着,生命的内容就不会苍白无色。正如汪国真诗中所提: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给予别人,感动别人也会感动自己。
“施比受更有福。”——《圣经》
三、一张纸就充满宇宙中的一切
我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与他人进行社会行为的交换。通过交换,交换不同的金钱、时间、情爱、信息、服务等,我们逐步建立起与我们周围的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些交换中,我们可以选择合作,共同工作达到共同的目标;也可选择竞争,在相互斗争中努力使自己获益,让他人受损。
那到底是什么在决定着人们究竟是选择合作,还是选择竞争呢?尤其在团队的内部,有以下五种因素在左右这种决定:
1。我们对于形势的看法。可能常常看到的是一种非赢即输的形势,于是我们习惯性地认为竞争是惟一存在的选择。而实际上事情不是非黑即白,只要你拉大思考的角度,你就会发现双赢的方法一样能够存在。
2。他人的行为。我们通常并不是按照“己所不为,勿施于人”这一为人处事的黄金法则来待人接物的。相反,更常用的,更司空见惯的是,有恩报恩,有怨报怨。这一概念叫做人际交往的互易性。
3。我们如何归因他人的行为。如果某人与我们合作,在世风的熏陶下我们更容易考虑的不是如何去合作成功,而是设法推测其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不是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果我们将他的合作归因为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人,很明显,我们的反应会与把他的合作归因为企图收买我们完全不同。
4。涉及的人数。这是非常不幸的一点,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企业机构里的团队健康度的动向是,我们在一对一的关系时比在团队关系时更可能合作。事实上,我们的合作意向完全是随着团队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