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我们的形躯,它们都污秽不净。想一想,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想一想,世上一切都是无常。只要依循我的教诲,你们都会解脱。我的教诲值得你们永远记取,它们是永恒的财富,如果依循我的教诲,你们永远快乐。
“我的教诲要点是:你们要降服自己的心,要远离贪欲。要使自己行于正轨,要使自己的心清净,要使自己忠诚。你们要记住:形躯生命是短暂的。如果能够这样想,你们便可以远离贪欲、烦恼,你们可以远离不善。
“当你们发现自己被贪欲引诱的时候,你们一定要自己降服自己。你们要做自己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贪欲之魔,经常在寻找机会欺骗你们的心。如果有一条毒蛇,住在你的屋子里,你想得到安宁,你必须首先把它驱逐出去。你必须驱逐你生命里的贪欲毒蛇,你必须善于护持你的心。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牲。心悟成佛;心迷成魔。所以你们必须降服自己的心,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你们要依循我的教诲,不要彼此争辩,要互相敬重,你们不要像水和油,彼此排斥,你们要像水和乳,互相交融。
“你们要在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你们要在一起共同修行。你们不要把精力和时间,虚耗在那些怠惰的生活和无益的争论中。你们要以悟道的花朵和果实为乐,这是法乐。
“我的一切教诲,都是由我亲证而来。你们要好好地依循它,在任何情形下,都要依循它的精神而行。如果你们疏忽了它,即使站在我身边,也看不见我。如果你们依循我的教诲,即使远离我,实际上我就在你们的身边。从不曾离去。
txt小说上传分享
模块一:最后一课(3)
“我的弟子们,我最后的时候已经来到,我们分别在即。不要悲泣,生命本来就是无常,没有人能避免。我也一样。我的形躯生命就要消逝,它像一辆腐朽的车辆总要毁坏。
“不要作无益的悲泣,要记住生命是短暂的,是无常。你们要由此证悟‘空’理,由‘无常’证悟‘真常’。
“我的弟子们,你们不要忘记,死亡只是形躯生命的消逝。形躯生命由父母而来,由粮食而养育。它们不能避免老病和死亡。但我的真正生命是法身,不是形躯。形躯会消逝,但真常的法身却永恒,不生不灭。见到形躯的我,你们未见佛。依循我的教诲,即是见佛。
“在我入灭之后,我的教诲就是你们的老师。依循我的教诲而行,你们一定会见到我。
“在最近的四十五年来,我已把所有的一切,全部教给了你们。我的教诲没有秘密,没有隐藏,一点一滴地、全部地、公开地、清楚地教给了你们。我亲爱的弟子们,我的教诲至此结束,在短时间内,我就要入涅槃。以上就是我对你们的最后教诲。”
而提炼这最后一课的重点,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佛陀在世时常常宣讲的六条解脱之道,究竟、完成佛法的六度空间,也是他在传统的佛教信徒之外,号召更多的有情大众离苦得乐,勇敢地投入人生战场,去从事对抗浊世烦恼,救度众生的战斗之法。
度是一个非常庄严的字汇,它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度的意思就如同这个咒语所说的:从此岸迈向彼岸。此岸是烦恼的丛林,彼岸是如天堂般的优诗美地。
很多佛教徒都喜欢说:“我们要度众生。”
甚至会说:“我度了很多人。”
然而,什么是度?
度,又是什么?
到底我们要如何度众生?
究竟如何才算度?
其实每个人做好自己最本分的工作就是自度,完善个人的职业道德已经到达一定的高度,能帮助团队中的伙伴一起成长,共同前进就是种大度。对于团队的领导而言,能够最有成效地给予员工和管理人员激励鼓舞,赋予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力量,便是真正的超度。
今天,你有度过吗?
注1:阿难全称阿难陀。意为庆喜,系释尊的堂弟。阿难尊者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博学强记,出家二十余年间,担任佛陀的常随侍者,被誉为“多闻第一”。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曾赞叹他:“相如秋满月,眼似净莲花,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佛陀亦曾在大众中赞叹阿难:“发心、庄严、慈悲,出家以来都摄六根,日夜精进,正智成就,他日必能尽形寿梵行清净,绍隆佛种。”由于阿难尊者天性温和慈悲,在教团里尤其广受女众尊敬。他为佛陀的姨母大爱道等五百名释女向佛陀请命,令女众能依正法出家。
注2:拘萨罗国系今印度联合省伽夏城Kasia,佛是在拘萨罗国逝世的。现在佛逝世处,发掘出佛遗体火化的地方和石刻的佛涅槃像以及其他古迹。印度政府为了纪念佛涅槃二千五百年,曾对这个圣地予以必要的修复和建设。
注3:娑罗树,又名七叶树;为白垩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有“活化石”之称。该树树形美观,冠如华盖,叶形奇特,开花时硕大的白色花序似一盏华丽的台,蔚为奇观。娑罗树不仅有奇特的药用价值,它与悬铃木,椴树、榆树共称四大行道树,是世界著名的十大观赏树种之一,现存稀少,故异常珍贵。
娑罗本是梵文,译成中文意为“坚固”,这种树长年青翠,枝叶茂盛,本质坚固,纵然用刀斧故意砍伤,不久仍会复原…
。。
模块二:布施,用生命来影响生命(1)
一、勿以善小而不为
在佛教的各项称谓中,有一个很特殊的音译词——檀那:意译为布施,即给予、施舍之意。在《翻译名义集》(注1)卷一中记叙:檀那又称为檀越,檀即施;此人行施,越贫穷海,故称檀越。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为檀那。后来的信徒对一些为佛教的发展作出诸多贡献的施主皆恭敬地称之为檀越。
檀那一词,源自于巴利文Dana。除了被译为布施之外,还有慷慨、慈善或大方等更深一步的含意,它是佛法中三大主题(布施、持戒、修禅)之一,由此可见布施在佛法中的重要性。而且布施,也是六度之中惟一需要直接对他人有所作为的法门。
一个佛教徒应该注意时时培养优良的布施精神,这是迈向灭止贪、嗔、骄、愚、嫉等各种烦恼的第一步。每一项布施的举动,都能反映出无贪、无嗔及无痴,在布施的进行时,我们心理应该充满慈和悲。因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