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来就是户部和兵部之间的争议,现在两位尚书都同意撤兵,其他人有什么理由出来反对?
万一被反将一军,谁不同意谁来想办法解决八万支援兵马的粮饷,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臣等同意本兵的意见。”
本来还想看看其他大臣有什么意见,结果大家整齐地同意了,皇帝朱由检其实是不想让入卫兵马这么快返回驻地的,但现在群臣都同意,他要不同意就要自掏腰包。
“这件事就按照本兵的意见决定吧。”
“陛下圣明!”群臣齐声应和。
廷议的规矩,皇帝做出决定后,翰林侍诏当庭就要起草圣旨,这边大臣们继续朝会,边上侍诏就提笔开始书写,廷议结束前圣旨必须要拟定并通过皇帝审定,然后盖玺就可以明发了。
大明天下的兵马调动,没有圣旨兵部也是办不到的,按照规矩,兵部先把调兵的意见呈报皇帝,如果皇帝没有意见,那么直接就在兵部的题本上批示同意,然后盖章。
这个批示以及印章就是兵部合法调兵的手续,皇帝这边会有翰林记录这道批示,批示原本发还兵部,以后若有什么纠纷,大家就把记录和题本拿出来对照。
但那是一般程序,是在兵部和皇帝没有争议的情况下,今天事起突然,户部尚书要钱在先,兵部尚书解释在后。
如果梁廷栋按照规矩上题本,皇帝可以拖延,拖欠军饷又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本来应该用题本说的事情,现在变成了廷议,这就把皇帝给逼到了角落里,没有什么站得住脚的理由,即使皇帝,当众反对朝臣的共同决议也是一件十分丢脸面的事。
支援京师的八万客兵里只有两位是真的想回汛地,张佑不用说,侯世禄更是着急。
遵永大捷后他官复原职,但大同镇不是他熟悉的地方,何况大同还有位藩王,现在宣大两镇还设了总督。
原宣镇总兵董继舒是个滑头,眼见着遵永大捷加官进爵后,立即就向朝廷请辞,宣镇重地,董继舒原本是甘镇副总兵,本来就是兵部拉来救急的。
于是,侯世禄的旧知己,同样出身于宁夏镇军门的尤世威,被调任为宣镇的总兵官。
大同和宣府两镇,与其它九边的重镇一样,总兵官的兵力定额为五千,但侯世禄手中现在不足三千,也不知道满桂在大同留下了多少兵力?
不过,可以想象,那些连带都不敢带出来的兵,肯定不是什么精锐。
随着冰雪融化,随着天气转暖,张佑那边承诺的货物已经从新桥卸货,他也亲自去检查了,全是优质的货物。
大明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草原上也是如此,建奴的入侵导致许多边镇的互市关口被朝廷下令关闭,虽然私下的走私无法完全禁止,但毕竟不如正式开关交易来得方便。
侯世禄想着,只要货物能够通过关口,就能赚取大量的金银,对于在京畿地区克扣军饷这点小钱,他自然是看不上眼。
但他急也没用,没有皇帝的圣旨,兵部的调令,私自调动兵马等同于谋反,这是要诛九族的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