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将在吐蕃那边派了一些探马,虽然不能深入,但也得到了一些消息。这些日子以来,吐蕃兵马连续调动,行动诡秘。而原本镇守在河珧一线的兵马,先后分两次悄然回撤,让人猜疑。”
“这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大都督的军马在吐蕃引起了吐蕃的震动,吐蕃兵马回撤,应该是为了对付大都督的军马。”李光弼笑了笑“大都督命本将在此驻防,另有密令。本将深信,大都鼻不久之后就会有消息传过来的。”
张瑄眼前一亮。
huā奴儿却是突然想起了张瑄临别前跟她说过的话“你我再见,必在河珧!”
张瑄率军深入吐蕃,长期没有消息传回,生死未卜。在很多人看来,张瑄率军有全军覆没在吐蕃国内的可能。由此,自然就有些“有心人”蠢蠢yù动,陇朔监军李辅国就是其中的一个。
李辅国本来被张瑄死死压制,心怀绝望,知道自己很难再翻身:可张瑄竟然鬼使神差地率军轻入吐蕃,迟迟未能回归,这让李辅国本来死寂的心又复燃了。
早在朝廷封赏传回陇朔之前,李辅国就向李亨发出了密报,参奏张瑄贪图军功轻敌冒进,擅自进军吐蕃,多时未传军报,有全军失陷在吐蕃的可能,请求朝廷委派要员,稳定陇朔局势云云。
李亨接到李辅国的密报,一颗心就沉了下去。
若是张瑄率三万军马失陷在吐蕃,那可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若是让吐蕃人抓住机会,再次反攻,陇朔危矣!
想到这里,李亨忍不住咒骂了几声。他心道张瑄啊张瑄,你为什么不见好就收呢?为什么非要率军追进吐蕃呢?你要是把大唐这三万兵马沦陷在吐蕃,本宫饶不了你!
李亨当即召集杨国忠、陈希烈、陈玄礼和张瑄勇等人商议此事。
杨国忠和陈希烈大吃一惊,陈玄礼和张瑄勇抓住机会,又是一通明参暗奏,在李亨面前,将张瑄贬了个一文不值。
看那架势,纵然是张瑄侥幸率军逃回国来,朝廷也应该拿下张瑄,以儆效尤。什么有功之臣,分明就是朝廷的罪人!
两人的参奏李亨虽然没有采纳,但却派人八百里加急传召陇朔大都督府,由监军李辅国暂时统领陇朔一镇事务。@。
第259章张瑄威望与跳梁小丑
其实,张殖的两三万兵马怎么可能在吐蕃境内消失踪迹。这么大的一支军马行动,就算是再竭力隐藏行迹,也会有很大的动静。
但是,吐蕃高原地广人稀,很多地方都是人迹稀少之地。张殖率军远离城寨,翻山越岭,选择了一条距离吐谷浑故地最近的路线,从容行军。
虽然没有跟吐蕃国内的兵马正面作战,但在吐蕃国内来来去去穿越荒漠、革原,翻山越岭这是一次极为考验唐军体力、耐力和意志力的长途行军,可以说非常苦。
而且,深处吐蕃境内,稍有不谨慎,便有可能陷入重重包围之中,所以大军上下也都绷紧了一根弦。
一开始的时候,集缰时不时会下达一些在军卒看来比较怪异的军令。
比如那木湖,明明昨日刚刚越过,但在那木湖前方休整一日后,张殖又突然命令大军飞速回师那木湖,驱逐了吐蕃一支游牧部落,然后向北行进,而向北行进不足百里,又再次折返向东,绕了一个大圈,来来回回,还是回到了既定的行军路线上。
一开始,军卒颇有抱怨,但后来,即便是普通军卒都弄明白了一个事情:大都督并不是犯了神经病要来回折腾军卒,而是这样一番“折腾”直接跳出了吐蕃兵马的包围圈,让吐蕃兵马搞不清楚唐军的真正去向,追击去了错误的方向。
等吐蕃军马醒悟过来,唐军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这支由回纥、灵州卫和神策军组成的联军,因为同甘共苦,渐渐融为了一体。而因为谋略和战略战术的成功实践,张殖在这支联军中的威望也渐渐达到了一个顶峰。
之前,他作为大都督,所获得的不过是军卒的敬畏,这是一种对于权力的敬畏:而如今,在三万军卒心中,张缰那就是神机妙算无所不能的军神一般的存在,对他产生了盲目的崇拜。
部城一战,火器发威,直接击溃赤柱大军,歼灭两万余众。随后,一路追击进入吐蕃,一路袭扰吐蕃国内,让吐蕃人望风丧胆。
折返向西北,奇袭纳木些城,获得充足的补给和粮草。再往后,南下进逼吐蕃王庭逻些城,让吐蕃人心惊胆战。而就在吐蕃人火线救援逻些城围攻而至的时候,张擅又突然率军折返,与吐蕃军马擦家而过,占领契林错。再次获得给养在吐蕃境内纵横跋扈,来去自如,将吐蕃人玩弄于股掌之中,这完全都是靠了张缰的谋略和战术。
一个多月以来,唐军在吐蕃境内虽然没有与吐蕃军马正面会战,但歼灭吐蕃散兵也近万人,而焚毁吐蕃粮仓、军屯要塞数座,一度占领中等城寨三座,造成的破坏力相当巨大。
可以说,吐蕃人在唐军撤离后。三年之中别想缓过劲来。
夜幕低垂,bō干山下,唐军在密林边缘安荆匕寨。
三万人的营地也是非同小可,那一堆堆正在造饭的篝火或明或暗,闪闪烁烁,从张缰纵马驰立的这座高坡向下望去,星星点点,非常壮观。
“大都督,翻过bō干山,就是平原。我军急行军,五日可赶到吐谷浑故地外围。”郭子仪朗声道。
张殖默然望着那沉沉的夜幕以及那隐藏在夜幕中的bō干山,点点头道“郭将军,身后的吐蕃人可追来了”
“大都督,探马回报,吐蕃两路军马共计三万人在那木湖集结,然后向我军的方向追来,不过距离我军起码有三日的路程。待吐蕃人追来,我军早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