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汉代藩王作乱,朝廷奉行黄老之术,坐视诸侯王成了小朝廷,渐渐不服朝廷管束。加上天下好位置都占了,皇帝的儿子封哪里呢?削藩势在必行,但晁错就死得比较冤枉了——诸侯王叛乱,吴王是盟主和先锋,吴王对朝廷哪来这么大仇恨呢?这就牵扯到早年的一桩恩怨了。
当年,吴王的太子刘贤进京,陪当时还是太子的汉景帝刘启一起读书习字,一起玩乐,有一次下六博棋的时候,两人为棋路争了起来。
刘启是大汉的太子,刘贤也是吴王的太子,平日都是一呼百应的主,又是族兄弟。哪怕有个君臣之分,但你让做惯了太子的人那么恭谨,怎么可能?宗室之所以为宗室,就是他们比臣子多了血脉的特权,所以刘贤和刘启争执棋路的时候,刘贤的态度很不恭敬,非常骄傲,刘启就抄起棋盘,活活把刘贤给打死了。
吴王中年丧子,死得还是太子,毫无疑问,怎么会不难过?自然而然地对朝廷产生了怨恨之心,逢年过节都称病,坚决不来长安。汉文帝心中有愧,起初的震怒过后,也容许了吴王的举止,落在旁人眼里,吴王自然是“日益骄横”。
皇帝都给你台阶下了,你竟不感激涕零,还要怨恨皇室,不是骄横,有反意,那又是什么?
晁错身为太子家令,闻弦歌而知雅意,屡屡上书说吴王骄横,应当削弱他。毕竟这话,太子刘启不好说,晁错自然要帮太子说,可他得到的是什么呢?七国作乱后,大家觉得都是晁错的锅,杀了他,诸侯王就不会反了。
这种明显寒忠臣之心,令诸侯王拍手称快的提议,刘启居然从善如流,仅仅考虑了十几天,等到丞相、中尉、廷尉等人一起上书的时候,就把一直陪在他身边多年,一心为他的晁错给杀了。真是奇怪啊,刘启多年庇护晁错之心,人尽皆知,怎么这些人就忽然敢上书要杀晁错了呢?
不仅是杀,还是骗杀——刘启派了中尉去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车马经过长安东市的时候,中尉忽然向晁错宣读诏书,直接将他腰斩。晁错死的时候,身上还是穿着朝服的。
哪怕史家为尊者讳,不好意思说汉景帝这事做得道,就拼命给晁错泼脏水。但这些言论对卫拓不起半点作用,在凡事只看起因经过和结果,从来不看后人评说的卫拓看来,像汉景帝这种皇帝嘛,实在没必要对他太忠心,把朝政死死地握在自己手上就行,让这种皇帝掌权,只怕是你前脚鞠躬尽瘁,他后脚就鸟尽弓藏了。若是换做卫拓,肯定不会自己白担恶名,只换来君主两滴假惺惺的眼泪,而是想办法独揽大权,让皇帝自己下罪己诏去。
明明就是你的过失,我为你们家呕心沥血,你还想卖了我?门都没有!
卫拓的意思已经在这四则例子中表达得很明白了——你若能做桓公,我就能做管仲。你要是想做汉景帝,我是肯定不会做晁错的。故裴熙说他说得是“肺腑之言”,也半点不错,换做旁人,敢这样直言,定然是在心中扎下一根刺的。
事实上,卫拓之所以对秦琬说这些,也是在赌。他赌秦琬之所以想掌握权力,并不是为了生杀予夺,而是不任人鱼肉;他赌秦琬心中的热血还没有消失殆尽;他赌秦琬竭力想做出一番事业,从而证明自己,纵是女儿身,却不必任何男人差,不,应该说,比绝大多数君主都要好。
第三百七十九章无奈现状
秦琬身为皇族生长于乡野,不识宫中弯弯绕绕,也不学百姓那套,硬是在两条道路中开辟了条小道。她虽然用着皇族的身份,想要抬高皇室权威,好给自己的未来铺平道路。但内心里却并不反感旁人的直言相谏,越是忠心为国的,她反而听得越认真。
卫拓这一番剖白,对她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正当她心情激荡的时候,卫拓似是觉得不够,又道:“前朝亦有几次变革,郡主又是如何看的?”
秦琬思索片刻,才道:“君主无力,臣子遭殃。”既想要改变,又抵抗不住利益受损势力的重重威压,就将臣子推出去顶缸,这是她最看不上的事情。
“郡主仁心,善于自省,这是好事,却不可将责任悉数归咎于自己。”卫拓淡淡道,“归根到底,无非‘权力’二字在作祟。”
裴熙坐在一旁,漫不经心地加了一句:“不就是多了几个宰相嘛!”
这句话刚好讲到了问题的症结上。
不管哪种变法,都是与极为强大的旧势力做对抗,自然要赋予变法的发起人非同一般的大权,大到很长一段时间内,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所有不和谐的声音,君主都帮你压下去,所以反对的人,君主都帮你压着。
这是何等的荣耀,又是何等的诱惑?
宰相之间尚要排序分明,何况权力呢?变法的人肯定握着最大的权力,可他若是首相还勉强,如果不是,首相会肯,别的宰相会肯?他们要针对对方,对方肯定要自保。又或是主持变法的那个人,骤然发现自己并不是一言堂,居然还有很多人能反对自己,也会为了权力,攻讦对方。
正因为如此,前朝的变革,往往是才开始做一两年,就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党争之中。最后贬谪的贬谪,罢官的罢官,处死的处死,变法一事也就不了了之。待到世家凌驾于皇族之上,想要变法,那就更是空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