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属灵书籍在线阅读 > 第7章 单身与婚姻(第2页)

第7章 单身与婚姻(第2页)

这意味着:单身的人在一个有力的基督徒群体中,可以经历家庭内部的跨性别关系所带来的独特益处,尤其是弟兄姊妹之间的关系所带来的益处。几乎不可能列举一套详细的、具体的、适合每种性格和不同文化的“男性特征”或“女性特征”,这是我的亲身体验。我既不会试图定义“男性特征”或“女性特征”(那是传统思路),也不会否认和压制这些特征(那是当代世俗思路),相反,我认为,在每个基督徒群体中,你应当寻找并欣赏男女之间的必然差异,就是你所在世代、所在文化、所在地方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种种差异。

等待这些性别差异出现,然后认识这些差异,大胆地谈论这些差异。注意那些明显的偶像,就是你所在世代、文化和地点的女性和男性所崇拜的偶像。注意你所在世代、文化和地点的女性和男性所拥有的力量。注意他们的交流模式、决策技巧、领导风格、生活取舍以及他们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当你看见别人与自己有差异时,予以尊重和认可。没有福音,人们常常把性格差异、文化差异和性别差异当作自己的美德或别人的缺点。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建立自尊——这也是一种“靠行为称义”,想出人头地。而且,这样一来,男人和女人就会嘲笑对方的性别。但福音应当消除这种外强中干的态度。

凯西在前一章指出,多年的婚姻迫使你学习从异性的角度看问题,知道他们如何待人,如何处事。最终,你可以本能地知道配偶在某种处境中会做出什么反应,评估异性在这种处境中的智慧,并且让自己适应这种反应。这种学习过程,在婚前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可以称之为“跨性别学习过程”(cross-genderenrichment)。这样一来,男性和女性就彼此补足,共同反映神的形象(创1:26—28)。但这个过程并非仅属于已婚者。在关系紧密的基督徒群体中,这个过程会自然发生,我们在群体中分享情感和生命,这种分享绝非流于表面,而是非常深入,神借此教导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逐渐成熟。如果一个环境里有这种弟兄姊妹相互服侍、彼此受益的事工,这种跨性别的彼此补足就会自然发生。当然,它没有婚姻中的彼此补足那么强烈。不过,这种更为集体的经验并不逊于婚姻,因为在婚姻里你只是与一个异性在一起。婚姻确实会限制你与其他异性的亲密程度,也应当如此。然而,在基督徒群体中,单身的人可以广交朋友,包括同性和异性。

§追求婚姻的美好

基督教对于单身的看法堪称独一无二。不同于传统社会,基督教认为单身是好的,是因为神的国度为基督徒提供了最持久的遗产和后裔。不同于当代沉浸于性爱和浪漫的西方社会,基督教认为单身是好的,是因为我们与基督的连合可以满足我们最深的渴望。

但是,与我们这个反对委身的后现代社会不同,基督教并不惧怕、也不刻意回避婚姻。西方社会的成年人深受个人主义影响,这种思想恐惧甚至痛恨为了别人而限制自己的选择。许多人如今过着单身生活,但他们并非因为太渴望婚姻而处于有意识的孤独痛苦中,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因为惧怕婚姻而处于无意识的孤独痛苦中。

传统社会倾向于把婚姻当偶像(因为传统社会把家庭和部落偶像化),当代社会则倾向于把独立当偶像(因为当代社会把个人选择和个人幸福偶像化)。传统的结婚动机是社会责任、稳定生活和社会地位,当代人的结婚动机则是个人实现。这些动机当然都有合理之处,但是,如果基督的福音没有改变你的思想和情感,这些动机也会成为终极目的。

作为身在美国纽约市的牧师,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社会学现象。我所在教会有些单身的基督徒,他们从小在传统美国文化环境中长大,形成了“若不结婚,人生就不完整”的思维定式。然后,他们搬到纽约,而这里的主流文化是“你必须有好工作,必须找到完美的伴侣,对方不会试图改变你,否则你就不应该结婚”,他们整天被这种思想狂轰滥炸。他们的源文化让他们过于渴望婚姻,而他们的现文化让他们过于恐惧婚姻。对婚姻的渴望和恐惧一同住在他们心中,有时势均力敌,彼此对抗。

对婚姻的恐惧感会带来各种病态。当代文化对婚姻的恐惧感造成的一个主要结果就是,单身的人成为完美主义者,这令他们看到将来的配偶时,无法感到满意。不幸的是,这种完美主义倾向常常支持性别角色定型(genderstereotypes),因为传闻证据和经验研究都表明,男人追求的是漂亮的女人,而女人选择的是有钱的男人。换句话说,当代人说他们想得到完美的伴侣时,他们其实是受到性欲和金钱的主宰。结果,当代人的约会变成一种极其拙劣的自我推销过程。你必须漂亮或有钱才能约会,才能找到伴侣或配偶。而你想找个漂亮或有钱的伴侣,是为了维护你的自尊。

虽然有很多幸福的例外,但单身基督徒的想法和做法与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差别。我觉得这样说一点也不过分。在单身基督徒心里,多数候选人由于外表、举止、财务状况和社会地位方面的考虑而立刻被排除在外。这不过是主流文化崇拜性魅力和金钱,而单身基督徒受到这种主流文化影响的一种表现。他们以最肤浅的方式寻找一个已然“美好”的人。

假如我们像这本书前面所说的,把婚姻视为一个途径,让夫妻借以相互帮助,通过舍己的服侍和属灵的友谊,使彼此成为将来那荣耀的新人,那么,我们寻求婚姻的方式将会与现在截然不同。假如我们看到婚姻的使命是让我们以独特而彻底的方式认识自己的罪,并且婚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爱中讲真理的人,从而让我们可以成熟起来并离开这些罪,那么我们会如何寻求婚姻?假如神在我们配偶生命中的伟大作为是我们所深爱的,我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意思的是,这种婚姻观最终确实为人提供了无法想象的个人满足,但不是当代人所想要的那种无需舍己的满足和肤浅的满足,而是另一种绝妙无比的满足:明显的品格成长(弗5:25—27),结出各种属灵的果子,就是仁爱、平安、喜乐和盼望(西1;加5;林前13)。

很多单身者都在寻找特别合得来、特别出色又漂亮的伴侣。对另一些人来说,单身生活非常痛苦,说好听点是炼狱,说难听点是地狱,他们觉得单身生活就是你一直苦苦期盼着开始自己真正的生活。第一种单身者出于恐惧和完美主义思想,根本无视可能成为结婚对象的人的一切优点。第二种单身者可能会吓跑对方,因为对方需求太过强烈,而且有时会出于绝望而在选择结婚对象时做出糟糕的决策。当第一种人与第二种人交往时,这种组合可能会很伤人。

布朗在其论单身生活文章的最后一节,让我们看到什么是基督徒生活的独特平衡:

面对现实吧,单身不比结婚差,单身不是固有的次等状态……但我想结婚。我每天为此祈祷。或许我在几年内会遇到某个人,和他一起走上红地毯,因为神如此恩待我。或许我再也不会约会,也是因为神如此恩待我。

这就是基督徒的平衡之道。

§约会的历史

那么,我们能给那些想找配偶的单身者什么实际的指导呢?

首先,我们可以先来大致看看不同时代的人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在古代以及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美国,婚姻通常是包办的。浪漫爱情(如同我们在简·奥斯汀的小说中读到的)当然也是结婚原因之一,但也仅是之一。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会动机和财务动机。你得和门当户对的家族联姻,你得和门当户对的人结婚,买得起房子,养得起孩子。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后期,为爱情而结婚成为主流文化,于是产生了一种叫“上门”(courtship)求婚的习俗。男子接受邀请去追求年轻姑娘,在女子家的前门走廊见面。简而言之,男人是被邀请进入女子家中,然后在她家里当着她全家人的面与她相会。有趣的是,主动邀请男子上门是这位年轻女子的权利。

世纪之交出现了当代意义上的“约会”。这个词第一次以这个意义出现在正式文件中,是在1914年。现在,年轻男子不是去女子家里,而是带她出去,在某些娱乐场所相互认识。随着约会在整个社会传播,它不仅使整个交往过程趋向个人化,让两人脱离家庭环境,而且改变了浪漫关系的焦点,双方的焦点不再是友谊和品格评估,而是转向消费、炫耀和玩乐。

最近发生了新的社会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不久,“勾搭”(hook-up)文化出现了。《纽约时报》及时报道了这种社会潮流。有一篇文章提到少年人发现异性伙伴是如何招人讨厌又难以交往,而且约会也太麻烦,需要许多互谅互让和彼此沟通,还要学习如何应对一个与你不同的人。换句话说,他们的认识是对的:约会需要你辛苦地为婚姻关系作预备,这种预备工作通常非常艰难,尽管将来会有回报。为了避免这些艰苦,找人陪伴的一种新形式出现了,一种直奔性行为的形式。勾搭只是简单的性交往,不以经营相互关系为前提。勾搭之后,你可能想开始约会的关系,也可能不想,但约会与否不是勾搭的前提。

勾搭文化的到来,对一些人来说,意味着我们第一次迎来了这样一个社会:根本没有清晰的、得到文化支持的途径,让单身成年人得以相遇和结婚。于是,很多传统的宗教群体纷纷涌现,这些群体努力回归传统,鼓励家庭和社区更积极地参与单身者的婚恋过程。例如,正统犹太教群体有一种传统的“相亲程序”(shidduch),亲友们为单身女子或男子牵线搭桥,介绍他们见面,让他们可以彼此评估。有一些福音派基督徒团体想重建早先的某些习俗。有些人倡导一种“父亲指导”的求婚交往形式,由女方的父亲来选择和指导整个过程。

我相信,这些回归求婚运动会遇到很多问题。它们并没有考虑到传统社会所固有的诸般偶像,而且它们相应地把人类社会历史的某个特定时刻看成惯例。为什么要选择求婚这种形式?为什么不直接回到完全包办婚姻?它们还假设了一个非常稳定的社群,每个人都从小认识周围的所有人。正如温纳(“Laurenwinner)所言:比如你二十六岁,刚刚从偏远的地方搬到大城市来读研究生一;另外还有个人,也是二十六岁,在小城镇长大,在当地读书,又在当地书店上班;那么,你的社群在你爱情生活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必定不同于社群在他的生活中的地位。”温纳还讲到一对夫妇如何相互安排“结识活动”(acquaintanceship)的故事。这个英文单词是她造的,她用这个词来描述一对正统犹太教夫妇,他们相遇,相恋,但确定关系之后,他们找朋友帮忙一,为他们安排了系列传统的相亲约会和求婚活动。我提到这个例子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种有趣的思路,可以用来思考基督徒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应该如何继续前行。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变幻多端的世界,一切日新月异,远超过从前的世代,因此,传统社交关系网络都在逐渐丧失影响力。但是,我们能否把某些早先的做法用于当代现实呢?我们能否把人们的目光焦点从钱财和性爱转向注重品格、从追求个人实现转向社群建设呢?我们能否让我们周围的社群更加积极地帮助单身男女寻求婚姻呢?下面,我将列出一些实践上的指导准则。

§为寻求婚姻者提供实际辅导

要承认,人们有不寻求婚姻的理由。有很多时候,未必非得积极约会或寻求结婚。一个人若总是需要“有人作伴”,很可能已陷入婚姻偶像崇拜。在经历某个重要的过渡期时(比如刚开始工作、入学、丧亲或有其他事情需要你关注),你可能不适合谈恋爱。在经历情感刺激之后,你或许要有意避开对婚姻的寻求。因为在这种情况之下,你的判断可能是不明智的。在经历医治或重整旗鼓的时候,你或许更需要深刻的基督徒友谊,而不是约会和考虑结婚。

理解“独身的恩赐”。保罗在《哥林多前书》7:7说独身是一种恩赐。很多人以为保罗在讲有些人完全缺乏结婚的兴趣或欲望。按照这种观点,有独身的恩赐就是不会经历情感挣扎、没有烦躁不安或没有结婚的愿望。难怪有很多人开玩笑说:“我觉得我没有那个恩赐!”我们必须明白保罗这里的意思,否则我们就会贸然以为,不想谈恋爱是一种从神而来的恩赐。有很多糟糕的原因让人不想婚姻,包括自私的心态、缺乏维持友情的能力、轻视异性等等。

保罗在书信里总是用“恩赐”一词来表示一种来自于神的能力,神赐给人这种能力,是为了造就别人。所以,保罗这里并不是在讲某种难以捉摸的、无忧无虑的状态。对保罗而言,独身的恩赐在于他可以自由地专注于福音事工,而结婚的人就做不到。因此,保罗独身很可能也会经历我们今天所谓的“情感挣扎”。他可能也想过结婚。但是,他不仅找到了独身生活的力量,可以一生服侍神和服侍人,而且还发现(并且利用)了独身生活的独特优点(例如灵活的时间安排),可以更有效地传福音。

所以,要正确理解保罗所说的“独身的呼召”,它既不是没有挣扎的状态,也不是悲惨的经历,而是借助独身在生活和事工上硕果累累。一旦你有独身的恩赐,或许你会经历许多挣扎,但更要紧的是,神在帮助你走向属灵的成熟,在别人的生活中结出果子,尽管仍会有那些挣扎。这意味着独身恩赐不只是属于极少数蒙召的人,而且独身不一定持续一生,尽管有可能持续一生。独身恩赐也可能只是为了一段有限的时期。

年龄越大,寻求婚姻越要严肃。有各种各样的约会经历。一个极端是:约会就是出去参加各样的娱乐活动,但它主要是一个借口,好和某个特定的人共度时光。另一个极端是:约会是为了参加所热衷的活动,比如毕业舞会、看电影或听音乐会,而自己只是需要找个伴儿,有人陪着。尤其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后一种约会更合适,而且这种约会几乎不需要评估对方是否适合结婚。然而,随着我们年龄渐长,多数人渐渐会想,“如果你和我出去,你就是在考虑认真的恋爱关系,或是考虑结婚。”而这时候,如果你还保持后一种约会状态,事情就会变得棘手。有一种情况是非常令人痛苦的:你以为两人是在认真谈恋爱,而对方以为只是社交和娱乐。

所以我要提点建议。首先,行事为人要和年龄相称。青少年一般不应该试图唤醒那些多年之后才能满足的情感欲望和身体欲望,也就是只能在婚姻中得到满足的欲望。然而,如果你是单身,并且已经三十多岁,就应该明白,如果你想和年纪相仿的人继续那种寻欢作乐的约会,那往往是在玩弄别人的感情。年龄越大,越经常出去,双方必须越早承认你们是在寻求婚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