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我家殿下太缠人70章 > 第144章 用心良苦(第3页)

第144章 用心良苦(第3页)

李东阳乃君子,非是量狭之人,这也是朕任他做九郎长史的原因。

你与他同属清流,皆两袖清风,相处不难,你也不必有所顾虑。”

徐温与李东阳的政治主张是相近的,二者皆有意整顿吏治。

不同在于,李东阳曾任职户部多年,更善于梳理财政。

他更倾向于,透过整顿吏治,减少贪墨,倡导廉洁、简朴,纠正风气。

开源节流,充实国库,缓解南梁潜在的财政危机。

这与他操持王府十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京中的奢靡,往来的铺张,连身为郡王的萧绍瑜也经不起几番礼尚往来。

俸禄无法支撑官员的官场社交,必行贪墨。

而贪墨,既积民怨,又侵蚀国家财政根基。

李东阳已然预见到,若不整顿吏治,南梁出现财政危机已是无法避免。

当然,他对南梁币制,也有着深深的忧虑。

但限于时代的局限,他尚无法看懂币制背后的隐忧,忧虑仅来自于直觉。

徐温则在尚书省六部,皆多有历练,更善于全局性把控。

他关注整顿吏治,既有财政方面的考量,也有人事方面的考量。

同时,这两方面又关系着军事、工程、教化。

财政积弊重重,必然无法支撑北伐中原。

总靠临时性强行摊派,可一而不可再,刘宋的教训不可不吸取。

若财政状况继续败坏,不要说北伐中原,就是抵御北魏入侵亦将困难重重。

同理,财政困窘必然影响民生工程、教化子民。

水利不兴,就不要指望农业繁荣。

道路不通,必将桎梏商业。

失于教化,必民心思变。

梁帝大谈二者的共同点,其意在于求同存异。

他希望,在处理与李东阳的关系上,徐温能更主动一些。

因为他可以暗示徐温,不必顾虑主和派,却不能暗示李东阳。

如此,主和派幕后大佬刘广博尚在,得不到梁帝暗示的李东阳,自然要与徐温继续保持距离。

于当下的萧绍瑜而言,幕下两大文臣隔阂如鸿沟,是不利于打开局面的。

“臣会化解与东阳兄之隔阂的,共辅九殿下。”

徐温郑重回道。

梁帝大悦,心中想着:

“九郎啊,徐温大才,人朕给你了,能否用好就看你的格局了。”

《梁书·武帝纪》载曰:

高祖与太子詹事徐公温谈心,用心良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