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番血战,便是明证。
然我济阴诸贤,何忍之?
故本官冒昧,欲请诸贤出粮出人,共担国难,共保睢陵。
相信朝廷,不会忘记有功之人的。”
就算朝廷调拨京营六军参战,这个仗也有得打呢。
旷日持久,人吃马嚼所需粮草,必是天文数字。
故李东阳动之以情的同时,不得不抬出朝廷这面大旗。
诸贤并未立刻答应,也无拒绝之意。
而是在观望,在权衡。
出兵不是问题,本族私兵就算尽殁疆场,日后再从流民中招募便是。
在南梁,流民有的是,一抓一大把,并不值钱。
问题还是出在粮草上。
这可就牵涉到,诸氏的根本利益了。
毕竟粮食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一年能产多少粮,那是有数的。
若是全力相助,非有数年光景,是不能恢复元气的。
农业社会思维所限,封建朝代的地主阶级都会纠结于此,并非南梁士族所独有。
萧绍瑜看得透,却还不能表态。
李东阳是打着朝廷的旗号,账自然要朝廷来清。
他若表态,总得许点儿好处吧,问题是他兑现得了么?
封官?
他自知,在梁帝那里,自己还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能否要来官职,什么品级的,又能要来几个,都是不确定的。
封爵?
这是肯定不可能的。
捐再多的粮,立再大的功,都没有用。
在南梁,封爵几乎是大族、门阀子弟所独享的,这是一个投胎的问题。
兑现不了,不如闭嘴。
刘广升听清了李东阳的意思,也看出了萧绍瑜的尴尬。
诸氏家主中,有人与他有姻亲关系,有人与他有生意上的往来,有人与他脾性相投。
他觉得只要自己表态,这些人极有可能响应。
摇摆者中,有人顶不住压力,便可能选择从众。
聪明一点,自然要揣摩他与相近家主的动机。
他们是不是事先串通好的?
九殿下是不是对他们作出了什么承诺?
不想错过,便只能出粮出兵。
如此,局面便能顺势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