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楚城是谁 > 13 让孝老爱亲成为家风(第1页)

13 让孝老爱亲成为家风(第1页)

赵福兰从云南文山远嫁到湖北宜城已有16个年头了。这些年来,靠着她和丈夫石红波的坚毅、坚持和坚守,石家克服了一个又一个人们想象中无法克服的困难,甩掉了贫穷的帽子,全家人也过上了幸福安康的日子。

手里有钱了,日子过好了,赵福兰并没有“飘”起来。她知道现在的好日子只是相对于过去的穷日子而言,要过上像乡亲们过的真正意义上的好日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坡要爬。她告诫自己,无论以后的日子过得怎样红火,有两件事不能忘。第一件事就是做好“孝老爱亲”美德的传承,要让“孝老爱亲”

成为家风。第二件事就是继续树立过苦日子的思想,保持“勤奋、勤俭、勤劳”

的本色。

这些年来,赵福兰在“勤奋、勤俭、勤劳”方面,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还特别出色。她家扩建的能繁母猪养殖场、新购买的成套农业机械设备(如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农用小汽车等)、新建的约400平方米的楼房等,这些都可以证明她曾经的付出,同时也能印证她的付出所获取的回报。她曾不止一次要求自己要继续“勤奋、勤俭、勤劳”下去,把自己的小家经营成真正的幸福小康之家。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福兰对这句古话的理解虽然不是十分透彻,但她知晓尊老爱幼的道理,而且在行动上也自觉地规范自己。

赵福兰刚嫁入石家的时候,新婚蜜月没有过,却当上了照顾丈夫家里老弱病残的“专职保姆”。那一年,赵福兰的婆婆67岁,虽然从年龄上讲算不上太老,但却患了一身的疾病,精神有些失常,白内障导致一只眼失明,另一只眼也只有极其微弱的视力。其他能叫得上名字的病,她几乎都能沾得上边,平时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可以说是命悬一线。赵福兰没有嫌弃她老、没有嫌弃她脏、没有嫌弃她病,更没有把她当成累赘,而是百般努力为她请医治病、为她调理身体、为她改善生活。在如此细心、精心、耐心的照料之下,如今已经80多岁的老婆婆,不仅奇迹般活了下来,而且身体相当健康,说话不但底气十足,声音还像铜铃一般响亮。那只原本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勉强能看到点影子的眼睛,现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尽管她已经是80多岁高龄的老人了,但每天吃得香睡得也香,有时还帮儿媳妇赵福兰在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赵福兰自从将石红波的大嫂子接到她家里,她为大嫂子端吃端喝、端屎端尿,13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无怨无悔。这漫长的13年时间内,要消耗她多少精力、花费她多少钱财,就连赵福兰自己也无法计算清楚。

八角庙村的乡亲们一提到这件事,除了赞赏赵福兰这种持之以恒的毅力,更佩服赵福兰这种大爱无疆的精神。赵福兰孝老爱亲的举动,把“久病床前无孝子”

的老话彻彻底底地给推翻了。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姑娘能管下石家这么大一摊子的难事,把患病的婆婆、嫂子,还有两个患精神病的哥哥都照顾得这么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谁家有像赵福兰这样的好媳妇,是积了八辈子的德,烧了八辈子的高香。

乡亲们私下就赵福兰照顾患精神病且双目失明、卧床不起的嫂子简单算了一下经济账。13年的时间里,她的大嫂子每天都要吃药,每天也要吃饭,13年药钱得开支多少?饭钱得开支多少?还有其他开支得多少?他们还没来得及算就连连摇头说这简直是无法算。后来他们只选择了一项,即在不考虑请医买药、管吃管喝的情况下,仅按当地在医院住院请护工的付费标准平均每天按150元算,一年就是54750元,那13年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数字呢?

当人们提到赵福兰13年如一日照顾服侍大嫂子,要花费多少钱财时,赵福兰却十分从容淡定又充满深情地笑着说:“钱在人世间是很珍贵的,对于我们这个特别贫困的家更加珍贵。但我觉得还有一样东西也跟钱一样珍贵,那就是情。我和大嫂子妯娌一场,是我们的缘分。假如我看到她躺在床上遭受病痛折磨,自己却不管不问袖手旁观,说句实话我的心比她躺在病床上还难受。”

在孝老爱亲方面,赵福兰不但亲力亲为,而且还特别注意言传身教。她儿子刚满4岁的时候,赵福兰就学着一则公益广告的做法,让儿子给奶奶洗脚。哪知儿子这一洗就洗上了“瘾”,到了晚上的时候,儿子总会嚷嚷着让赵福兰帮忙把热水准备好,然后自己像个小大人似的坐在奶奶面前,十分认真地为奶奶洗脚搓脚。

10多年过去了,赵福兰的儿子现在已长成了帅小伙,但他放假从学校回到家里,总忘不了给奶奶洗脚。

大嫂子病情稳定的时候,赵福兰就把儿子带在身边,让儿子看自己是怎样为他的大妈喂水喂药、洗脸洗手,儿子对母亲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时间长了,一旦他的大妈有喝水吃药等方面的需求,赵福兰的儿子就会很快出现在大妈的面前,特别细心地把大妈需要办的事情一件一件办好。

人们见赵福兰的儿子如此这般耐心细致地为奶奶、大妈洗脚洗手、喂水喂药,便问他:“你这么帅气的小哥哥,给她们又是洗脸又是洗脚,你不嫌弃她们脏吗?”

赵福兰的儿子说:“要说脏她们肯定是有点脏,开始时我确实是有点不适应,也有一点不情愿。我妈妈见我做事缺乏真情,就跟我说一个人讲孝道不能只是在嘴上夸夸其谈,重要的是要一点一滴从自己能办而且也能办好的小事做起。头几次你做这些事有点不习惯,时间长了你的心静下来了,你就会用心、用情去做,这才是真正地讲孝道。我按照妈妈说的去做,时间一长真的是习惯了。”

赵福兰的侄女石玉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她在小婶赵福兰的全力保障和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了学业。自石玉父亲因食道癌病故,母亲患精神病双目失明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她就随母亲一起在小婶家里生活,直到后来她结婚成家。在这前前后后10多年的时间里,石玉既是小婶赵福兰孝老爱亲行为的受益者,也是受小婶赵福兰孝老爱亲行为影响最深的“见习者”。

石玉大学毕业后,在深圳一家企业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她每个月的工资收入虽然比其他城市的工资要高许多,但她从不大手大脚花钱,而是把自己每月所需要的基本生活费留下后,将剩下的工资全部交给她的小婶赵福兰。她一再跟赵福兰说:“我现在开始挣钱了,也有一定的能力可以帮家里分担一些困难了,在照顾奶奶、叔叔方面有需要我做的事,请小婶尽管吩咐。”

石玉非常理解小婶持家的不易,也非常了解小婶日常生活的艰辛,每次给小婶汇钱时,总是要再三劝小婶不要“太抠”了,并请求小婶一定要把自己汇给她的钱用在改善生活上,尽可能把身体养好。

又过了几年,赵福兰的侄女石玉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房子,有了自己的车子,小日子过得相当的滋润甜蜜。石玉深知自己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全靠小婶的无私奉献。因此,她经常告诫自己要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她曾经跟自己的爱人说:“我在最需要父爱母爱的时候,父亲却因病去世了,妈妈虽然活在世上,却患上了精神病,双眼也失明了,根本没有能力管我,实际上也无法管我,我成了一个有母亲但却享受不了母爱的‘孤儿’。在我们母女俩生活没有着落的时候,是我的小婶救了我,没有小婶的救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小婶给我的好、给我的爱,我这一辈子也报答不了。”

石玉不仅在言语上念叨小婶赵福兰的好,也在行动上报答小婶赵福兰的恩,只要是小婶家里有需要她办的事,她都会认真地、及时地、尽自己全力把事情办好。小婶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石玉知道了也会主动帮助解决。

赵福兰家新建楼房,差一部分钱购买建筑材料,石玉知道后,赶忙向小婶的银行卡里打了1万多元。在小婶家建造楼房期间,石玉无论工作怎样繁忙,每隔几天就要打电话或者通过微信问一下楼房建造的进展,问小婶家里还有什么困难需要她帮助解决等,还特别关心地劝小婶要注意休息,千万不要过于劳累。

春节过后八角庙村,绝大多数的青壮年都背着行李到东南沿海城市打工挣钱。

责任田里的庄稼则由家里的老人作务。老人们平时锄个草施点肥还能勉强对付一下,但到了收获的时候,就只能看着成熟的庄稼干着急。赵福兰这时候便想到了购买一台大型的多功能收割机,以解决这些留守老人遇到的实际问题。决心是下定了,但资金困难的问题又冒了出来。石玉得知小婶家购买大型多功能收割机遇到资金问题后,就赶忙向小婶的银行卡里打了4万多元。

侄女石玉关键时刻出手相助,赵福兰逢人就说自己的侄女心地善良、知恩图报,是个孝老爱亲的好孩子。

转眼之间,十多年过去了,赵福兰的儿子已进入初中,难解的问题、难做的作业,一个又一个“扑面而来”。赵福兰和丈夫石红波虽然都读了几年初中,但他们一离开学校就去深圳忙着打工挣钱了,用他们调侃自己的话说,虽然在学校学了点东西,但刚走出校门就全部还给老师了,即使不还给老师,他们把所学的那点东西估计也解决不了他们儿子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远在深圳工作的石玉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与弟弟取得了联系。她一方面耐心地劝弟弟不要过于心急,她告诉弟弟凡事都有一个逐步解决的过程,只要自己肯努力、肯钻研,学习成绩一定会慢慢好起来;另一方面她根据弟弟所遇到的难题,利用弟弟的课余时间进行“远程教学”,对弟弟读书时遇到的难题一个一个地辅导,一个一个地帮助解决。

与此同时,石玉还在新华书店买了一些适用的学习资料寄给弟弟。在石玉的耐心帮助和辅导下,弟弟的学习成绩很快赶了上来。

石玉在深圳工作,离自己的家乡较远,没法经常回家乡。但她没有因此而淡化对宜城小婶的牵挂,没有淡化对奶奶的牵挂。她下班回到家里,一有空闲就要和小婶在电话里聊聊,或者是通过微信与奶奶视频对话,反复叮嘱奶奶要注意安全、按时吃药,千万不要勉强干一些自己干不了的活。聊到高兴处她还向奶奶许诺,自己回宜城的时候一定给奶奶带好多好多好吃的,逗得奶奶笑得都喘不过气来。每次与石玉通话结束,奶奶都会笑着对儿媳妇赵福兰说:“没想到我混到现在这个年纪了,还混了个老来乐。孙女石玉这样有出息、有孝心,都是你平时带得好、教得好。”

石玉常说小婶待她比亲妈都好,照管她也比亲妈更加周到。石玉自结婚成家,一直把小婶家当作自己的娘家,每到过年的时候,他们一家都要回到小婶家里,与小婶全家共度新春佳节。回到宜城小婶家里,她除了要为小婶家里购买大量的年货,还少不了要给奶奶及赵福兰的儿子、女儿各发一个大大的红包。

乡亲们看到这一家十几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看到赵福兰一家幸福祥和的景象,从内心深处发出感叹道:石家能有今天,多亏有赵福兰。

14八角庙村的农机服务“专业户”

《红灯记》里有这样一句唱词,叫作“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如今八角庙村的乡亲们对赵福兰也有类似的一句评价,他们称赵福兰在石家是“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媳妇会当家”。

八角庙村的乡亲们这样评价赵福兰,是十分中肯的,不存在刻意夸大的成分。

在现实生活中,有少数年龄与赵福兰相仿的年轻人,虽然凭自己的能力每月能挣点钱,但对这笔钱进行支出分配时,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有为家里人打算的,只顾埋头自己消费,更不用说让他去当家了。而赵福兰与这些同龄人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赵福兰的理财水平比较高。家里有多少钱要用到什么地方,家里要从哪些方面获得多少收入,她都预先进行谋划,无论是对支出的事项还是对收入的事项,心里都有一个大致的计划,避免超支或者是短收现象发生。有的人认为这种安排方式有点机械或者是呆板,赵福兰则认为穷家也要有穷的过法,穷家也得有穷的当法,家里越是贫穷,越应该把收入和支出的账算好、算精准。要是对家里本来就少得可怜的财产不加强管理,那就是在人为制造穷,最后只能是穷上加穷。

二是赵福兰的大田作物管理水平比较高。在大田作物管理方面,她特别喜欢钻研,而且钻研的范围很广,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全面。什么时候什么作物可以安苗落种、什么时候什么作物应该整枝抹芽、什么时候什么作物应该进行防虫治病等,她都会刻苦研究和实践,并且让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内行。

三是赵福兰捕捉“商机”的意识比较强。赵福兰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干一些既能自己赚钱,又能帮助乡亲们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能使乡亲们受益的事情。比较突出的一件事,就是赵福兰夫妇多方筹措资金,购买旋耕机、大型多功能收割机、播种机等成套的农用机械,帮助乡亲们解决耕种难和农作物收割的问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