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百姓惶恐了,于是城内仅有的两家米铺排起了长队,百姓们已顾不得大骂朝廷钦差,囤积粮食才是他们的第一要务。
种种传言终于传到秦堪的耳朵里,苦笑自己又一次被黑的同时,也拒绝了李二狰狞着脸欲满城缉拿传谣者的请求。
谣言既然已传得满城皆知,抓人封口绝非良策,这样会愈发加剧朝廷与百姓的敌对情绪。
更令人恼火的是,天津城里还有一位巡按北直隶御史,这嘴货一听秦堪被满城百姓大骂,高兴得跟什么似的,连夜便奋笔疾书,写了一道参劾奏疏送往京师。奏疏里直将秦堪说成魔王转世,来到天津后鱼肉百姓,搜刮索贿,百姓们苦不堪言,水深火热之甚……
…………
…………
“去把那吃饱了撑着的狗屁御史给我杀了!”秦堪怒发冲冠,拍案而起。
“是!”李二凛然抱拳,杀气腾腾转身。
“回来!”秦堪揉了揉酸涨的眉心,叹了口气:“杀朝廷命官和抢劫衙门捕快一样,都是犯法的,犯法的事不能干……杀别人吧。”
“侯爷要杀谁?”
“杀那晚抓起来的白莲教徒,一个个嘴硬得很,抓进大牢就纷纷咬断了舌尖,看来是问不出什么了,把他们推到西市斩首,给蠢蠢欲动的白莲教立威!”
*****************************************************************
ps:亲们。。保底月票都投了吗?没投的赶紧投了吧,这事儿很重要,别忘了 。。。。(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四百一十一章 静待佳时
天津谣言肆虐城内,蔓延速度如此之快,显然有人在其中挑拨煽动。
一日之间,官府和秦堪似乎成了百姓们的众矢之的,虽然没人敢当着面指鼻子骂娘,但秦堪可以肯定,天津全城起码有一千以上的人躲在家里压低了声音表达了极度欲与秦堪女性长辈发生关系的愿望,如果说“千夫所指,无疾而终”这句话成立的话,秦堪现在起码死了一千次以上。
百姓们不在乎官仓烧没烧,官仓是朝廷的,你爱怎么烧怎么烧,但百姓关心的是官仓里的粮食,这些粮食是天津城的存粮,按正常程序,官府每隔一段日子便将存粮放出,按市价交予城内仅有的两家米铺,米铺再转手卖给百姓,一座城池的安定和稳定,靠的全是城中的存粮。
如今城中粮食被烧没了,秦堪自然成了百姓们指责的对象。
恐慌情绪在全城蔓延,渐渐加深,不仅两家米铺日夜排起了长队,码头上也有无数百姓驻足眺望海面,焦急地等待着海船的到来。
…………
…………
秦堪仍然很淡定,他的淡定不是装出来的。
这几年他被满朝文武明里暗里骂成国贼奸佞弄臣,各种难听的话他都听过,早已养成了唾面自干的涵养。天津百姓们各家祖坟没被刨,说明秦侯爷真没生气。
秦堪坐得住,别人坐不住了。
谣言满天飞的第二天,漕运总督陈熊满头大汗登门了。
陈熊见到秦堪时。秦堪正半躺在官衙后院厢房的暖炕上,半眯着眼睛悠然自得地听着曲子。
厢房里,两名穿着颇为夸张的男女戏子正咿咿呀呀地唱着曲儿,这两位戏子是李二请来的,原籍太仓,在京师里讨生活,混迹于杂耍班子,唱的却是南戏。
所谓“南戏”,号称中国百戏之祖,元末明初便已现世。起源于江浙。说南戏或许很多人不清楚,但说“昆曲”,想必所有人都知道,而南戏正是风靡后世的昆曲的起源。
当今之时。南戏才刚开始发展。正是艰难求存的时候。时下文人士大夫崇尚的是词牌正音之美,对这种表现略嫌夸张的南戏颇为不喜,认为它是靡靡之音。南戏的发展也就受到了阻碍,所以两位戏子虽来自南戏起源之乡太仓,混迹京师也不得不寄身杂耍班子艰难度日。
由于南戏正是后世昆曲的鼻祖,在这个缺乏娱乐的年代,如果非要要选择一种娱乐的话,秦堪倒情愿选择南戏,不为别的,只想体会一下久违前世的熟悉感。也不知李二怎生打听到秦堪的这个小爱好,竟派锦衣卫三百里加急,从京师将这两位戏子半请半绑的召到了天津。
两位戏子到了天津以后才知道,想听戏的居然是当朝红得发紫的秦侯爷,手握数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