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也都是只有一句话。
因为正常皇帝传位的时候,本人要么病重要么垂垂老矣,基本都到了生命垂危的时候。
让他在临终时刻,还要搜肠刮肚的去写长篇大论,把自己的某个儿子夸得天花乱坠,那本来就是不科学的。
就算是让臣子代笔,也不会让臣子慢慢写废话了,皇帝要亲眼看着他把重点写出来,让自己指定的人在自己死后当皇帝。
绝大部分真正的所谓传位诏书,基本都不是让某个儿子“即皇帝位”,而是册封太子。
因为皇帝本人这时候还没死。
让指定儿子当太子,在自己死后继位,是合乎礼法的。
绝大部分长篇大论的传位诏书,基本都是在皇帝死了之后,太后或者皇后或者大臣们,以及继位的皇帝让人后补的。
无论老皇帝有没有真正的遗诏,通常都要在事后另外补一份。
这份诏书是用来载入史册当档案的。
实际上,这些也都是特例,正常情况下,皇帝是不需要在遗诏中说继位的事情。
因为绝大部分的皇帝都是按照传统宗法制顺序继位的。
世祖光武皇帝重建大明之后获得了无上的威望。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整套的规则,来保障皇帝的绝对权威。
彻底废除嫡长子继承制,让延续两千年的宗法制度,也完全屈服于皇权。
皇帝指定谁当继承人,谁就是自己的继承人。
世祖皇帝留下的的官方正面说法,不是要去选“贤”,而是要选“如朕意者”。
因为选“贤”的话,就会有很多的标准。
关键是会让皇帝之外的人,能够通过讨论“贤”的标准,获得干涉皇位传承的机会。
只要有人能在皇帝的人选上说话,就可能获得对新皇帝和朝局影响。
世祖皇帝虽然命令禁止任何臣子参与皇位传承的讨论。
但是仍然努力在规则设计上避免这种情况。
仁武朝以后得皇帝继承人的筛选,在储位教育的时候就不会关注考试分数,拿到及格的评价就算是入选了。
在施政实训阶段的时候,也不看实训的时候的评级高低,只要不被淘汰就算是入选。
就是要避免老师和考成负责人对此产生影响。
这些皇子“入选”之后,最终选择谁来继承,只看是否“如朕意”。
也就是完全看皇帝的心意,名义上是没有标准的,或者说是能否能讨到老皇帝的欢心。
外人都没有资格替皇帝说到底更喜欢哪个儿子。
最后,朱简炎宣布自己的传位诏书的时候,还是自己亲自读的。
甚至没有让大学士或者其他人出声。
朱简炎宣布完这句话,包括朱靖垣自己在内,现场的所有人都是明显一愣。
虽然大家都有了心理准备,但是迁都的当天就这么宣布,多少都是有些突兀啊。
不过皇位传承这件事情,皇帝本人既然开口了,那任何人都不能插嘴。
包括朱靖垣在内,所有人反应过来之后,都立刻再次站起身来。
所有人再次一起想着台上的皇帝躬身行礼。
朱简炎微微点头,向下面的朱靖垣招手:
“靖垣,现在你是大明皇帝了,去后殿换好袍服,然后上来接受百官朝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