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赛亚·托马斯突破斯托克顿,急停跳投。
这样的画面不断上演,凯尔特人从来不缺站出来压住局面的人。
尼克斯这边呢?他们并不像凯尔特人那样打巨星球。
克里斯·福特对局面已经失去控制,因为他只是代理教练,而且还不像1983年的路易一样做好了准备。
尼克斯在路易的调教下,有扎实的战术素养。
对方打巨星球,尼克斯的回应球看起来却平淡得多——米勒和威尔逊清空一侧的手递手,米勒空切得分。
双方旗鼓相当地对抗。
凯尔特人更着急,他们需要追平比分。
可是,在第三节剩下的几分钟,分差并没有缩小。
凯尔特人进一球,尼克斯就还一球。
96比82
比赛进入第四节,未来的12分钟将决定凯尔特人整个赛季的命运。
路易换下了被托马斯当漏洞打的斯托克顿,换上霍纳塞克,保留了米勒,最后问威尔逊:“benj,丹尼斯,你们想休息会儿吗?”
威尔逊打满了第三节一整节,从前半节的谋杀紧逼,到后半节的进攻对飙,他都参与了。
让人诧异的是,威尔逊还保持着均匀的呼吸频率,肯定地点头:“第三节那种强度对我来说只是热身,教练。”
“好啊,你要是这么说,那我第四节可要让你打到凯尔特人投降为止。”路易玩笑地说。“丹尼斯,你呢?”
罗德曼兴奋地说:“看来我要打满下半场了。”
因为他们知道,凯尔特人不可能投降。
哪怕分差被拉到20分,凯尔特人也不会接受失败。
伊赛亚·托马斯不在乎面前站的人姓霍纳塞克还是斯托克顿。
他有过硬的个人能力来晃过面前的对手,并且,进入三分线,他随时能拔起投篮。
但他的春天结束了。
尼克斯的包夹战术回归,只要他突破,侧翼的球员一定协助防守,帮助霍纳塞克防守他。
此举收获了成效,可惜尼克斯在第四节刚开始的前几分钟也没找到手感,双方互相打铁,蹂躏彼此的篮筐。
“伊赛亚·托马斯在遇到包夹之后完全进不了球,尼克斯之前就应该这么防守他。”
斯托克顿的话给了胡比·布朗秀见识的机会。
“这就是路教练的高明之处了。”布朗解释说,“这场比赛强度太大了,一场的消耗抵得过两场,不论是他们贯彻前几节的包夹,还是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牙,这为他们在第四节重拾包夹战略创造了基础。”
为双方的打铁秀破冰的人,是本杰明·威尔逊。
他运着球,迎着伯德的防守大变向横撤步收球跳投。
“唰!”
99比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