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大宋真实历史 > 第23部分(第2页)

第23部分(第2页)

刘太后执掌政权是在争吵中开始的。在起草诏书时丁谓和王曾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王曾坚持要在“由皇太后处理军国重事”这句话中加上一个“权”字,意为“权且”由皇太后处理朝政,而丁谓为了讨好刘太后就是不同意。王曾疾言厉色地说:“皇帝年纪尚小,太后暂辅朝政,已经是国运不佳了,加上一个‘权’字,是为了给后人做个榜样。何况我朝一向没有母后临朝称制的先例,难道你是想扰乱祖宗家法吗?”

话说到这个地步,任凭丁谓心里极想在刘太后面前表现一番,也不敢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

刘太后虽然不满,但对王曾并没有生气,因为她觉得王曾是“自己人”。当初在周怀政事件中,太子的地位曾受到冲击,赵恒和刘氏也曾想废掉太子,赵恒那面是李迪一句:“陛下废掉太子,那么将来帝位谁来继承呢,臣下不知道您有几个儿子?”赵恒一想也是,自己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就什么也不追究了。

刘氏那里还心有余恨,王曾怕手握实权的她对太子不利,就心生一计,一天故意和钱惟演说:“太子年纪幼小,没有皇后的抚育不行。皇后把太子抚育好了,那可是刘氏一门天大的福分啊,刘氏从此就会安如泰山了。”钱惟演正在想方设法讨好刘后,一琢磨这话对刘后可太有用了,就屁颠屁颠地跑去告诉了刘后,刘后仔细一想也是这么个理:太子可是自己手中的王牌,没有太子,我这皇后怎么能安稳?

她觉得王曾这是向她示好,想向自己靠拢,就把王曾划进了可以信任的圈里。

在太后辅政的形式上,王曾和丁谓又起冲突。王曾说要像东汉太后辅政那样,皇帝坐在大殿的左面,请太后坐在右面垂帘听政,五天召见一次大臣。丁谓却主张皇帝每月只要初一、十五两天接见群臣意思一下就行了,要是有了重大事件就由太后召集宰辅们解决,一般的事就由太监首领传奏转达就行了。

王曾不同意,他说:“这么做是取祸之道。”因为皇帝和太后不在一起议事,平时太监上情下达,很容易弄虚作假操纵朝政,这样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

丁谓和王曾僵持不下,只好请刘太后定夺,几天之后刘太后下了一道手谕,决定采取丁谓的辅政“提案”。

丁谓心中暗喜,他早已和太监首领雷允恭串通一气,这样今后不论什么事,都得经过他们两个的手,上下其手实在是太方便了。别说是擅权谋私,就算架空小皇帝和太后也有了可能。

丁谓有些飘飘然起来,追求了多年的目标似乎已经到手。

为了能擅权,丁谓排挤走了寇准,又以私结朋党的罪名把李迪赶出了朝廷。丁谓不仅对政敌残酷打击,对曾经是“战友”的王钦若也毫不留情,耍尽手腕,使其复相的幻想破灭。

洋洋得意的丁谓不知道,刘太后的眼睛早已把他盯上了,不过她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真宗赵恒遗留给她的政治遗产,稳固自己的地位。刘太后这个有着强烈政治野心的女人,绝对不会允许丁谓篡夺自己的权力。

刘太后先是把自己深恨的寇准远远地贬到了雷州(今广东海康),曾经反对立自己为后的李迪也贬为衡州(今湖南衡阳)团练使。丁谓怕二人东山再起,就使了个杀人不见血的毒计,他收买了传旨的太监,让他在马前悬挂一个装着宝剑的锦囊,还故意让剑显露在外,造成是降旨赐死的阵势。

李迪是个质朴君子,一见这个架势真就不想活了,他的儿子和追随他的幕僚赶紧救护,他才没有糊里糊涂地冤死。寇准可不吃这一套,明明白白地向传旨的太监要赐死的诏书,太监傻眼了,他哪有这样的诏书?寇准冷笑一声,跪拜接过贬职的诏书,又和同事官员喝酒去了。

丁谓兴风作浪没到半年,刘太后把朝中的事情都打理好了,就抓住雷允恭擅自改动真宗陵墓的建造计划一事,把这个和丁谓勾结的大太监抓了起来,又查出他贪污受贿等等罪行,处以“杖死”,没收家产。作为山陵使的丁谓也被牵连,这次的罪名可是不小,王曾参奏他“包藏祸心……擅移皇堂于绝地”。丁谓在刘太后的帘子前极力为自己辩护,刘太后根本就不听,起身走了,丁谓对着个空帘子还喋喋不休。

丁谓最初是以勾结内侍雷允恭定的罪,但墙倒众人推,连早先巴结他的钱惟演都挤对他,很快罪名就升级为与雷允恭假传旨意、横行宫禁,险些掉了脑袋,宰相被罢免,撵到西京去了。如果就这么完事,丁谓还算幸运,可不久后又查出他勾结女道士刘德妙欺君罔上、语涉妖诞的罪行,被贬为崖州(今海南岛)司户参军,家产被抄,抄家时发现他家里“四方赂遗,不可胜纪”。

弄权,贪赃,这两样几乎是孪生兄弟,在历史中总是同时出现,并且至今不绝。

最有讽刺意味的是,丁谓到崖州要经过寇准的贬所雷州,丁谓觉得“同是天涯沦落人”,还想去见见寇准,岂知寇准的家丁们听说丁谓要从这路过,早就摩拳擦掌要去整死他。寇准知道了这件事,派人拿只蒸羊堵在雷州边境送给丁谓了事,然后把家门一关,给家丁们放假,让他们尽情赌钱,直到丁谓走远才放家丁们出来。

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但还觉得不过瘾,一次她兴致勃勃地问参知政事鲁宗道:“说说对武则天的评价吧。”

“鱼头参政”鲁宗道不客气地说:“她是个几乎把唐室社稷江山葬送掉的千古罪人!”

刘太后听了这个回答,神情突然变得落寞起来,默默无言了好半天。

就是这个鲁宗道,曾多次对她提出规劝。有一次,刘太后和赵祯同去孝慈寺,刘太后示意车夫把自己的车子赶到赵祯的前面去,结果惹来好些大臣的进谏,鲁宗道搬出了“夫死从子”的大道理(在那个时代,这是不可触犯的天条),把刘太后说得哑口无言。还有一次,有人拍马屁,请刘太后立刘氏七庙,大臣们都不敢反对,还是鲁宗道问刘太后:“如果刘氏设立了七庙,那么现在的陛下算怎么回事?”刘太后无言以对。

经过几次试探之后,刘太后知道她无法效仿武则天,在大宋没有产生女皇的土壤。于是,她便死了这条心。后来三司使程琳不知深浅,献上一幅武则天临朝图给她,其寓意当然是明显的,刘太后把这幅图丢在地上,说:“我怎么能做对不起祖宗的事?”程琳想邀宠却碰了一鼻子灰。

虽然当不成女皇,可刘太后平时还是穿着皇帝的衮冕过干瘾。她辅政十一年,赵祯二十多岁了还不还政,死死地把住权力不撒手。大臣们私下里议论纷纷,范仲淹上疏说皇帝“春秋已盛”,请他“卷收大权,还上真主”。刘太后不但不听,还把他贬出京城,即使像翰林学士宋绶“军国大事由皇上禀请太后裁决,小事则自己处理”这样温良的建议,也触犯了太后,被贬为应天知府,其他劝她还政的人也大多被贬斥。

明道二年(1033)三月,六十五岁的刘太后病逝,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葬在真宗皇帝的陵墓旁。

刘太后的政绩功过混杂,既不像《宋史》里说的那么圣明,也没有民间传说里说的那么邪恶。她既把“天书”做了赵恒的陪葬,不再大搞封祀,但却照样大修宫殿、寺庙和佛塔,甚至还想重修被大火焚毁的玉清昭应宫;既清除了丁谓、雷允恭等小人,可依旧信任王钦若和内臣罗崇勋、江德明等奸佞之辈;既恢复了赵光义设立的理检院,又创设谏院,可对让她还政的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