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防正在指挥小吏将全新的《迁都令》挂在城门边的城墙上,一大群百姓正在围观。
区别于上一封《迁都令》,这一次将迁都的时间提前了整整两天,最快的一批今日就要开始。
然而…百姓们议论的焦点完全不在这个上面。
一个文士在看到这《迁都令》后,就大声喊道:“哀哉、痛哉,荀氏一族尸骨未寒,这魏王却又一次缩短迁都准备时间,哀哉、痛哉,荀家一门几十条人命难道就这么算了么?算了么?”
他这么一说,旁边有气节的文人附和道:“令君千古,荀氏一门忠烈,吾辈虽然不才…也愿学令君,学荀氏一门——”
然后就有人带头高呼,“颍川荀氏,忠于汉室,不食魏禄,誓不迁徒!”
在这道声音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也一起高呼,“——不食魏禄,誓不迁徒!不食魏禄,誓不迁徒!”
一个小女孩儿从这路过,她看着众人都在呼喊,疑惑的问:“这是怎么了?不是要北迁么?”
有人立刻就回应他,“要迁你迁,我誓死也要与颍川荀氏在一起,不食魏禄,誓不迁徒!”
这一句句话俨然惹恼了一干张贴告示的官兵。
有的官兵要向这些文人发难。
司马防却是无奈的一摆手,“民意不在魏,民心不可违,莫要为难这些百姓,走了…走了…”
说着话,司马防带着一干官兵离开了此间,往另外一处城门去张贴告示了。
可哪怕是行出老远,耳畔中依旧遥遥回荡着“不食魏禄,誓不迁徒”这些百姓们齐声高呼的声音。
诸葛瑾与诸葛恪的马车正好经过,听着外面那振奋的呐喊声,隔着车窗看着百姓们同仇敌忾的样子,诸葛瑾不住的叹息摇头…
诸葛恪问:“爹这是怎么了?”
诸葛瑾“唉”的一声叹出口气,“我只是可惜、惋惜那颍川荀氏一族…颍川荀氏家风高洁,荀彧的七个儿子,两个侄子尽皆是高义之人,还有那位宦官之后的唐姑娘…也是位明大理、识大义的贞烈女子啊…”
诸葛恪看着那《迁都令》,也感慨道:“王朝争霸总是少不了牺牲,曹操总是用战争与霸道换取战后的和平,可云旗公子则是用诡谲的谋略,用少数人的牺牲换取更多人的和平。”
“是啊…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人人都对战争厌恶,对和平渴盼,可无论是怎样的和平,都是从牺牲中走出来的!一个颍川荀氏,换取未来整个许都百姓的和平,想来…荀令君泉下有知也会瞑目吧!”
有那么一刻,诸葛瑾仿佛很能理解荀彧,理解他的抱负,理解他所经历的一切…
这样的抱负,他诸葛瑾昔日何曾没有呢?
但这份抱负…如今,对诸葛瑾而言,已是烟消云散,似乎…全盘的抱负,都寄希望于儿子的身上了。
当然,儿子诸葛恪是让他骄傲的。
“不论如何,你又赢了——”
诸葛瑾闭着眼,像是悲痛的庆祝儿子,又在这“外交”层面战胜了曹操,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曹魏。
诸葛恪却是淡淡的笑了,“不是我赢了,而是我们赢了…如今我诸葛氏一族的人悉数迁于荆州,父亲的立场也该站在荆州这边了!”
这…
其实诸葛瑾早就认清了现实,他是一个明哲的人,是一个看透了事物发展本质的人。
他不会迂腐的在一条注定灭亡的道路上走到黑。
可立场的转变容易,心里头那根深蒂固信念的转变却是万难…许多时候,他都无法想象,他诸葛瑾的立场已经在荆州,已经在刘皇叔这边了。
也不知道是因为不习惯,还是拘谨…
诸葛瑾刻意避开了这个话题,他话锋一转,“你还叫我父亲?那你就有两个父亲了。”
“只要不违背忠义…孩儿就是有两个父亲,有两份孝心又有何妨?诸如云旗公子,只要于大义大忠无碍,他便是做逆子…与其父针锋相对,乃至于改变了他父亲那傲气不可一世的性格么?最后不一样换来了好的结局么?”
随着诸葛恪的话,诸葛瑾略作沉吟,最终点了点头,他还是认同了,感慨道:“或许你说的有道理,未来的天下,是你们这些年轻人的——”
正直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