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适合中学生看的课外读物有哪些? > 第37部分(第2页)

第37部分(第2页)

“孔家的儿子真不懂礼节,总是问这问那!”

孔子听了,笑了笑说:

“遇事不懂就问,这才符合礼节呢!一个人对什么事,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才是真正有知识。不懂装懂,才是没知识。”

孔子在他的一生中,都是这么做的。30岁以后,他还向别人学过琴,问过礼,拜过师。

有一次,孔子向一位叫师襄的乐工学习弹琴。老师先教给他一支曲子,可没有告诉他曲名是什么。孔子非常喜欢这支曲子,一连几天都反复弹着它。老师听了笑着说:

“你弹得不错了。我再教你一首新曲吧!”

孔子说:“我会弹这曲子的调子了,可弹琴的技巧还不行,还得多弹几次才行。”

过了些日子,他弹琴的技巧大有长进,老师又想教他学新曲子。孔子摇摇头说:“不行啊!这曲子的精神,我还没体会到,还是让我多弹几天吧!”

不久以后,孔子把这支曲子弹得十分动听,连老师听着,也入了神。孔子对老师说:“这支曲子气势不同一般,我想,除了周文王,别人恐怕作不出这样精妙的曲子来。”

老师听了,向孔子连连作揖说:“你真高明,当初我学这支曲子的时候,我的老师说过,它的曲名叫《文王*》啊!”

………【11、李白从小立志成才】………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之所以能“开口成文,挥翰霞散”,写出数以千计为人民传诵的诗篇,主要是他长期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的结果。当然,与家教也是不无关系的。

李白的父亲是个很有文学修养的人。李白刚刚懂事的时候,有一次听到父亲在书房里朗读《子虚赋》,那优美动听的文词,使李白人迷人神。开始,父亲以为他听不懂,后来父亲发现每当他朗读诗文的时候,李白便到父亲跟前,眼睛盯着父亲,认真聆听。有时竟随着父亲感情的起落表示悲欢。于是,父亲便留他在书房里一块学习,一块朗诵。幼时的李白几乎每天都是在书房里度过的。

在父亲的教育下,李白“五岁诵六甲”(指推算生辰年月的六十甲子),“十岁观百家”(指诸子百家的各类书籍),十五岁开始学写文章和诗歌。他最早写的《惜余春赋》、《明堂赋》、《大猎赋》都曾受到文豪的重视。

李白的进取精神特别强,他甚至有超过司马相如的抱负。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他下了很大决心,同一位好朋友住到成都附近的青城山里去,专心攻读,博览群书,钻研诗文书法。他在青城山,一连苦读了好几个年头,都不曾进城去闲逛一次。

但是,少年时的李白,在学业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动摇的。他在四川眉州象耳山读书的时候,一度对学习的艰苦和紧张适应不了,曾想中途放弃学业,做一个自由自在、随意飘游的浪子。

一天,他离开象耳山,正走到山下小河边时,遇见一位头发花白姓武的老大娘蹲在河边杵。李白好生奇怪,走上前去问大娘干什么。武大娘指着铁柞说:“我要把它磨成针。”李白以为老大娘在拿他开心,不相信老大娘的话,问道:“这么粗的一根铁杵,能把它磨成针吗?”老大娘意味深长地对李白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了心里不觉一怔,顿时感慨万分,独自一人在河边沉思了很久,从中得到极大的启发。于是,他又坚定地往山里走去,决心继续归山终业。

从此,“铁杵磨成针”成了李白的座右铭。他始终以这种精神来要求自己“读破万卷书”。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后来做的诗,都能达到有如信手拈来、妙语天成的程度。

………【12、宋廉不惧艰险】………

宋濂字景濂,明朝初年浦江人。官居学士,主修《元史》,参加了明初许多重大文化活动,参与了明初制定典章制度的工作,颇得元太祖朱元璋的器重,被人认为是明朝开国大臣之中的佼佼者。

宋濂年幼的时候,家境十分贫苦,但他苦学不辍。他自己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我小的时候非常好学,可是家里很穷,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找到书看,所以只能向有丰富藏书的人家去借来看。因为没钱买不起,借来以后,就赶快抄录下来,每天拼命地赶时间,计算着到了时间好还给人家。”正是这样他才得到了丰富的学识。

有一次天气特别寒冷,冰天雪地,北风狂呼,以至于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冰,家里穷,哪里有火来取暖?宋濂手指冻得都无法屈伸,但仍然苦学不敢有所松懈,借来的书坚持要抄好送回去。抄完了书,天色已晚,无奈只能冒着严寒,一路跑着去还书给人家,一点不敢超过约定的还书日期。因为诚实守信,所以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他看。他也就因此能够博览群书,增加见识,为他以后成材奠定了基础。

面对贫困、饥饿、寒冷,宋濂不以为意,不以为苦,而他所追求的是成大业,努力向学。到了20岁,他成年了,就更加渴慕圣贤之道,但是也知道自己所在穷乡僻壤缺乏名士大师,于是不顾疲劳常常跑到几百里以外的地方,去找自己同乡中那些已有成就的前辈虚心学习。有一位同乡位尊名旺,他那里来往的名人很多,名气也很大,有不少人到他那里学习,他的言辞和语气很不客气,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宋濂就侍立在他旁边,手里拿着儒家经典向他请教。他俯*子,侧耳细听,惟恐落下什么没有听明白。有时候这位名气很大的同乡,对他提出的问题不耐烦了,大声叱责他,他则更加恭敬,礼节愈加地周到,连一句话也不敢说。看到老师高兴的时候,他又去向他虚心请教。他还自谦地说:“我虽然很愚笨,但也学到了许多东西。”

后来他觉得这样学习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就到学校里拜师学习。一个人背着书箱,拖着鞋子,从家里出来,走在深山之中,寒冬的大风,吹得他东倒西歪,数尺深的大雪,把脚上的皮肤都冻裂了,鲜血直流,他也没有知觉。等到了学馆,人几乎冻死,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学馆中的仆人拿着热水把他全身慢慢地擦热,用被子盖好,很长时间以后,他才有了知觉,暖和过来。

为了求学,宋濂住在旅馆之中,一天只吃两顿饭,什么新鲜的蔬菜,美味的鱼肉都没有,生活十分艰辛。和他一起学习的同学们一个个身穿华服,戴着有红色帽缨镶有珠宝的帽子,腰里佩着玉环,左边佩着宝刀,右侧着香袋,光彩夺目,像神仙下凡一样,但是宋濂认为那不是快乐,丝毫没有羡慕他们,照样刻苦学习,因为学问中有许多足以让他快乐的东西,那就是知识。他根本没有把吃的不如人,住的不如人,穿的不如人这种表面上的苦当回事。

正是宋濂能忍受穷苦,自得其乐,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的那些同学一个个生活得很快乐,又有几人名留青史呢?

………【13、苏秦刺骨、匡衡偷光】………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温饱难继,读书自然是很奢侈的事。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和帮别人打短工,后又背井离乡到齐国求学,跟鬼谷子学纵横之术。

苏秦自恃学业有成后,便迫不急待告别师友,游历天下,以谋取功名利禄。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自己的盘缠也用完了。没办法再撑下去,于是他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与乞儿无异落魄景象,溢于言表,令人同情。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自讥笑他。他每天研读至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地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每次醒来,都懊悔不已,痛骂自己无用,但又没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

有一天,他读着读着实在困倦难当,不由自主地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