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樟树底下 > 第14部分(第2页)

第14部分(第2页)

“那个场面真是激动人心,特别是这么近距离的看到毛主席他老人家,还握了毛主席那大手,当时的感觉是这辈子都要保卫毛主席他老人家,不能辜负他老人家的殷切期望。”

“那天毛主席接见结束,我们晚上继续深入学习和讨论林彪同志的讲话,周总理的讲话,以及重新审读5。16通知。知道了毛主席身边睡着中国的赫鲁晓夫”

“那后来北京回来以后,你们做了些什么呢”蔡书舟继续好奇的问着,老蔡这时陷入了沉思,是啊,老蔡的文革历史中确实失踪了两年,那两年老蔡到底在干什么呢,小时候的蔡书舟那时候根本理解不了文革的,他只知道听父亲说是68年回到赵家湾的,后来教了书,还帮公社写写稿子标语啊什么的。

既然老蔡对那两年的文革历史一直讳莫如深,肯定是有些难言之隐了。其实文革前两年正是红卫兵小将在全国各地破四旧、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文斗武斗最疯狂的两年,那两年夺权盛行,全国大乱,对各个领域的资产阶级当权派进行了残酷无情的斗争。所以不用说,既然老蔡是一批受毛主席接见的红卫兵代表,那些造反夺权的事肯定少不了,后来蔡书舟大学那会放假回家的时候偶尔谈起这事,老蔡说自己是保守派,没参与造反,那个于书记也是保守派,另外一个同学是造反派头子,当时很红火,改革开放后,就消身匿迹了。其实对与错,这些事情暂且不去计较,即使当时有个什么冲动的做法,也是受了中央毛主席的发动与委托,也是没什么的了。也许是蔡书舟与老蔡辩论文化大革命对与错的时候,蔡书舟搬出了权威的中学历史课本,其中有一段很短的对于文化大革命和毛主席的评价,老蔡才发现,文革被推翻了被否定了,毛主席也犯了错误,不过是七分功劳,三分错误。不过老蔡还是很坚信,毛主席没有犯错误,文革也没有错,只是后来的人翻案搞了鬼。但最终老蔡也还是为自己留了点余地,毕竟闹得比较凶的造反派头子,还是要受到审查的。

5 老三届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老蔡后来毕竟还是在赵家湾生活了下来,并且养儿育女,有了蔡书舟等。但关于老蔡到底是怎么回到赵家湾老老蔡身边,这边又是怎么接收的,不去一一来表了,虽然是不同的两个县域,落户的话,还有户口田地等一系列问题,但那个时候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有政策的了。据老蔡讲,他是投亲靠友过到老老蔡这边来的。

那么这一次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怎么产生的呢?老蔡当时零零星星的跟蔡书舟讲过一些,说什么“老三届”,毛主席号召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教育教育再教育等,蔡书舟也小时候在家里也见过一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有所为》的书,那个时候蔡书舟才上小学,放暑假“双抢”午休的时候,蔡书舟在家里翻箱倒柜总会找一些比较简单的薄薄的小册子,躺在堂屋的竹床上翻着那些发黄的书本,比如《胡风反革命集团》、《批林批孔》、《红旗》杂志等等,其中就有那本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书,其实那个时候蔡书舟看那些书根本不理解,只是学学认字而已,后来蔡书舟上大学后,回来找那些书的时候,有的因为家里很潮,有些书都烂了,大部分被蔡书舟那不识字的母亲给拿去当柴火烧了,很是痛心。

其实那个时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提出,是和红卫兵运动的衰落、和66、67、68“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危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之前,应届毕业生不是经过考试升学,就是通过一定的途经分配工作。但是,自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批判了17年“旧”的教育制度,在毛泽东有关教育革命的一系列指示之下,忙着进行热热闹闹的“斗、批、改”,学校既没有招收新生,又没有及时地组织毕业生升学、就业,而是一直狂热地鼓动学生们在学校内停课闹革命,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闹得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是派别林立,大字报铺天盖地,大小辩论不断,今天斗这一个,明天批那一个,这个说好得很,那个偏说好个屁。或者是这个骂那个保皇派,那个咒这个狗腿子,咒骂得不过瘾了,甚至于发展到武斗。

经过两年多的闹革命,真正热心于红卫兵运动、留在学校里打派仗的,已经只是一小部份学生,大部份学生都对无休无止的辩论已持观望的态度。可就是这留在学校的一小部份人,经常把革命和派性甚至于武斗闹到社会上,流血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人们的生活。更为迫切的现实是,老三届们留在校内闹革命,小学毕业急待升入中学的学生们就进不来,三届小学毕业生也不允许老三届们留在学校里把文化大革命搞下去。

特别是1968年的夏季,全国三十个省市陆续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当时的话是实现了全国山河一片红,要进入“从大乱到大治”的阶段,毛泽东本人已为制止武斗召集北京五大学生头头提出告戒,并明确提出:对红卫兵要进行教育。10月14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大、中、小学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老三届毕业生分配不出去,新的学生进不了学校,怎么落实复课闹革命。

这时候,国家必须就几百万老三届学生们毕业以后的出路尽快作出决定:怎么办?

怎么办呢,原先有过“四个面向”的说法,那就是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厂,面向基层。

但是,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破坏了很多厂矿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有的地方还在进行武斗,企业处于半瘫痪状态,人浮于事现象极为普遍,根本不可能招收新的工人。即使是要招收工人的厂矿,名额也十分有限。

于是,客观上四个面向就剩下了三个面向,那就是面向农村、边疆、基层。而边疆和偏远省份的基层,就是农场或是农村。

1968年冬天的12月21日,中国大地上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起了一个急转直下的巨大变化,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晚上八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节目中,播送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已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在那个年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对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很多人一夜之间就立下了“毛主席挥手我前进,插队落户闹革命!”的雄心壮志,真正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的“落实毛主席的指示不过夜”。

第二天,全国所有的报纸都刊登了毛主席的指示和各地落实的情况,12月23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消息传到各地后,全国的城镇、乡村、牧区和海岛,到处一片欢腾。在震撼夜空的欢呼声、锣鼓声和鞭炮声中,各地军民抬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画像和最新指示的语录牌,挥动红色宝书,举行声势洁大的集会游行。在欢腾的海洋里人们写出了热情洋溢的诗歌:北京传来大喜讯,最新指示照人心。知识青年齐响应,满腔豪情下农村。接受工农再教育,战天斗地破私心。紧跟统帅毛主席,广阔天地炼红心。广大知识青年热烈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掀起了到农村去的新高潮。

毛主席的指示成为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基调和纲领。由于他明确说了要“来一个动员”,全国的大中城市和农村,都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广泛宣传动员。

“忠不忠,看行动。”

所以老蔡就回到了老老蔡的身边。那么老蔡为什么不回到老太蔡的身边呢?

6 蔡常德的插曲

老太蔡那边,老蔡是回不去了的。话得从头说起,老太蔡这边一直是有一个小儿子跟着一起生活的,也就是前边提到的大老蔡8岁的小叔子蔡常德了。蔡常德解放前也是上过私塾的,解放后也上过高小,多少懂点文化。后来因为老蔡的成绩好,又碰到灾荒之年,没办法,就辍学了,把机会让给老蔡去读书以出人头地,所以老蔡能一直读到高中毕业。

60年代初那几年,因为大灾,老太蔡这边也没幸免,而且受灾还非常之重,老太蔡一家都吃了不少苦头,观音土肯定是吃过的。老蔡后来也经常提起过那事,说是山那边更苦,听说老老蔡这边还没怎么受苦,当时心里还有点不好想似的。至于那边到底苦到什么程度,当然也无从考究了,也没有必要去挖根究底,毕竟大家都还在,没有饿死人一个都不少已是万幸。

且说那小叔子蔡常德,饥荒时候没办法,也是凭着自己的一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