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你知道樟树 > 第1部分(第2页)

第1部分(第2页)

但不足的地方,可能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表述过于格式化,也许是引用的原因,衔接的时候有些生硬,但这丝毫不影响该作品作为一部长篇巨献的魅力和实力。望作者以后能再出佳作,最好是诸如此类的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意义的题材,以飨读者。

现在读书网网友

1  告别老樟树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一大清早,沿着山塆口的一条公路上传出了清脆的鞭炮声,划破了山村的宁静。起早看秧水的老汉还有上山砍柴路过的邻村的汉子目送稀稀的一行人远去。走在后边的老人挺着结实的腰板挑着一杆竹篙挂着长长的一串炮竹,那鞭炮都是经过昨夜灶火烤干了的,一路清脆而响亮,炸开的纸屑欢腾的雀跃,像似要表达一股前所未有的高兴劲儿。走在前面的是一对父子,中年汉子跳着一个担子,脚步矫健,走在前面,后面紧跟着一小子,不到20岁模样,还略带稚气,但步履坚定。清晨的太阳还藏在山头的后边,但前头已是一片灿烂的朝霞,泥巴马路被刚过去的夏天的烈日暴晒成疙瘩疙瘩的雪白一片,坚实而平坦。父亲担子两头一边是个大木箱,另一头是被絮。大木箱看得出是有些年头了,大红漆已有些斑斑的剥落,棉被那头却是新的,崭新的面子和里子。

上山的砍柴客三三两两,肩上背一支戗担,一头挂着绳索,不停的晃动,沿着这条山路上来,眼里不时有些疑问,有熟识的问问看秧水的老汉,“出门?”

老汉摇摇头,“好像考上个什么学校”,一边支吾着。

“哦”,“出了人才了啊”,砍柴客也略显兴奋,“不容易哟,肯定是最穷的那家吧”。

看水老汉不屑的点头,朝山路边那有点破落的土坯屋望了一眼。

土坯屋的主人正是刚才赶清早出山的那挑担的汉子,叫蔡家明,人称书呆子,几十年下来,几辈子的庄稼汉不会种庄稼,那场谁也说不清的狂热的革命运动开始后教了十来年的书,一个人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全能的。后来,后来那就长了,不是一句话的事。那跟在后边的小子,年方十九,个头较小,显得十分清瘦,一看就是那种没吃没穿过来的苦命娃。不过今天可能是穿了新买的那套灰色双排扣西装的缘故,很有点小俊。不过脚上那双回力牌的白球鞋就有点不搭调了,为了不沾脏裤子,那西服裤腿也卷了起来,半洋半土的打扮倒也恰恰印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这一年好像是刚好是九十年代初,书呆子不知不觉都快过半百了,可就是这一年,大半辈子含辛茹苦的老蔡终于把长子送进了大学的校门。这天就是他挑着担子出山,送让他扬眉吐气、骄傲自豪的长子去省城上大学。长子叫蔡书舟,个子较小,成绩从小一直相当突出。老蔡当时一直为这个名字想了好久,总想取个有出息的名字,后来还是那年写春联时,想起了一副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于是取了上联第一字和下联最后一字,得意为神来之助。装满书的诺亚方舟,一旦驶出港湾,将如枭龙出海。。。。。。,老蔡得意着,“嘿嘿嘿,好啊,这好,这名字好。。。。。。”。

后边那老者不用说了,祖孙三代中的爷爷了,这爷爷老老蔡蔡常宝可是这一带的老把式,早年当过新四军,生产队里那会还当过保管的,从小读了两年私塾,毛笔字写的那个端正,正如他挺直的腰板和那脸上的神色,说不出太兴奋,也没有悲伤,一板一眼的。

2  老老蔡的战争

话说上回挑着竹竿放着鞭炮送孙子上大学那老爷子,大名蔡常宝,身体一直硬朗着,年轻时侯听说很厉害,当过兵,跟日本鬼子干过仗,后来跟国民党打,打散了,死人堆里装死被国民党抓住,后来不愿跟国民党走,那帮人还算仁义,说不愿当兵的就回家种田,老爷子就这么回来了,大难不死。其实那时候他是结了婚生了老蔡再去当兵的,听说很传奇的故事。

那年头,老老蔡还不是本地人,是山那边隔壁县的某个塆口的,解放前跟着老太蔡逃荒到山那边,住在一个地主的庄屋里,置了些田地产业之后,染上小赌之毛病,一气之下,老太蔡抓住老老蔡往水塘里塞,后来没淹着,扎了个猛子,跑出来溜了,听说李先念的部队打到家门口的铜山口了,就干脆跑去当了兵,打日本鬼子去了。蔡常宝读了几年私塾的,在绝大部分都是土包子大字不识一个的部队里,还算是有点优势的,好歹混了个文书的。

部队打仗那事实际上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小日本投降前一年参的军,打到日本投降后一年,跟国民党干仗,好像参加过中原突围,或者是跟着那个张班长后来的张省长一起突围的鄂东南支队;反正打日本也好跟国民党打内战也好,那个年代当兵肯定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就是了,据说运气是超常的好,身上竟然没什么伤疤,如果有的话肯定早就卷起胳膊腿给人家小孩讲英雄故事了的。

突围的时候据说是打散了,死人堆里被国民党抓住。国民党的政策当时也算开明,说是不愿继续当兵的,可以回家种田,不过不准再参加共产党的部队。老蔡说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想回家种田,就这样老老蔡就回到了老太蔡住的那地方,回到了他的童养媳身旁,后来就又生了个儿子,取名蔡家旺,老太蔡辛苦半辈子置的家业还在,不过没几年,老太蔡的哥哥因为膝下无子,于是为了不出现断香火之事,老太蔡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就把老老蔡过继给了哥哥嗣后,老太蔡的哥哥也就是大老太蔡,在山这边通过勤家俭用也置了不少田地产业,还有山场,日子也算不错。本来大老太蔡是有一个女儿的,只因那年头霍乱肆虐横行,一旦染上那玩意,就等于提前谢幕,就这样老老蔡带着两个儿子就转到了山的这一边过继来了。实际上老蔡不知道是因为长孙的缘故还是因为特别讨老太蔡欢喜还是因为小时候聪明好学什么的,一直就没有过山这边来,在山那边跟着老太蔡的小儿子也就是老老蔡的弟弟,也就是小叔叔一起玩耍长大,小叔叔叫蔡常德,年长老蔡也就五六岁的样子。后来在山那边上了小学初中,直至高中,据老蔡讲,老蔡一直是被当着孤儿政府照顾着上学的,政府还发助学金,每个月两元钱,由于老蔡的节俭,有时候还略有剩余,放假的时候老蔡就买了不少学校的大白面馒头回来,让老太蔡老两口甚是欢喜。

3  过继的日子

一回事情,话分两边。话说这老老蔡,也就是蔡常宝,带着小儿子蔡家旺来到山这边以后,跟着大老太蔡落户了,其实大老太蔡住的这个塆子不大,也就几户人家,除了大老太蔡一家以外,都不姓蔡,姓赵,赵钱孙李的那个赵,也不知道跟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有没关系,反正姓赵,自以为大户大姓,很是跋扈。因为这个塆子姓蔡的就大老太蔡一家,姓赵的有那么十来户,到老蔡那会是十几户,到蔡书舟记事那会已经是将近四十户了。

老老蔡过继过来的时候,大老太蔡买的有十几亩田,可能有几十亩山场,盖了大概八九间土坯瓦房,实际上,姓蔡的跟姓赵也不住一起,中间隔着一个小山包,他们管小山包叫牛头颈,牛头颈前面刚好是一个月亮湾,小山沟刚好在牛头颈低头喝水的地方转了个弯,向太阳升起的地方流了出去,到对面不远处由于对面山得阻隔又折向东南而去。蔡书舟上大学走的这条大马路,其实在老老蔡过继来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只有一条羊肠小路而已。而且是紧挨着溪沟边。赵家与蔡家虽只是隔了一个牛头颈,也有个里把两里路吧,平时估计也没什么联系,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无事。最多也只是大老太蔡娶了赵姓一个姑娘为妻,有了一些客客气气的亲戚联姻之味道。

没几年,土改了,一切都变了。解放了,要土改,也所谓要共和,国家都共和了,何况小山村呢。也不管你赵姓蔡姓,反正一个姓,都姓社,社会主义嘛,不就几户人家么,都一个队,土地、山场都集体,划成份阶级什么的。蔡书舟他们这帮七零后肯定不知道的,也只是听说而已,反正上学读书那时候,填写成份那一栏时一直写的贫农。据老蔡讲,大老太蔡那会好像是富裕中农,结果不知为什么评了个下中农,也就不挨斗挨批什么的,赵姓那会有一家是地主,结果被吊起来打吊起来批,后来落个瘸子什么的。恐怕老蔡也不知道这小山村的一些事,老蔡也只是那场史无前例的革命开始后才下乡上山投奔到这儿的。那都是后话了。

话说老老蔡蔡常宝来到山这边以后,倒也安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久了,蔡常宝经常上山,那时候都集体了,山也是集体的,但轮流分批派人上山看山。虽说山不高,却长满了杉树、松树之类,还有很多杂树杂草,更有一些大的合抱的、合几抱的樟树、枫树,还有麂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